不懂這一個概念,不要跟我說你會思考

通過本文您將深入了解【思維金字塔】這一概念,由塔頂到底部分別為:

1.歸因思維→2.對比思維→3.模式思維

思維導圖

開始: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升級吧,我的小概念”中,提到過大腦通常會有兩種思維方式,一個是“快大腦”,另一個是“慢大腦”,前者對應的是感性的思維方式,后者對應的是理性的思維方式。下面我將對思維方式進一步剖析。

首先來看“快大腦”,為什么快?因為不假思索,本能反應。這一層的思維方式多屬于我們原始的反應,如膝跳反射,躲避危險等。

這個過程可以表示為:刺激-反應,我們多通過感官來接收刺激,產生生物信號,帶動人體反應。人類經過千萬年的進化,已經將這類反應模式化,存放在我們思維金字塔的最底層,因此稱為模式思維

在“慢大腦”中我們的思維又分為兩種不同類型,第一類是位于金字塔中部的對比思維,第二類是位于金字塔頂部的歸因思維

對比思維:不同對象具有一種或多種屬性相似,大腦通過比較分析,提取規律

對比思維也存在兩個觀察角度:①縱向比較 ? ?②橫向比較 。

縱向對比:研究同一對象在不同尺度下的規律。通常是以時間為尺度,比較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時期的變化規律,例如近十年房價的變化規律。這種思維方法的極致是學貫古今,可以以較大的時間尺度來看待問題,從而具有不困于當下的大格局。

另外由于縱向對比思維經常專注于同一個事物或同一個領域,因此經常使用此類思維的人,多為專家型人才。

橫向比較:相同尺度下,不同對象之間的規律,比如比較2016年不同地區的房價,找到房價與區域變化規律。

這種思維方法的極致是跨界類比,具備這類思維的人通常專注于不同事物或不同學科之間的共通之處,所以具有極強的知識遷移能力,創新突破能力極強。

最后來看位于思維金字塔頂端的歸因思維,這類思維的關鍵詞是“為什么”,表現為對現象追根溯源,力圖探究其本質,發現規律的規律,所以也稱為元思維或第一原理思維。

歸因思維較少依靠既有發現,僅是從理論的基礎一步步推演至現在的問題,透過現象,洞察本質。

對于比較思維和歸因思維,馬斯克曾經舉了個很好的例子:

比如,一些人會說,那些電池組非常昂貴,而且會一直這么貴,大概是 600 美元/千瓦時。因為它過去就是這么貴,它未來也不可能變得更便宜。那么我們從第一原理角度進行思考:電池組到底是由什么材料組成的?這些電池原料的市場價格是多少?電池的組成包括碳、鎳、鋁和一些聚合物。如果我們從倫敦金屬交易所購買這些原材料然后組合成電池,需要多少錢?天啦,你會發現只要 80 美元/千瓦時。

掌握歸因思維,我認為就是掌握所有知識的源頭,也就是元知識

歸因思維是哲學、生物學、數學、物理學、邏輯學、統計學、社會學、經濟學、博弈學、心理學這幾門學科的知識和主要思維方式的升華提煉,注意是思維方式而不是具體的知識點的積累。

理科生邏輯思維強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經過了數學等學科的訓練,最后形成的一種邏輯推理的元思維。

李小龍的截拳道就是對功夫的追根溯源,摒棄了傳統武術的復雜形式套路,真正做到無招勝有招。

圖片發自百度圖片
“截拳道”意思就是阻擊對手來拳之法,或截擊對手來拳之道。截拳道倡導“搏擊的高度自由”。李小龍截拳道的本性是“拋棄傳統形式,忠誠地表達自我”。“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是截拳道的綱領和要義。它將東西方哲學理念運用于武術,是一種搏擊指導和方法論;最大特點是注重于“實用”拋棄了傳統武術復雜的形式套路。在對手攻擊的時候,格擋與反擊同時進行,甚至于不加格擋而直接憑借快速有力的進攻壓制對手,先發制人。

想一想你所學專業的元思維是什么?

想不起來沒有關系這是一個需要時間和精力的過程。

那么如何才能開啟歸因思維?

追根溯源,多問幾個為什么。

當把思維金字塔與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馬斯洛的六層需求理論(比之前的五層又加一層)以及麥格雷戈和威廉大內的XYZ理論相對比,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共通之處。

知識背景補充: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Id):位于潛意識中的本能、沖動與欲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Ego):介于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則”。
馬斯洛的六層需求理論:
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1959年以后,他越來越多地涉及東方的觀點。對東方文化的研究促使馬斯洛反思他自己已經創建的人性觀,結合他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方式的深入研究,馬斯洛感到五層需求的層次架構不夠完整,自我實現,并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他愈來愈意識到,一味強調自我實現的層次,會導向不健康的個人主義,甚至于自我中心的傾向。我們應記得他說過“缺乏個人超越的層面,我們會生病……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人們需要超越自我實現,人們需要超越自我”。于是在五層之上又加了第六層:自我超越的需求。
XYZ理論:
美國管理學家麥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了X-Y理論。
X理論認為:多數人天生懶惰,盡一切可能逃避工作;多數人沒有抱負,寧愿被領導、怕負責任,視個人安全高于一切;對多數人必須采取強迫命令,軟硬兼施的管理措施。

Y理論的看法則相反,它認為,一般人并不天生厭惡工作,多數人愿意對工作負責,并有相當程度的想象力和創造才能;控制和懲罰不是使人實現企業目標的唯一辦法,還可以通過滿足職工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使個人和組織目標融合一致,達到提高生產率的目的。

日本學者威廉·大內在比較了日本企業和美國企業的不同的管理特點之后,參照X理論和Y理論,提出了所謂Z理論,將日本的企業文化管理加以歸納。Z理論強調管理中的文化特性,將人與組織由信任、微妙性和親密性聯系起來。
四個理論之間的聯系

我們不難發現人類在心理、思維、需求、管理上,不同層級的相通之處。

在思維金字塔中,最底層的模式思維體現的是人的原始本能。文藝一點,在模式思維之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中層的比較思維體現在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在不斷競爭,從上學期間要比身邊的同學得分高,再到社會之中要拼搏超越他人,追求所謂的成功。

這種成功說白了就是一種追求橫向比較優越感,后來人們認識到在這種橫向比較思維之下社會的焦慮、浮躁和功利愈加明顯,人們又開始追求每天比自己的昨天好一點的縱向比較優越感,其實只是換了一種比較的標準。

(特此聲明我并不是評論哪種方法好與不好,因為一種方法好與不好的最終判斷標準是每個人的價值觀,在此我僅是觀察“比較的標準不同”對個人行為與思維的影響。)

在比較思維階段則達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

頂層的歸因思維,是以一個包絡萬象宏大的思維體系,洞察了世間萬物,從而直擊事物本質。這就達到了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結束


讀書本子關心思維更關心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