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當下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 每個人都行色匆匆, 試問問自己, 你有多久, 沒有留意過身邊的花開花謝, 云卷云舒?
這樣辛苦的自己, 怎么也得好好犒勞一下吧, 你是選擇為自己添一件美衣、首飾, 還是來一頓豐盛的美食?
有沒有一種身處人群, 卻四顧茫然的孤獨感?
有沒有一種被各種曾經(jīng)心儀的物品包圍, 卻仍然感覺缺了什么的不安全感?
1.
《把自己愛回來》這本書,由臺灣著名的敘事療愈師周志建所著,他倡導的“敘事療法”, 近年來除了在臺灣被大部分心理受傷人群所推崇, 目前在大陸也逐漸被人們接受。他通過引導人們對過往的敘述, 找到過去那個受傷的“小孩” , 由本人“認領(lǐng)”那個“小我”, 重新把自己愛回來的過程。
本書以作者十年前折磨自己一年之久的坐骨神經(jīng)痛入手, 詳述了生病后的心路歷程和心態(tài)變化, 找到了自己正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讀來讓人忍不住由他反思自己, 什么才是對自己真正的愛。
他曾經(jīng)奔波忙碌, 在臺灣各地受邀做演講、開工作坊以及對有需要的人進行心理咨詢, 成為了一名主流價值觀下的成功人士。
他又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雖然他做心理咨詢,但他對業(yè)界以“證書” 作為衡量咨詢師水準的做法嗤之以鼻, 他的心理咨詢崇尚“從生命到生命”的聆聽式故事療法。
在書中, 他說到:“在生活的努力中, 有時, 我想停, 卻停不下來。我想放松, 卻無法放松。甚至, 在無所事事里, 我依然無法感到安然自在”,但他從十年前那場病的“痛”里, 他悟了。他說, “那是我人生追求成就, 一直停不下來的結(jié)果。也是我一直努力, 停不下來的代價”。
真的。我們這些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因為承擔了太多的生活角色,? 哪一個不是為了想達到一定的成就而忙碌, 甚至焦慮?
誠然, 我們的物質(zhì)條件還無法達到能讓我們隨心所欲的地步, 那么, 能不能退而求其次, 在不得而為的見隙里, 找到那個自己最心動的小確幸呢?
怕只怕, 我們連捫心自問, 反思自己的時間和勇氣都不給??!
忙,心亡也。
在萬般的忙碌中, 我們會不會被物化, 變成一個只會工作的機器人, 而忘了如何生活,忘了自己是誰?
所以, 作者說, “花若盛開, 蝴蝶自來, 人只要好好做自己, 一切都將豐盛美好。功名, 無須刻意追求, 人, 其實活的不需要太用力”。
慢下來, 作者決心重新品味生活, 享受生命。他每個早晨四五點鐘起床, 看自己愛看的書,做一頓健康營養(yǎng)的早餐, 出門, 沿著河堤跑幾圈, 出一身汗, 回來沖個澡, 頓時覺得神清氣爽。
或者, 沿著山路, 在花蓮的山林里走路, 一直走, 一直走, 就像在山中的迷霧里找回了迷失已久的自己般, 心下輕松。
他還時不時去日本京都, 秋天賞楓, 春天觀櫻, 慢下來后, 對季節(jié)的更迭和變化都不再熟視無睹,懂得了享受生活, 享受生命的當下。
我們普通人, 在為自己或為家庭創(chuàng)造物質(zhì)生活條件時, 總會說, “等我退休后就可以……”
其實, 生活中的小確幸并不是只有在退休后才存在, 它離我們并不遙遠, 只要你保有一顆孩童般好奇的眼睛和熱愛生活的心, 相信時時處處都有讓你心動的快樂。
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如此。她是一位職業(yè)女性, 是妻子是母親, 她應該更焦慮更忙碌才是, 但她卻時常一派云淡風輕的從容, 朋友圈里時??吹剿龝癯鼋紖^(qū)的落日余暉, 明月當空, 或公園里清新的花草, 蕩漾的碧波, 在她的鏡頭中, 讓人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連接, 那種平淡的歡喜, 不正是生命應該保有的狀態(tài)嗎?
看到她, 我不由會想到自己, 這些年來, 特別是前些年, 在工作方面用力過猛, 以為“工作”才是做有意義的事, 除此以外其他的事都是不正當, 或是浪費時間, 全然忘了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去年一年, 我居然沒帶孩子去過一次濕地公園, 而我的住地與濕地公園比鄰而居, 走路過去也不過十幾分鐘路程。
在去年工作最忙的時候, 我回不了家, 晚上經(jīng)常熬到十一二點, 再加上飲食不規(guī)律, 身體終于跟我抗議, 讓我胃疼, 失眠, 心悸……最終在十一月份, 做了一個原本可以在若干年后才做的心臟手術(shù), 讓我的工作徹底停了下來。
在休養(yǎng)的這段時間里, 最大的收獲, 就是可以翻看我這些摯愛的書籍, 自由書寫我想寫的文字, 特別是與周志建作品的邂逅, 讓我也學著從外而內(nèi)的問候自己, 認識自己。
2.
周志建的書中, 還提到了平和又滿足的簡單生活。
打開衣櫥, 你是不是有一柜的衣服, 足夠你至少一周穿一件而不重樣?
打開冰箱, 里面堆滿了食物, 有的食物甚至不知道放了多長時間?
他說, “好東西, 舍不得吃, 舍不得用, 更舍不得丟, 這就是囤積的證據(jù), 根本就是浪費?!倍^多的物質(zhì)囤積, 你只是“擁有”了它, 而沒有“享有”, 不能“享有”的東西, 并不屬于你。
這與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有異曲同工之意。過多的物質(zhì), 會消耗人的能量, 那也是一種“貪欲”的體現(xiàn)。只有把自己從對物質(zhì)的執(zhí)念中解脫出來, 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更多的輕松和美好。
斷舍離的理念, 我從三年前才接觸到, 它幾乎徹底改變了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習慣。
以前的我, 認為購買力增長是自己有經(jīng)濟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 但不懂得從量和質(zhì)上進行控制, 衣柜里多是品質(zhì)不怎么高的衣服, 導致看著衣服挺多, 但正經(jīng)場合沒一件能拿出手的。
買食物也是, 仿佛要鬧饑荒般, 我會一次性買十斤花生果或是白砂糖,但往往時間太久吃不完, 要么變質(zhì), 要么扔掉;冰箱里的凍肉, 有時放好幾個月卻忘了吃。
家里常常有我不舍得扔的好看的紙箱, 酒盒,美其名曰我要進行“舊物改造”, 結(jié)果有的放兩年也還是老樣子。
居所只進不出的結(jié)果就是, 雜物越來越多, 整理越來越費時費力, 空間感覺越來越小。
后來接觸了《斷舍離》, 才逐漸從物的奴役中將自己解救出來?,F(xiàn)在雖然達不到“空無一物”的極簡狀態(tài), 但至少簡單整潔, 而我自己, 也不會產(chǎn)生時常需要應付過多的物而帶來的煩躁與焦慮。
看到作者提到的“簡單生活”、“放棄之道”, 真是不能再認同了。除了從物中解脫自己, 還要學會“拒絕”, 拒絕無效的社交應酬首當其沖。
不如“把時間拿出來散步, 做一頓營養(yǎng)豐富的早餐, 閱讀一本好書, 或乖乖地靜坐, 甚至看著夕陽發(fā)呆。做這些事, 都讓我感到身心平和, 平靜喜悅, 也讓我跟自己的內(nèi)在產(chǎn)生深度連結(jié)?!?/p>
3.
《把自己愛回來》這本書, 就是在細細瑣瑣的一個小故事, 或是一個小感悟里, 讓人不時的品咂, 反思, 因為書中的那個人, 讓人太容易產(chǎn)生同理心, 讓人不由得對號入座, 如果那個人是自己, 是否也能像他那般, 找回自我, 接納自我, 把自己愛回來。
這是一本值得讓人反復閱讀的好書。
ps:周志建其他的書:《故事的療愈力量》、《擁抱不完美》、《跟家庭的傷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