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學土木工程專業的,且做了十幾年的結構設計,職業技術上只算得是馬馬虎虎,不過通過這些年的專業知識學習以及工程經驗感知等還是讓自己有著一些由物及人的思考。
無論從感性還是理性層面我都認知到一個建筑物要構建并維持存在則必然需要具備一定的剛度,否則在外部荷載(作用)下難以保持固有的空間(平面)形狀或者滿足使用的變形要求。而建筑物構件又需要具備一定的強度,否則這些構件很容易在較小的使用荷載下因自身強度不足而開裂破壞。
一、力學上的“剛”與“強”
剛度和強度是力學上的專有名詞,其具體定義如下:
剛度是指材料或結構在受力時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
強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壞(變形和斷裂)的能力。
古人曾說:剛則易折。這里其實是在強調結構剛度強度的配置過猶不及的道理。我們知道建筑物具備一定的剛度和強度是其存在的基礎,使之具形從而形成被需要的功能服務于民眾。
但這種剛度和強度存在的量卻并不是越大越好,一個建筑物的形成是由眾多構件構成的,整體剛度過大,那么在地震等作用下結構反而容易吸納更大的能量,如果此時結構剛度又分布不均勻,那么很容易導致結構變形較大或者局部構件過早的因承受過大的效應而遭到破壞。所以在設計時我們應該使建筑物具有適當的剛度,使其能抵抗住外界荷載和作用從而維持建筑物正常的空間和使用功能即可。
所以建筑物應具備一定的剛度和強度使之能“扛”,但這種扛是實用性的,規律性的,有目的性的,絕不是盲目無度的。
那么對于剛度和強度的設置我們還應遵循什么樣的原則呢?我們除了要使結構剛度均勻布置外還應通過剛度的布置合理使結構具有一定的延性,允許其在許可的范圍內變形并使這種變形保持彈性。
延性是指材料的結構、構件或構件的某個截面從屈服開始到達最大承載能力或到達以后而承載能力還沒有明顯下降期間的變形能力。
故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建筑物整體和構件并不需要其在外部作用下金剛不壞,而是允許其有適度的變形,只要這種變形不影響建筑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也不影響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的舒適性即可。這種許可變形的性能就是前文提到的延性,是結構在外部作用下保持自身性能“導、引、放”策略的體現。只有這樣的結構才不會造成無謂的浪費,也不會因為富裕的剛度強度吸引或分配過多的作用效應致使結構或構件過載破壞。
二、物有延性人需韌性
人生的建設也如這建筑物的構建一樣,既需要我們首先做到認識自我,明確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又要我們具備吃苦耐勞的脾性,還需要我們具備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承受能力。但只有認知和承受卻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現實的殘酷往往超出了我們的認知和承受能力,如果我們不懂得學習和變通,那么我們必然被現實所壓垮,也就無從說道那些夢想的未來。
這就告訴我們人的性格或者品格中只有堅強、剛強這些因子是無法做到無往而不勝的。生活的事實告訴我們,具備這些只能是讓我們不被生活的困難所嚇到打倒,真正能讓我們最終實現人生價值和目標的內因只是我們對于人生和事業的堅持和方法、專業和專注,需要我們具備百折不撓的韌性。
那么我們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和表現才能稱之為韌性呢?當我們對人生對生活有所期待時,當我們在拼命追逐時,當事物的發展并不簡單的因為我們的努力而預期發展時,我們因此而失望、落寞。但這些負能量并不能占據我們的內心,因為我們內心強大,我們的內心具備因環境變化而擴容增量的能力,具備自我化解自我強化的能力。我們面對困難和壓力時不只是死扛,而懂得通過學習而變通的去解決。這樣我們才能高效的建設好自己的人生并不至于因為生活的壓力而把自己打倒。
生命的崩解往往始于內心的悲觀和放棄,所以具備人之韌性是我們的祖先能夠披荊斬棘跨歷萬古將種族傳承下來的必備條件。
三、生命的韌性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
生命的韌性不在于生命體本身的承受能力而在于人精神層面的容量和自我更新強化能力,這才是人本質的韌性存在。
因此在拼搏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讓自己的身體具備承受生理上的勞累能力外更應學會釋放,懂得取舍,敢于放棄而平衡,松弛有度,只有這樣我們才不至于被生活的重擔壓垮,我們才能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才有繼續奮斗的理由和源動力。
十年設計,我見證萬千樓房立起,因其具有的剛度和強度聳立人間,經歷風吹雨打無聲的服務萬眾。
十年設計,我因專業而專注,因建筑而人生,“剛”與“強”的存在和適度讓我明白人生的建設需要無敵的意志、不屈的堅持、無畏的拼搏和韌性的內在串聯。
我相信生命因韌性而存續,人生因韌性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