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時常覺得生活很無聊,而且越來越焦慮。
睜開眼,刷牙,洗臉,吃飯,工作,睡覺······每天的生活跟機器人一樣,而機器人還不會覺得無聊。
別人做主播月入十萬,玩得開心,掙得開心。
某個同學特別喜歡英語,每天嘰嘰喳喳,結果后來人家就去美國留學了。
又聽說高中某書呆子同學,如今竟然自己寫了小說,還特么成暢銷書作家了。
朋友圈偶然發現高一時的同學發的一個狀態,扛著巨大的攝像機,洋溢著開心的笑容,熱衷于微電影的他現在竟然已經真的成了一位年輕的微電影導演,每天忙碌于自己喜愛的事情,快樂溢于言表。
2.
想要去改變,動身去做,結果······
打游戲覺得真是浪費生命,我應該做點更有意思的事情。
拿著英語四級證書,考了一次六級,沒過,覺得證書證明不了什么,沒有證書一樣牛逼。
那去找本書看吧,翻來翻去嘆息一聲,現在的書怎么都這么淺薄啊,沒意思,就定下了“讀書無用”的定論。
曾經想要拍的一個微電影,想著沒有設備,劇本不完善,就被扼殺在腦海里。
去旅游,還沒動身就已經給自己澆了一盆冷水。旅游有什么意思呢?除了看看風景,能有什么好玩的?還不如看看圖片。旅游景點肯定人特多,一點情調都沒有,不去。況且,海南又這么熱,去了還不得曬死,而且還要花那么多錢。
想到了去海邊,拖鞋還沒換上,就想到去海邊能干嘛,像傻逼一樣吹風嗎?我不干。
3.
生活本是充滿樂趣的,只是我們強行加了一個灰色的濾鏡。
悲觀情緒的面具下,偽裝著一顆每日焦慮的心,二十多歲本是事業心較強的一個階段,可是,也是最迷茫無助的一個階段。這個時候,沒有固定的社會人脈,沒有老謀深算的頭腦,對一切都看得簡單,遭受幾輪打擊后,就覺得自己所做的種種努力都是徒勞無功,因而覺得生活中的各種活動都是對生命的浪費,因為它們不能帶來直觀的利益。
我們常常為前途焦慮,為生活焦慮,有些時候又不單單是為某一件事而焦慮,而是因為焦慮而焦慮。我們擔心的是焦慮情緒本身。是啊,我又焦慮了,怎么辦啊?要不要問問別人怎么才能不焦慮啊?
我們關注的重點本身已經錯了,拿到的藥方治標不治本。暫時消除了焦慮的情緒,但真正讓你焦慮的事情并沒有得到解決,過段時間等你緩過神來,又會重新陷入焦慮狀態,覺得世界枯燥乏味,從而我們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4.
怎么才能躋身良性循環呢?
首先找回認真對待生活的態度,學著專注地做一件事,不要考慮那么多。
當你認真去做一件事情,付出感情,我想你肯定不會輕易放棄。如果你只是浮光掠影地應付一件事,有可能做著做著就覺得無聊不干了。想要認真地做一件事情,付出時間是必要的,你需要花點時間去了解更詳細的內容,只有通往更深層次的階段才能享受到這種很私人化的快樂。比如你想去學下圍棋,我想花點時間去了解圍棋的歷史,圍棋的高手有哪些,圍棋的現狀,應該是很有樂趣的,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圍棋的知識,會更有意思。當我們一直停留在某個階段的時候,很容易就會疲倦,感到沒意思,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查找了解相關的知識,慢慢提升自己的境界,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就不會輕易放棄了。
其次,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
興趣愛好在我看來,一定要建立在專注的基礎上來發展,如果只是隨便玩兩天,那還是算了。
興趣愛好是我們接觸某一類事物的最基礎的行為。首先要有一定的好奇心,只有某件事情對你很有吸引力,你才會進一步去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比如跑步,你都沒堅持過一個星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說跑步太累沒意思,那么你去問過那些熱愛跑步的人為什么他們能堅持了嗎?他們跑步時有沒有什么獨門秘籍?每天跑多少合適?
最后,學會體會細微的變化,感受不一樣的快樂。
有些時候不是沒有進步,而是你直接用大眼篩給過濾掉了。再小的進步都會給你帶來成就感,也可以繼續為你提供邁出下一步的動力,所以,不要忽略那些小進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啊。比如學習書法,今天就練好了一個點,有的人可能覺得太失敗了,一天才練好了一個點,這得練到什么時候啊。不要渴望一口吃成大胖子,這個練好的點用在你的書寫中那就是畫龍點睛之筆啊,對不對。
最最后,再總結一下,專注、開放的心態、感受細微的進步,偶爾給大腦和身體放松一下,生活真的可以輕松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