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概翻了翻本書《孤獨讀書術》的目錄和背面的書摘,并粗略地讀了一些章節(jié)。怎么說呢?作者寫這本書引進了他的哲學思維,所以每個章節(ji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哲學的語調(diào),如影隨形。這就導致一些很尷尬的場面。比如有些地方我們讀一次,貌似覺得懂了。可當我們我深入去思考,卻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完整表述作者在闡明什么?這里面就體現(xiàn)了作者在寫這些內(nèi)容時的形式,帶上了思考的深度。這意味著如果我們不緊隨他的步伐,就會迷失方向;如果我們想憑借自己的直覺賭上一把,那很抱歉,極有可能背道而馳。
因為作者想表達的觀點并非浮于淺表,我們無法伸手就拿走,即取即用。這也就明確了作者開篇前主張的觀點——反對不帶思考的死讀書,讀死書。
我們需要明確自己閱讀的目的,以及閱讀時的思考路徑和過后的主張輸出。我們要懂得平衡文字于與閱讀和思考的關系。
單單看文字就如同初見形形色色的人,我們只是匆匆別過,就叫對方的姓甚明誰都一無所知,表面特征也毫無印象,我們又何談認識,何談知曉其人?
只有當我們遇上了,對上眼,談上話,由表入內(nèi),逐層深入,才能一點點關聯(lián)上自己的主觀意識,加以猜想印證,不斷辯證調(diào)整的過程,才能做到熟悉,理解,得心應手,相知相交,相熟相念……
可以說文字其實是閱讀的虛像,是思考的實相。
怎么去理解這句話呢?從閱讀的目的而言,我們閱讀主要是希望解決心中疑惑,或者是增長知識積累的厚度,又或者是擴大自己的知識層面。說白了,就是增長見聞,增益生活,豐富精神財富,從而提高生活的質(zhì)量。
而閱讀的前提,就是要懂文字的遣詞造句,我們要讀的就是文字給我們打造的景象,它或許如畫,如詩,又或者如天地,如大海,如繁華落盡,又或者如高山流水;形態(tài)各異,應有盡有。我們看到的并不是文字的本身,而是它施展渾身解數(shù),給我們幻變的魔術。因而,它是虛的,隨著我們的感官變化而變化。我們想的是什么樣,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什么樣。所以,它由我們思考去定性,從而具象化。
讀罷此書,相信我一定能夠重新定義讀書的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