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個人都時不時來句感嘆:“哎呀,現在的節日氣氛越來越淡了,這年味越過越沒了......”然而,西方節日如圣誕節則十分熱衷,其實這節日氣氛也不是說沒有,而是你相應的地區沒有罷了。不信的話,你大可以去到一些小山莊,或是相對傳統的小城里,那里的節日氣氛絕對是不減當年,讓你找回童年的味道。
中國春節&西方圣誕節
那有朋友就要問了:“難道是城市與農村的差異嗎?”在我看來,這城鄉只是其中的載體罷了,其更大的原因在以下幾個方面:
1
①首先說大家都能切身體會到的“城市化進程”,在國家的號召下,各傳統鄉村風風火火地搞城市化建設(說明一下,我并不是要談政策,只是說例子),而城市化過程帶來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時最直接的,而且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維方式。撒都要向城市看齊,向西方接軌,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被取而代之的是以前村里人雞犬相聞的生活,自然也就少了那條維系感情的紐帶了。那么,我們的鄉村變成所謂的“美麗鄉村”了么?殊不知西歐等國家的鄉村才能稱得上是“美麗鄉村”。于是我國又在不停地模仿西方,終于,誕生了第二個原因。
2
②“嘿,你不是要學我嘛?那我就將我的節日都搬到你中國來!順便宣傳一下我西方文化!”那么所謂的“節日文化沖擊”來了,這國來一個節日,那國來一個紀念日,不把你弄得全城人民來參加誓不罷休!隨著西方節日的越來越多,且人們更愿意過那些相對傳統節日更加新鮮的節日,所以導致了西方節日很火而中國傳統節日很淡的現象。而這一現象在城市比農村嚴重得多!為什么?那就有了第三個原因:網絡。
3
③那有人又說了:“網絡現在都已經普及了,哪還有差別?。 笔堑臎]錯,現在是普及了網絡,電腦普及的時間是有先后之分的,城市先通過網絡接觸到,也就是我們以前常說的“潮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城里人真會玩!”而農村普及網絡則相對要慢一些,很多新鮮節日以前完全沒有接觸到,當他們接觸到了,城里已經火的不行了,(這也是一些營銷人員慣用的手法,把在城里先火的東西拿到鄉村進行包裝,然后爆炒一下,再賺你一大筆,利用的就是市場的滯后性?。┺r村也就只得被迫地跟上潮流,自然也就會拋棄原來的傳統。這里說拋棄有點過分,但這趨勢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總有一天傳統節日的氣氛會消磨殆盡!那又有人要問了:“我國傳統節日都傳承了如此多年了,豈是他西方一兩個節日通過網絡潮流就能取代的了?”好,說到點子上了,那就是第四個原因。
4
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早上起來打開電腦,打開電視,再文藝點的買份報紙,總之就是看看新聞,重點來了,每天總有那么個提示:今天是“XXX節”“XXX紀念日”“XXX周年”......可以理解為每天都有一個固定的節日,多的話一天還可以有幾個節日。然而有些節日也許你聽都沒聽過,更別說和你有多大關系了,那是八竿子都打不著。比如“國際牛奶節”“世界小草愛護日”“觀音成道日”諸如此類的節日數不勝數。也許有人會說:“誒,那就是你沒文化了,這節日是一個象征和文化習俗的體現”也有人會說:“這節日是為了紀念或傳承某人或某事的精神的?!睂?,沒錯,照這么說,我確實沒文化,但我想反問一下,這難道無論什么事都得弄出個節日來讓我們去過嗎?這就好比近些年來那些所謂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新聞標題比比皆是,什么“十萬人同時在一起睡覺破吉尼斯世界紀錄”“某男子一口氣喝掉XX斤水破世界紀錄”甚至還有“3萬名中國大媽集體跳廣場舞破吉尼斯世界紀錄”等等的,這有意思嗎?照這人數優勢的話,那我國分分鐘每件事都破紀錄。
額,不好意思扯遠了,談回到節日上來,為什么說這節日多也會導致傳統節日的淡化?你想,小時候傳統節日的數量屈指可數,我們每天都在計算著離節目到來的那一天還有多久,盼星星盼月亮,甚至把太陽都給盼過來了,這節日還是沒到。所以等到節日到來的一天,那肯定得玩個盡興,不然都對不起自己。而現在,你每天都在過節,甚至有些情侶們還提出“每個月的14號都是情人節”。人,是有審美疲勞的,很多事情多了,感覺就差了,愛情和節日同理。這就好比“春晚”,前十幾二十年,那時每個中國人都會坐在電視機前,生怕錯過一秒鐘,而現在的春晚為什么和以前的春晚沒法比?是演員演技太差?是導演不行?是節目沒看頭?都不是,而是因為綜藝類節目太多了,人們看得多了,自然也就不感興趣了。這又得扯到另外一句話上:為何人們感覺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差?那是因為通訊設備的發展,聯系便利,以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節日又何嘗不是這原因。
結
我是很喜歡傳統節日的氣氛的,家人其樂融融,相聚一堂;朋友同學歡歌笑語,把酒言歡。但我并不抗拒新興節日和西方節日,因為社會的發展會帶來新舊的交替。只是我不想失去傳統節日所帶給我們的感覺,所以,當我們不再擁有時,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不再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