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第一本書本來是學術著作,結果1月的拖延+健忘癥發作,賈杰老師的這本《活得明白》成為了2月讀完的第一本書,手機上隨時可以閱讀的Kindle是絕對的讀書神器,隨時閱讀,永遠不會有忘記帶書回家的尷尬,免費借閱服務也是各種好,喜歡什么書隨便看兩眼也不會擔心浪費。(我不是來做廣告的)
《活得明白》是一本生涯咨詢案例集,在十八個案例中,可以看到各種問題的呈現,覆蓋了生涯中的各種角色,從學生到工作者,從朋友到父母子女,每個案例中,我都能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于是,在讀這本書時,我用了兩個視角,一個是希望活得更加明白的人,從案例中找到自己人生種種改變的可能性;一個是生涯咨詢師,從賈杰老師幫助來訪者的方法中找到自己成長的方法。我選取其中的一個案例,從兩個視角,讓自己活得更加明白,選取的案例來自第十一章自卑。
視角一:
當面對同一個不太好的結果時,不同人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比如書中那位來訪者的困擾,考試成績很差,只有30分,來訪者非常沮喪,而同樣考30分的他的同學卻怡然自得,這是為什么?也許你會批判那些怡然自得的人沒有上進心,缺乏進取精神,然后批判那個來訪者沮喪你有什么鬼用,誰要你不好好學習。(像極了我們的父母,對嗎?)可是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沮喪的背后是自卑,自卑是不能接納現在的自己,不能接納代表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但現實并沒有實現,而面對同樣結果怡然自得的人,是現實符合自己期待的一群人。跳過現在的自卑不開心,看自己當初設定的期待時,來訪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自信。于是,自卑可以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動力,變為行動。
“有多大的自卑,背后就隱藏著多大的自信。”——阿弗雷德·阿德勒
想到自己讀大學時候踩過的坑。剛上大學的時候學習非常努力,保持著高中的狀態去努力。結果第一學期考試成績出來,雖然也算是比較好,可是那些平時沒學習,臨時抱佛腳的人,考的比我還好,我當時就陷入了深深的自卑。而這種自卑并沒有轉化為動力,轉化成了我不學習的借口,于是我也臨時抱佛腳。可是我并沒有看一天書就考到前幾名的能力,后來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如果建立了一個合理的目標,沒有達成所以產生的自卑,是合理的,如果目標不合理,自卑就沒有意義。比如書中的來訪者,覺得自己長的難看,她的參照對象是章子怡、李冰冰,沒有可比性的參照物,讓她白白受折磨。
如果目標是合理的,現在因為沒有達到而產生了自卑,也要問自己兩個問題,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不可以的,接納不能改變的,通過行動改變可以改變的。書中的來訪者說自己理論知識老是記不住,記憶力不如別人,這個是短時間無法改變的,所以首先需要接納自己,每個人都有天生的短板或者少壯沒努力形成的短板;和工作年限比自己長很多的人比經驗不足,也是現在無法改變的,這需要時間來改變,于是在當下,也選擇接納。而工作的熟練程度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可以行動。若是不接納也不行動,那唯一的選擇就是接納痛苦,當然,這也是一種接納。
視角二:
關于意愿
我曾經嘗試將生涯咨詢的技術用于和員工的談話和面試,但是效果因人而異,在除去我的能力問題之外,我想還有一個原因,找咨詢師咨詢的人,是有改變意愿的,而我面對的員工并不一定具有這樣的意愿,只是我單方面覺得他們有問題需要改變,人家覺得過得挺好,或者還沒有痛苦到需要改變的程度,再有能力的咨詢師,也無法喚醒一個裝睡的人。
咨詢關系建立
若面對一個有改變意愿的人,首先建立咨詢關系,在這個案例中,賈杰老師先運用同理心,然后幫助來訪者找到自己的積極力量,他說來訪者雖然很沮喪,但是愿意來找他,“說明你對自己很負責任”。任何事情都能找到積極正向的一面,面對一個沒有能量的人,咨詢是一個賦能的過程。
澄清問題
咨詢關系建立后,需要搞清楚問題在哪里。來訪者不能如我們在課堂上面對的問題那么直接了當,我們聽到的問題可能是混雜在一起的,可能是含糊不清的,甚至可能陳述的根本不是問題本身的。賈杰老師用了很多的時間在排查問題,排查問題是一個完整的邏輯結構,從各個維度看問題本身。
如果我面對這樣一個來訪者,也許我只會問為什么你會覺得沮喪,你是怎樣做的,所以你還可以做什么,而案例中,咨詢師從過去、現在、周圍人的情況來排查“分數低”這件事情在不同人群中的概念和結果,然后發現認為自己“分數低”所以“沮喪”的真正信念——對自己有所期待。這個期待給予來訪者能量。我想這個背后也許是咨詢師已經看到了問題的幾個可能性,然后用這一系列的問題和方法,排查出究竟是哪個可能性,而在這個過程中,幫助來訪者一步步自己找到問題所在。在過程中,鼓勵來訪者去說,去思考,最后,充滿力量的去行動。
結語
一個好的生涯咨詢師,不僅要懂得職業生涯,也要是一個善于引導教練的人,賈杰老師給予了很好的示范,我在看他的公眾號每天的“歡樂答疑”在歡樂背后是滿滿的智慧。我和一個好的咨詢師還有著地球到月球那么遠的距離。所以,我得繼續滾去看書、找機會實踐。
2017年,跟著圈媽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