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聽話的孩子,這種方法比講100遍大道理還管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每當孩子做錯事了,說教、懲罰是最常見的育兒方法,也許可以一時見效,但長遠而言,效果非常有限,甚至適得其反,誨人變成了毀人。

?知道嗎?有種批評方法,更容易被孩子大腦接受。

記得有一次帶孩子到親戚家做客,午餐時親戚家的小表哥在飯桌上罵他的爺爺:“你個禿驢……”,孩子的爺爺不僅沒批評,還笑呵呵說:“小壞蛋”。那頓午餐,小表哥罵了5次“禿驢”。

晚上我們回到家,晚飯時兒子對著奶奶莫名奇妙也來了句:“你個禿驢……”,然后哈哈大笑。奶奶很不高興。

我把兒子叫進房間問:“為什么罵奶奶‘禿驢’?”

“好玩!表哥也是這樣……”兒子說完又哈哈大笑。

?一個故事讓孩子主動認錯

看著孩子無所謂的樣子,我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國王的房間外面的樹上,住了兩只鳥,一只黃鸝,一只禿鷹。黃鸝常常得到國王賞賜的食物,而禿鷹卻從來沒有。

有一天,禿鷹忍不住問黃鸝,為什么國王那么喜歡它。黃鸝說是因為自己每天給國王唱歌。禿鷹欣喜若狂,便飛到國王的窗前唱歌,沒想到他一張嘴,立即遭仆人驅趕。

第二次,禿鷹瞅準了仆人不在又飛到窗前唱歌。沒想到國王由于禿鷹再次發出刺耳的聲音,憤怒之極,命仆人拔光了禿鷹的羽毛。

禿鷹非常生氣,認為黃鸝耍了它,正當他要展翅報仇時,從高高的窗臺摔了下去,被侍衛的狗叼走了。

孩子瞪大眼睛聽得入神。

我問:你覺得禿鷹怎么樣?

孩子:好傻。

我問:為什么?

孩子:因為它學黃鸝唱歌。黃鸝唱歌好聽,禿鷹唱歌太恐怖了。

我又問:那你今天晚上學小表哥罵人“禿驢”呢?

兒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為什么教育孩子,講故事是最有效的方法?

1)說教批評往往引致負面心理

心理學家曾經在美國一些幼兒園做過一項實驗,她讓老師說教批評一些亂扔玩具、欺負同學等不良行為的小朋友,而對部分有類似不良行為的孩子采取緩和的引導方式,結果那些多次被老師說教批評的孩子表現出更多的反抗和攻擊性。

這說明說教批評常常給孩子直接傳達“否定”,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負面心理和情緒。

2)故事更容易被幼兒大腦接受

神經科學家們認為,大腦天生對故事有積極的回應,那些認同度高的故事,會對孩子的大腦思維產生積極作用。

所以,父母與其在孩子面前說一大堆負面的批評和教育,還不如給孩子講一個故事來得深刻。

3)孩子容易對故事產生代入感

孩子在聽故事時,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當成故事里的主人公。故事的主人公遭遇了什么經驗教訓,孩子也較容易感同身受。

在孩子面前,任何意味深長的批評都像苦藥,雖然良藥往往苦口;

做孩子們的良師益友,不是一件難事。試著用他們能懂的簡單道理,教他們明辨是非就對了。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我們應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告訴他。

樂一樂: 為什么我從來不跟孩子講道理?

老爸買了個哈密瓜

兒子叫來兩個小伙伴分吃

一個說:我只要二分之一

另一個說:我比你吃得多,我要三分之一

兒子說:這是我爸買的,我要吃得最多,我要百分之一!

兒子放學回家,

老爸問:今天學校發生了什么新鮮事?

兒子:心情不好,兩門考試沒及格

老爸:這不是新鮮事

看到老爸天天刮胡子

女兒很認真的說:

老爸你為什么不把胡子的根挖出來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