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RK一本好書:這是日本建筑家中村好文的隨筆集,他曾經給村上春樹設計過住宅。
他走訪了24位建筑師的自宅,陳瑞憲的陽明山之家、尼爾斯的船屋、織田憲嗣的森林之家、木下道郎的狗狗之家、山本理顯的「觀景臺」,觀察建筑師在家里如何放松自我,與家人生活在其中。
書里有這樣一段話:
住宅是生活的容器。
居住在其中的人,能不能不造作、不畏縮、不顧慮、不忍耐,自然而然、暢暢快快地生活,是最需要關注的地方。
這本書我還沒看過,還沒列進夏天的書單里,所以開頭寫的是「MARK」,也沒好意思寫「推薦」之類的。
2
某網(wǎng)站搞了一個「中國十大丑陋建筑評選」的投票活動,最初知道這個消息,我以為是自媒體惡搞的,仔細瀏覽了下網(wǎng)站,評選專家名單里居然真有幾個半知名的建筑評論家,然后網(wǎng)頁最下面居然是往屆回顧的鏈接。
原來這個活動已經舉辦了七年了。。。
怎么說呢?我的態(tài)度就是:看不起這個活動。不是看不起那些所謂的「丑陋建筑」,就是看不起這個活動本身,用膚淺的美或丑去評判一棟碩大的房子是很無知的行為。
建筑設計是整個系統(tǒng)設計,不只設計建筑外觀或室內裝修,不只是普通人眼里能看到的那層皮。比如欄桿多高既不會讓人掉下去又不會高到礙事,比如建筑建成后會不會遮擋別的樓或者被遮擋,比如房間門距離樓梯多遠才能在火災時跑出去。。。至于外面那層皮什么樣,我見過很少項目是由建筑師拍板決定的,至少在中國的審查制度下。
一棟樓不好看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不要讓建筑師來背鍋。吐槽某個建筑丑有什么實際的意義呢?好的建筑你看不懂,嘲笑人家丑你就牛逼了。
3
和一個朋友聊天,剛剛意識到的一個問題(其實早該意識到了),就是建筑攝影/效果圖的三維透視問題。比如,我們平常見到的建筑攝影/效果圖是下圖這樣的。
建筑的側邊和圖框側邊平行,看起來很舒服很順眼吧?這是二維透視的效果。在真實環(huán)境中,由于建筑比人眼高出很多,根據(jù)透視原理,近大遠小,我們眼中的建筑實際是下圖這樣:
這樣的視角美感就降低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削弱了畫面中心向人們展示的全貌。解決方法是:
- 在3D MAX或者Sketchup中,記得調一個「二維透視」角度就行了,一鍵完成,不是為了追求特殊表現(xiàn)效果一般不出「三維透視」角度。
- 建筑攝影中,相機使用移軸鏡頭。原理如下,似乎都是初中的物理知識。
- 正常鏡頭拍攝,后期通過圖片處理的方法修成。
首先從下到上掃描拍攝,最后把N張照片在Adobe Lightroom里合成全景圖。具體教程及圖1圖2來源都在這篇文章里:《沒有錢買移軸鏡頭就拍不了建筑嗎?》
(文章作者是我那個朋友的小弟的前同事。。。)
4
對于電影,有時候你覺得對你純感官或生理的刺激是很低級的行為,但是面對昆汀的作品時,前面那個結論就不成立了。
分享一個今天才看到的電影場景。《金剛不壞》里第50分鐘左右,是影片的第一個高潮,邁克開著特制的骷髏車沖向四個女人的車,配樂是故意大聲的《Hold Tight》。
四個女人在極富節(jié)奏感的音樂聲中,臉被削掉,整只大腿飛向天空,身體各部位支離破碎。那個場景重復了四次,每次開頭都是麥克推下車檔桿,然后是四個女人「起飛」的慢鏡頭。導演很明白這是關鍵所在,所以不惜前面冗長的話嘮鋪墊、發(fā)生之時的音樂渲染,最終關鍵的精華時刻來了,他重墨渲染重復四遍。
這和建筑設計有關系嗎?當然有,有「情景」必然有「發(fā)生」,有「發(fā)生」必然有「空間」,有「空間」必然有「建筑」。
很多某種程度上成功的作品,并非均衡地處處都好,它是有「音樂聲中起飛」的關鍵所在,當設計者找對方向大加強調這個重點,并能講其推向高潮時,業(yè)主、政府及大眾都會像昆汀的粉絲一樣,在感官的刺激中激動起來,建筑師離目標就會更近一點點。
突然想到幾個典型的建筑案例,但是今天先不說了。
End
20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