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也是書名,一本描寫張愛玲的書。斷斷續續看了一個周,終于看完。看書的過程中,時常有種恍惚的感覺,文風細膩溫婉,唯美感傷,一度有種這是一本張愛玲親筆自傳的錯覺。但其實是作者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對這位半生富貴、半生凄涼的女作家傳奇一生的真實寫意。
張愛玲一生的人生歷程貫穿了整本書的內容。從門庭顯赫、風光無限的祖父一輩的記述開始,幼年家境富足,生活無憂,少年時歷經家道中落,父親落魄墮落,母親憤然離家,雖然生活尚還勉強維持,終究風光大不如前。
年僅十二歲的張愛玲,曾寫道,“人生聚散,本是常事,無論怎樣,我們總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日。”有人評價她是天生的悲觀主義者,對人生充滿一種無可名狀的幻滅感。倘若要是仔細了解她從小的生活變故和境遇以及成年后的顛沛流離,很難再對她這份悲觀主義有所苛責,人的性情中敏感的成分,終究不是那樣容易消除的。
我沒有讀過張愛玲寫的書,只看過一部根據她的同名小說改變的電視劇《半生緣》。林心如飾演顧曼楨,譚耀文飾演沈世鈞。兩個溫和敦厚的年輕人彼此相愛,本是天作之合。誰曾想單純善良的曼楨成為姐姐曼璐為維持其婚姻的籌碼,默認丈夫囚禁并強暴曼楨,生下孩子。而一無所知的世鈞找不到曼楨,反倒誤聽信曼璐的話誤以為曼楨已經另嫁他人,而他自己也最終順從母親的安排娶妻生子。
曼楨最終逃出魔窟,遠走他鄉,十八年后,兩人相見,彼此方才得知當年的真相,不由得抱頭痛哭。可是,就像最后曼楨最后對世鈞說的,“我們再也回不去了。”一語道破人生的真諦。
人生就是如此,不到最后不清楚命運的底牌究竟是什么。張愛玲遇見胡蘭成的時候,傾其一生的熱情和才華,也曾轟轟烈烈,也曾你儂我儂,也曾低到塵埃,也曾傷心欲絕。有人說她遇人不淑,才慘遭拋棄。可是,當初相遇時電光火石般的時刻,相信兩個人也都是給予過對方真心。
只不過人性是最難以揣測的,人性的自私和亂世里求生一樣都是本能,即便是在最親的親人之間,不但會發生形同陌路的冷漠,也會發生極度的仇恨。
在漂洋過海遠離故土前往美國之前,經歷過數年政治動蕩,生活漂泊和情感受挫,張愛玲已為自己再也不會愛了,至少不會一如當初年少輕狂時奮不顧身般投入一段戀情中,直至在美國遇到賴雅。
這個年長她三十歲的男人,撫慰她受傷的心境,抹去她孤寂的傷痕,將這個陌生的異國變成她的故鄉,并且給予了她一個最溫暖的家。對于隨著年歲漸長愈發孤僻高冷的張愛玲來說,這段人生的邂逅和相濡以沫帶給她足以慰藉余生的溫暖。
以至于在賴雅去世后,張愛玲獨自生活的二十四年里,她的佳作劇減,離群索居,倚靠回憶度余生,始終走不出失去摯愛的陰影。
曼梅寫道,習慣有時候很像是一種病,不嚴重,卻很長時間地積累在我們的身體里。對某一樣事物的偏愛,或者是對某一處風景的向往,就像有的人說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的那種偏執和歡喜。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清醒地穿過夢境而已,每個人都只不過是歲月的一個幽靈,充滿宿命的意味,誰又能說的清因果呢。
曾經在某一階段,以為生活就會沿著我們所能預見到的軌跡順延下去,余生波瀾不驚。不曾想過down到谷底還能看到愛的曙光和希望,那些失去的東西和錯失的愛情會在某一天以另一種方式出現,讓曾經支離破碎的心,再次感受到命運的眷顧和饋贈。
也唯有時間才會揭穿命運的底牌究竟是什么,相信即使過程糟糕,結局終會是好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