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干巴巴?因為你沒學會口語向書面語轉化!




一、口語向書面語轉化,作文不再干巴巴


常常聽到家長有這樣的困惑:“孩子的作文干巴巴的。”“文章中全是些口水話。”

小學階段,做到兩點,孩子的作文一定不差:一是結構上下點兒功夫,謀篇布局合理保證不跑題;二是語言上下點兒功夫,初級水平保證語言通順流暢,更高一點兒層次達到“具體生動”

想提高語言能力,需要完成口語向書面語的過渡。


小孩子有兩個“語言敏感期”——這個時間段,是孩子發展語言能力的高峰期,如果合理引導,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個語言敏感期1—3歲,孩子開始明白語言是成人和這個世界的交流方式,從咿咿呀呀的練習,到單音節詞“爸爸、媽媽”,慢慢表達清楚一句話。

第二個語言敏感期7—8歲,小學二年級左右,這是孩子從口語轉向書面語的關鍵時期:

經過初學語言的嘗試、從幼兒園到一年級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如下語言條件:


?聽懂所有音素的發音

?掌握三四千個口語詞匯

?運用簡單陳述句、疑問句,句長達到八九個字

?接觸被動句、雙重否定句等較難句式


所以他們能用語言表達清楚自己內心知識的想法,還能像模像樣地寫一段話。



以這段話為例:

放學了,王老師說我們組掃教室。她讓小紅擦桌子,小明擦黑板,我掃地。她說等會兒就過來檢查。沒過多久,我們就搞好了。王老師夸了我們:“你們真能干!”

這是一個二年級孩子的看圖寫話,如果從“語言通順”的角度來看,OK。

如果從“口語向書面語轉化”這個角度來看,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1、單音節詞向多音節詞轉化


很多口語化的詞語是單音節詞,找到相對應的雙音節詞,能讓表達更精準:

老師我們組教室。

老師宣布我們組打掃教室。




>>>>2、注意詞語的豐富性


從二年級開始,孩子們接觸了大量的“近義詞”“反義詞”練習,如果不僅僅是完成一道題目,在特定的語境下練習,會大大豐富語言的表達:

“沒過多久,我們就搞好了。”

在書面語中,“沒過多久”有好幾種表達方式——“須臾、半晌、未幾、少頃、既而、俄爾……”


當然,二年級的孩子還不需要掌握這么深刻的知識,這句話中,還有另一個字——“搞”,這是在小學生作文中非常常見一個口語化的字。



沒過多久,我們就?搞?好了。

媽媽已經?搞?好了飯菜。

明明一下子就?搞?好了書包。

……



“明明一下子就搞好了書包。”這句話可以說成:

明明一下子就擺放好了書包。

明明一下子就收拾好了書包。

明明一下子就清理好了書包。

明明一下子就整理好了書包。

……

詞語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




>>>>3、近義句練習,讓你的句子與眾不同


任何能力的培養,都需要不斷練習。提高孩子語言能力,有一個好辦法:近義句練習。

任何一個句子,都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

“今天是陰天。”這句話有哪些近義的表達呢?


“今天沒有太陽。”(反過來說)

“今天難道不是陰天嗎?”(反問句)

“今天太陽不上班。”(幽默的方式)

“沒錯,今天就是一個很舒服的陰天!”(肯定句)

……



“小紅擦桌子。”這句話有哪些近義的表達呢?試試看。




放學了,王老師說我們組掃教室。小紅擦桌子,小明擦黑板,我掃地。她說等會兒就過來檢查。沒過多久,我們就搞好了。王老師夸了我們:“你們真能干!”

這段話,可以改成——

放學了,王老師安排我們組打掃教室。小紅負責擦桌子,小明負責擦黑板,我掃地。她說稍后過來檢查。沒過多久,我們就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王老師夸獎我們:“小朋友們真能干!”





二、兩則語言小故事,了解鮮活的孩子


>>>>1、“手就手嘛,干嘛用這么麻煩的詞語”


課間,一孩子拿著書本走過來,“魔鏡,這個字讀什么?”一看,“柔荑”二字被畫上了橫線。

[róu tí],荑是出生的嫩芽,柔荑一般用來比喻女子柔嫩潔白的手。詩經中有言: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手就手嘛,干嘛用這么麻煩的詞語!”

言者無心,聽著有意。怎么向孩子解釋呢?

喜歡《神雕俠侶》中的這個故事:程瑛救了受重傷的楊過,卻不以真面目示人。當楊過醒來時,看見程瑛在紙上反復寫著一句話:“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如果程瑛在紙上寫著“楊過啊,我好喜歡你”,是不是少了一種欲說還休的韻致?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這兩句話都來自《詩經》。相傳《詩經》中的篇章,大多是周王朝各個地方的民歌,經過后人整理而成。今天孩子們口中所謂“麻煩的詞語”,是經過歷史的淬煉而歷久彌新的語言。

生活中的交流,的確不需要這樣“文縐縐”的書面語。作文中呢?




>>>>2、“你知道嗎?”“我知不道


二年級一孩子來自河北,剛上課時,總有這樣的對話:

我:“你知道這道題怎么做嗎?”

生:“知不道。”

其他孩子竊竊私語。

我:“應該說‘不知道’,知道了嗎?”

生:“知不道。”

我:……


就像念繞口令一樣,私下和這個孩子練習了好多次,終于更正過來了。

這個孩子需要在“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做一個轉換。

就像我大學剛來長沙,面對重慶方言“你干啥子哦”和長沙方言“你哦該咯”的差異,總有點兒反應不過來。好在適應了以后,能理解每一種語言自有可愛之處。




三、寫在最后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他在學校當英文老師時,出了一篇小短文要學生翻譯: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男主角情不自禁說了一句“I love you”。夏目漱石說,翻譯成日文不應直譯而應含蓄,翻譯成“今晚的月色真美”就足夠了。

以前不懂得這句話的含義,直到嘗到了愛情的味道,明明想說“我想你”,開口卻問“你吃了嗎”,才明白,夏目漱石的高明之處。

并不是說口語化的表達不好,在生活中如果用文縐縐的語言“之乎者也”,人和人之間交流也會有距離感;可作文中,如果全是大白話,“搞”字滿天飛,也不利于他們語言能力的提高。


絢爛之極歸于平淡。若孩子們能將書面語運用自如,表達能力有了一個大的進步,這時候再回歸到日常生活,會發現“今晚月色真美”這樣簡單的句子,也有動人的風致。






我是魔鏡,

一個講故事的作文老師

“天生會作文”創始人。

創業三年,有自己的堅持。

堅持跳繩:11次打破記錄

目前最高紀錄不間斷9252下

堅持閱讀:一年讀100本書

堅持寫作:相信文字的力量

點贊和轉發是對原創者最大的鼓勵!^_^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