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味四講||食無厭

內(nèi)含大量美食圖,慎入

1

天下兩類人的功夫堪稱是精妙絕倫入木三分的。

一個是切菜的師傅,所有的豬肉類食物清一色一分瘦,九分肥。每每饑腸轆轆垂涎欲滴眼巴巴的追著嘗那一分的瘦肉,而心有愧疚地浪費了九分的肥肉。期盼了兩個禮拜的梅干菜燒肉,最后倒是這點肥肉里的大油滋養(yǎng)了干巴巴的梅干菜。

另一類是食堂的盛菜阿姨。眼看著她一鏟子下去有一塊肉,可是她憑著一身本領(lǐng)關(guān)鍵性地一抖,那片肉肉竟然跌入懸崖,萬劫不復,重新落回菜盤。下一位竟也如此,可嘆神奇。同理還有紫菜湯,每一碗紫菜湯都像平湖秋月一般可以倒映出今晚的月色,碗底三兩片紫菜是自由的魚兒,蕩漾在平湖秋月的荷塘。無可挑剔。

看見了毛血旺,如同看見了心心念念可愛的人兒,恨不得立馬撲過去給一個大大的親親抱抱舉高高。真正享用的時候,撥拉開上面一層毛肚,下面全是豆芽菜,藏得好比躲貓貓,這局是在下輸了。

食堂的飯菜完全滿足不了一個正在長智慧的青少年,以至于連續(xù)一個禮拜晚飯找野食,只點肉,紅燒肉、豬蹄、雞,逮著啥吃啥,吃啥都吃光!這一舉動震驚了飯友。

可我們的祖先卯足了勁頭,花費上萬年的時間爬上食物鏈的頂端,不是純?yōu)榱藖沓运氐模?/p>

@李逗逗

2

天下最難解決的三大難事每天都困擾著我們,痛苦萬分,不得脫身。

早飯吃什么,中飯吃什么,晚飯吃什么!

難!難!難!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于是,吃飯成了一種程序化的儀式。不管吃了什么,只要就坐下來,用了一餐飯,這一頓儀式化的程序就算是走完了。

我見過餓的饑腸轆轆的人,甭管三七二十一,一頓狼吞虎咽,填飽了肚子,長吁一口氣,卻不記得食物的味道和氣味。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頓飯。

我也見過點了一桌子菜,卻一點食欲或者說一點都不餓的人,挑挑揀揀,三兩筷子。對于他們來說,這也是一頓飯。

匆匆忙忙慌慌張張的快餐是家常便飯,你來我往推杯換盞的酒宴也成了日常。

卻始終無關(guān)味道、食材、成分、擺盤和是否賞心悅目。

@花鈿說

3

我們今天吃的太快,吃的太滿。

因為對食物沒有期待,信手就能拈來。吃自助餐的朋友,常常會餓上一頓然后瘋狂拿菜,明知自己吃不完,還是不斷地拿各種肉,盤子里的食物堆得跟山一樣,乍眼一看,全是肉食,他說:“只有多吃肉,才能把成本吃回來。”

這一餐自助餐,就成了吃肉的狂歡節(jié),最后果真剩下了許多,又實在吃不下了。店里規(guī)定不能剩菜超過500g,他就端起盤子,全部煮進了鍋里,這樣就不能證明他剩菜,只能說明煮好了發(fā)現(xiàn)吃飽了。出了店門,自己撐得難受,直不起腰走路。

食物與我們息息相關(guān),卻又覺得十分遙遠。

吃的漫不經(jīng)心,也是因為唾手可得。

@李逗逗

4

我們時常覺得法國菜能夠讓人胃口大開,也戲謔的稱之為“法國大餐”,是“大餐”的原因不僅僅是指雞鴨魚肉,更多的是講究的程序,前餐、開胃酒、中餐、湯、甜點,一道一道,慢慢品嘗,下午飯可能從六點鐘吃到晚上九十點,聊聊生活、工作和學習。“浪漫之都”的雅稱才會讓人覺得romantic,紳士溫柔的舞步、小姐式的下午茶、高雅的音樂會、香檳加葡萄酒共同構(gòu)成一餐飯。

我們也時常覺得日本料理精致得很,“料”是材料,“理”是處理。最會吃日本料理的人,通常都會坐到吧臺的前面,因為是常去這家店的人,老板認得他,自然會拿出最好的魚現(xiàn)場切片給他,告訴他先吃哪部分,再吃哪部分。最好的芥末是用山葵的根磨出來的,老板也會提供一小把銼刀供食客自己磨泥,然后加一點醬油。壽司也是一個一個分的精明,抹茶的、櫻花的、三文魚的、金槍魚的、魚子醬的……

好的飯菜是賞心悅目,是味覺與視覺共同享受的饕餮盛宴。

蔣勛先生在《品味四講》開篇說道:所謂美學,其實是對生活品質(zhì)的體會。慢下來,感受一下自己周遭的生活況遇,就會發(fā)現(xiàn)美。“食”作為第一篇。那些到現(xiàn)在記憶猶新的味道,是食物留在唇齒間最有力的證據(jù)。

@silvie

5

在家的時候,媽媽蒸包子,廚房飄過來肉的香味讓我們姐妹早早守在灶臺旁,垂涎三尺的望著鍋蓋打開的那瞬間,燙手的包子拿在手里顛來倒去,真正咬一口的時候發(fā)現(xiàn)真的是人間美味。

后來自己烘焙做甜點,從和面開始就充滿了期待,可以跟隨自己的喜好添加椰蓉、香草,或者突發(fā)奇想用楊梅汁、抹茶粉和面。看著它從發(fā)酵開始,一點一點在溫度的變化下膨脹,散發(fā)出迷人的香味。那種期待的感覺似乎也夾雜在了蛋糕粉和雞蛋中,所以在出爐的時候能倍感香甜。

一直喜愛煲湯。各種食材在小火慢燉的蕩漾下暈開,番茄、姜、排骨、蘿卜、冬瓜、蓮藕、枸杞、香菇、茶樹菇……都散發(fā)出它們本來的味道。等待的時間是久的,也正是因為這份等待,讓這份姍姍來遲的美味覺得是幸福。

小的時候,白糖是很稀缺的。家里來了重要的客人,會以白糖水作為招待。上學的時候,早上起來泡一杯白糖水,卻偷偷的多放半勺糖,甜的發(fā)膩的白糖水覺得是很大的幸福了。

上學的時候,校門口一家麻辣米線的味道記到現(xiàn)在,只要一想起它的名字,嘴巴里都能感受到麻和辣的交匯。現(xiàn)在想到西安的面食,滿滿都是面的勁道Q彈和油潑辣子的香。

@李逗逗

我們吃東西,不再只是為了求飽,也是在消化情感,土地的情感,物的情感,人的情感。

很多的情感,都是在吃飯的過程中慢慢滲透。吃少一點,吃好一點,學會等待,等花開,等果熟,等小雞長大,等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食材的細心料理。

食無厭,食有味。

@李逗逗

ps:文中所有圖片均為原創(chuàng)。作者已授權(quán)。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