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很多時候,出于人性的善良,當別人提出請求需要幫助而你一時無法提供時,我們往往采用事后幫忙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當時的無能為力。然而大多經驗表明,你事后的幫忙非但起不到效果,而且得不償失。
舍友A在某寒冷的早上起床洗臉時,發現水壺中沒有熱水,于是向一旁的我求助。我當時剛把熱水用完,于是便只能表示無力。經過幾秒莫名其妙的思考后,我竟突發奇想拿起水壺,又打了些熱水來以便他用,卻沒想到遞過去時他已用冷水洗了臉,伸出的手懸在半空中,“不必了”的話語平添了幾分涼氣,只好故作自然地將茶杯拿來,以掩飾“新來彌補之水”未實現其價值的尷尬。
又有某日,同學B為看某歌手演唱會視頻,需借用騰訊視頻vip,我便自標為年費會員,慷慨予以幫助,熟料這一演唱會視頻無法通過會員增片分享的方式來觀看,又不好直接將qq賬號密碼告之,只得作罷。隔日此時,思來想去,得一主意,在我電腦上登錄還視頻賬號,然后將電腦借與他看,不就可以了嗎?他開始時猶豫推辭,之后終于接受。帶我吃完晚飯回來之時,寢室已無歌聲,難道是他聽得太入迷而戴上耳機了嗎?我心里暗自竊喜,又行一善事,補了昨日之無力。然而湊近一看,電腦被孤零零地置于我書桌之上,頓覺索然。
對于事后之幫助所產生的尷尬,我覺得一是因為受幫助者不再需要或不再迫切需要此類幫助,二是事后將幫助強加于人,未免讓人產生強迫之感。因此所謂幫助,最佳時期莫過于雪中送炭之刻來的恰到好處。
事后之幫助,猶如以烈火之頂端點燃木柴之根,使雙方都頓覺窘迫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