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英〕Paul Gilbert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1.抑郁帶給人的影響
情緒:我們會感到生活變得異常空虛,毫無快樂可言。然而,盡管我們喪失了體驗快樂的能力,但我們對不快樂的感受卻是與日俱增,變得易激惹。我們或許會將滿腔的不滿與憤怒悶在心里,有時卻又變得異常暴躁,甚至對親人孩子大打出手。過后,我們又會因之而痛悔,抑郁癥狀更加嚴重。P9
思維:我們的記憶力也會變得很差,容易遺忘。即使我們回憶起一些事情,也多半是消極和令人不快的。P10
社會交往:與人交往時,我們會變得枯燥乏味、易激惹、常常拒絕別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反應是抑郁常見的 反應,我們有必要識別它們,不必為此羞愧,否則會加劇我們的抑郁癥狀……可能是我們潛藏著自己無法理清的矛盾沖突,可能是不是我們對他人表現了無聲的怨恨,可能是我們感到自己失去了控制,還可能是我們的朋友、伙伴無法理解我們身上發生的一切。P12
3、如果你患有抑郁癥……請記住:你不是唯一處在這種狀態的人,全球成百萬的抑郁者與你有同感。當然知道這一點并不會令你感到好過,卻可以提醒你:出現這種心理狀態并不表明你狠糟糕。令人遺憾的是,認為自己糟糕往往是抑郁癥的一個組成部分。誠然,許多未患過抑郁癥的人對抑郁并不理解,他們會批評你,讓你振作點。但這并不等于說你自己真的有什么不對,他們的做法僅僅說明:人們很難理解抑郁。P16
4、患抑郁癥的原因:
(1)生物學層面:
在抑郁狀態下,大腦皮層活動發生了某種變化。比如,睡眠機制受到影響,控制積極情緒的大腦皮層受到抑制,而控制消極情緒的大腦皮層興奮性提高。
①基因:抑郁具有可遺傳性。P20
②成長:抑郁的生物敏感性可能源于童年那些影響大腦生長、發育的生活經歷。P21
③抑郁與悲傷的關系:進化論認為,許多種抑郁癥狀與悲痛具有相似性。當我們失去親人的時候,我們會感到悲痛,我們一旦陷入悲痛狀態,就會變得焦慮、痛苦,覺得生活毫無意義(至少一段時間內如此),最后陷入抑郁狀態……很明顯,如果我們不具有悲痛的能力,那么,我們就不會在乎自己與他人是否存在著親密的關系。從進化觀點來看,親密關系對于我們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他們一方面渴望親密關系,另一方面又認為要么是自己不可愛,要么是他人不可靠、會令其失望。因此,這種抑郁不僅是一種疾病,也是一種對無法獲得親密關系的渴望狀態。P25
④抑郁與挫敗感的關系:很多情境都會誘發我們的失敗感,有時,我們一想到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就會產生失敗感。我們想盡全力擺脫這種感覺,但無濟于事;有時,別人苛責我們,我們便逐漸相信了他人對我們的 粗暴評判,以致最后被自己的苛責、挑剔擊垮了。P26
(2)心理學層面:
當抑郁的時候,我們常常是內外交困(內部,表現為對自己、對世界、對未來產生悲觀看法;外部,表現為貧窮或人際關系差)。學習從新的角度看待內部問題,避免產生消極的自我觀念(如,我是個廢物),能使我們更好地處理外部問題。P29
親子關系:有的父母不善于應付挫折,他們罵孩子,或者拿孩子出氣,這對于兒童而言是極為痛苦的。他們很難認識到自己挨批評是因為父母的挫折耐受性低。作為被攻擊對象,他們常常責備自己,認為自己真的很壞……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將我們的父母看作是有自己問題的、不完善的個體;相反,我們認為,他們這樣對我們肯定是我們自己的過錯,肯定是我們某些地方做得不對,以至于父母如此對待我們。父母對我們的苛責使我們學會了苛責自己。然而,我們應當通過了解、領悟以及個人的努力,改變這些習慣,學會愛自己。P34
(3)社會學層面:
①社會角色:年輕人之所以會陷入抑郁,其原因是他們缺乏明確的社會角色(如工作)及歸屬感。P36
②為什么女人更容易陷入抑郁?p37
A生物學理論:女性的大腦與 男性的大腦有所不同,這種差異提高了女性的患病率。近來,有 研究表明,男性大腦與女性大腦在加工情感信息方面存在差異。
B心理學理論:兩性成長中“社會化”方向的不同,是導致女性更容易患抑郁癥的原因。女性更容易被培養成順服、溫柔、自信心和競爭意識較低的個性……其次,男女認識和應付消極事件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例如,面臨人際問題時,女性更傾向于關注情感因素,產生自責),女人更關注自己的情感,更愿意暴露自己的悲傷和不幸,她們更需要親密的關系,更喜歡思索自己的不幸(這可能是因為她們更孤獨);相反,男人在遇到問題時,習慣于責備他人,并且不愿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男兒有淚不輕彈”,需要愛被認為是女人氣的表現)。
C社會學理論:男女的這一區別,是社會條件和性別角色不同所造成的。女性在社會或家庭中,更易處于從屬地位,常被限制于家庭中,服從男性的統治(如性虐待)。如果女人減少自己與他人接觸的機會,并且維持自己的從屬地位的話,婚姻對女人是沒有幫助的。P38
5、負向思維方式與人際關系:患抑郁癥前,我一直認為別人很喜歡我,我是個不 錯的人。現在,我開始懷疑這一點。P40
6、羞恥感:
根據心理學家吉爾·考夫曼的看法,至少有三種羞恥感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即所謂的軀體羞恥感,能力羞恥感以及人際羞恥感。此外,還有一種抑郁狀態下經常出現的羞恥感,即為自己的情緒體驗感到羞恥。P198
(1)人際羞恥感:一個具有人際羞恥感的人,會對他人的批評以及自己與他人的沖突過度敏感。具有人際羞恥感的人易于生氣、惱怒,也容易屈服。他們愿意掌握人際交往中的控制權,不喜歡批評。他們常無法坦白承認自己的弱點,因為他們害怕,如果他人意識到他們的弱點,就會輕視他們,認為他們軟弱無能。P200
(2)情緒體驗羞恥感:有時,我們會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為我們害怕自己的感受被他人知曉。我們會為自己的焦慮、害怕或抑郁情緒感到羞恥。同樣,我們也會因自己 的憤怒情緒感到羞恥,好像擁有這些情緒會令我們不完善、不可愛一樣。P201
(3)羞恥與內疚:P213
①弄清楚羞恥與內疚的區別也是非常必要的。羞恥直接危及到人的自我感覺。內疚則關注于他人,我們認為自己傷害了他人,希望有機會彌補。羞恥使我們隱藏某些東西,而內疚使我們想去彌補某些東西。
②有時,羞恥與內疚是交織在一起的。例如,貝蒂打了自己的孩子,她為此深感內疚。然而,她無法主動修補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因為她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她沒有認真考慮自己打孩子的原因,只是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甚至不是一個好人。羞恥感阻礙了她認真地看待自己的行為,使她無法在今后做得更好。
(4)治療羞恥感:p218
①與他人交往:你身邊的親人也會對你有幫助
②要學會識別羞恥時出現的抑郁性思維方式(例如低估事物的積極方面、全或無的思維方式、過分概括化、自我標識以及自我憎恨。)
7、避免給他人冷臉:p250
不自信行為的另一個表現是給他人臉色看,或稱“消極攻擊”。我們不表達自己的沮喪,封閉自己,以沉默來影響他人。我們擺出一副“離我遠點”的憤怒架勢,或表現出的確受傷害的樣子,迫使他人內疚。盡管我們否認自己正在生氣,但憤怒明顯地寫在我們的瞼上。
冷臉引發的第一個問題是:它會導致你生悶氣,你越是這樣做,就越 想懲罰他人……你應當認識到,如果你能夠學會自信,表達出是什么傷害了你,你就不再會給人臉色看。
8、親密關系中的憤怒p254
在某些人際關系中,一個人可能會感到自己長期附屬于另一個人,并因此積累了很多怒氣。他不斷地設想如何反擊,這是非常難以處理的局面……學會自信,向你的伴侶或家人袒露心聲,對你們還是大有益處的。
9、和解p256
例如,安吉拉曾說:小時候,每當她與她母親發生沖突時,道歉的總是她。如果她不道歉,她們母女就會搞冷戰,這使她難以忍受,她母親會板起面孔。有時她不道歉,她母親會拒絕與她講話。而一旦安吉拉道歉,她就會舊事重提,訴說她當時如何淘氣。曾一度,一旦安吉拉主動尋求和解.她母親就會令她感到羞恥、內疚。因此安吉拉形成一種觀念:如果她道歉,他人就會利用這一點,從而使她的自我感覺變得更糟。而且,他人不會輕易接受她的和解努力。因此,她開始害怕沖突,因為,如果認為自己有錯,她就無法取得和解。因此,有許多東西影響了我們取得和平:
如果道歉并試圖和解,這意味著
.我做錯了。
.我屈服了。
.我輸了。
.我軟弱,強壯的人從不道歉。
.別人會認為這次沖突都是我的責任。
.我處于順從的地位。
對以上觀念,可做以下各種更正,例如:
.如果我認為我傷害了他人,我可以為自己的行為道歉,但這并不意味著沖突都是我的錯。事實上,這只是觀點上的分歧,而不是誰該受責備的問題。
.自信并不是要分清勝負,而是要弄清沖突的原因,然后努力解決它。
.能夠道歉,并為關系的修復付出努力是積極的,并不代表軟弱。
.道歉的時候,我無需奴顏卑膝,而是與他人和好,因為我在意彼此的關系。
.我關心的是如何和解,而不是消除自己的內疚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