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目標,激活生命

(本文5258字,閱讀時間為9分鐘)



很多愛孩子的家長來問:為什么我的孩子懶散沒有動力?為什么我的孩子小富則安,不太追求卓越,為什么孩子控制不住網癮,管不住自己?……

對此,我也困擾了很久很久,這群互聯網的未成年原住民,不僅僅享受了他們的父輩祖輩從未享有的物質富足和豐盛,也享有了一個相對價值多元、不斷開放的精神成長空間。可是,他們為什么普遍缺乏動力了?

這幾年,我接觸了很多青少年,我似乎找了問題的部分答案。我發現有不少孩子,他們雖然年齡不大,卻神情篤定、目光如炬。他們在那些或懵懂隨性、或冷漠麻木的同類中顯得頗為扎眼。

在青少年項目中,我常常請孩子們去設想未來五年、十年后的自己的狀態,并用彩筆畫出了頭腦中那幅畫面,然后寫出自己的目標和計劃。這個活動是如此的有趣,孩子們總是盡情地涂鴉,而通過他們那千奇百怪的圖畫和文字中,我總能隱約窺見那些藏在孩子心里的小秘密。這些孩子中,有兩個孩子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A雖然只有14歲,上初三,人卻生得頎長而秀美,看上去仿佛已經是個大學生了。她的目標是成為一名金牌經紀人。她的計劃如下:明年努力考上一個好高中,盡可能多涉獵心理學、法律、經濟學、金融學等方面的知識。高考目標大學是中國傳媒大學經紀人專業。大學期間接觸影視、藝術經紀公司并爭取實習機會,畢業后爭取留在北京或者去上海發展,歷練3-5年的時間,步步為營、腳踏實地,三十歲時,成為金牌經紀人,并且越來越好。

B是一個高二的學生,她目前在一家二線城市的著名高中的理科大實驗班,她目前正在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在線模擬聯合國大會項目,這讓她很糾結,因為媽媽希望她多花時間在課本和考試上。她用連環畫的方式,對未來5年的人生做了一個階段性的成果預演。她的理想是考取國內一線大學的機械專業,同時取得各種資格水平證書,然后到德國慕尼黑大學繼續深造,同時要積極參加涉及經濟和全球化的各類演講論壇等活動,爭取取得機械和經濟學雙料學位,在學術領域深耕……最后,要成為一個環游世界的學者。

這兩個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獨立有主見,他們的目標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的。看到這些積極正向、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我仿佛看到了五年后的那個陽光燦爛、自信獨立的更好的她(他)。

親,看到這里,我不知道您心中作何感想?我想,“后生可畏”這句成語,一定是好久好久以前的某個時刻,某個老先生發自內心的感悟!就如此時此刻的我和你!

我從來不敢小視有夢想的人,不管他是7歲還是70歲?有夢想的人,內心安裝著一臺超級發動機;他們會跑得比沒有夢想的人快;有夢想的人,自帶能量光環,他們無需別人的照亮,并且能夠源源不斷地輻射出能量。

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個人的“人生目標感”和他幾乎所有層面的幸福都密切相關。有無目標和目標的質量,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是否幸福、成功、有意義。孩子身上的動力不足、懶散無毅力,乃至于網絡成癮、游戲成癮等諸多問題,很多的程度上都是因為目標感的缺失。

一、就目標感而言,當代年輕人處于怎樣的一種狀態呢?
美國青少年問題專家、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威廉.戴蒙,依據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據年輕人在他們人生中所表達出來的目標感,對美國年輕人(12-22歲)分為了四類:疏離且缺乏目標感的人、空想家、淺嘗輒止者、有目標感的人。

疏離者(25%):完全沒有目標感的人,表現為冷漠、不合群,部分人僅僅將興趣限定于追求享樂和追求自我膨脹上,極少表現出對自我以外的世界的關注。

空想家(25%):表達出想要擁有的、關于目標想法的人,但是想法處于萌芽期,是充滿幻想式。他們幾乎或者很少做出想要去實踐和檢驗這些想法的行為。實際上,他們沒有作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來追求他們的目標。

淺嘗輒止者(30%):那些人已經參與了一些帶有潛在目標感的活動。但是他們對這些活動“超越當下以外的意義”還沒有什么意識。結果,他們對追求的目標的投入越來越少,且關注點不斷游離。他們對所從事的活動與其人生目標之間的關聯性和一致性還一無所知。他們的興趣稍縱即逝,以至于無法成為一個人持久的個人認同感的基礎。

有目標感的人(20%):找到了某個有意義的事情,并愿意獻身于此的年輕人。他們已經找到一個緣由或終極目標,并在此激勵下形成了連貫一致的關于未來的日程計劃。

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歡迎你對號入座;如果你是一個青少年的父母親或者是關心青少年的人,也歡迎你用這樣的一個分類去重新辨識你關心的人。

二、目標的作用

行為學家告訴我們,人的行為無外乎三種:目標行為、間接行為、目標導向行為。什么是目標行為?即達到目標、滿足需要的行為。而且當目標行為開始后,動機的強度反而有逐漸降低與減弱的趨勢。譬如,餓了要吃,渴了要喝,但是吃飽喝足以后,你還想再吃再喝嗎?間接行為又是什么呢?間接行為,指為滿足將來的需要而出現的行為。譬如,為了將來退休生活而儲蓄。這類行為往往因為將來的不確定性和遙不可及,而動機乏力、時斷時續。

什么目標導向行為呢?指個體由強烈的動機所驅使,希望達成某一目標的行為。譬如,高三黨準備高考、畫家準備畫展、銷售人員完成銷售目標……對目標導向行為來說,隨著對目標的不斷接近,動機的強度也不斷增強,直到達到目標或遭受挫敗不得不停止。

目標的作用顯而易見,它能讓我們將有限的時間精力能量聚焦在我們真正想要的事情上,而這是我們變得卓越的開始。人生不在于做了多少事情,而是做了什么事情,做成了什么事情。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明確的目標可以調動出我們人類最強大的一種力量,那就是潛意識的力量。人一旦有了明確的目標,潛意識就會自動發揮其強大的推動力,它引領著我們不斷地修正和調整自己的行為,防止我們跑偏和停頓。所謂吸引力法則,其本質就是目標對人的潛意識的調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對外部世界的能量的感應、吸收和調用。

青春期是年輕人形成身份認同的時期,而這種身份認同對于他一生的價值感和意義感至關重要。同時,青春期和成年初期也是人一生中最容易遭受損害的時期,對于年輕人而言,目標能夠幫助他們掌控他們的內心生活。目標感幫助青年人規避自我毀滅行為,激發出自己對認識世界的渴望。我曾看過記者對馬加爵進行的行刑前采訪,令我萬分震驚的是:馬加爵在反思自己短暫的一生時,他總結自己之所以會走上人生的不歸路,主要原因是上了大學后失去了目標。一個有著遠大而崇高的目標的人,會將關注焦點放在遠方的目標上,放在實現目標的具體計劃和行動上。因此,他們會用一種更加積極的眼光去看待現實窘境,看淡當下的得失榮辱。目標會令他們更加積極自信,從而抑制住自我毀滅、以及與世界同歸于盡的沖動。

事實上,無數的絕地反擊和絕處逢生都和使命、信仰和目標相關。無論是曼德拉從囚禁他27年的牢籠中走向光輝,還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從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都證明著一個有著使命和目標的人身上所蘊藏驚人力量。

三、什么才是好的目標?

眾所周知的目標設定的SMART原則,即SMART(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在此,我不想復述這個原則,而是提醒大家,我們要留意年輕人設定的目標本身所蘊含的三觀是否正確。我們都知道有一些瘋狂的反社會行為背后也有令人震驚的冷靜的頭腦、高度的目標感和頑強的意志力,但是由于三觀的扭曲和偏離,這種本應將這些年輕人的價值和潛能挖掘出來造福人類的優秀品質,卻被用在了毀滅人類上。

青少年期是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樹立對生命抱有肯定的態度的親社會的目標,同時將過度關注自我的目光從一己小我輻射到對更加恒久的價值、更加廣泛的群體的關注,對于青少年個體、家庭以及國家的繁榮昌盛都具有非凡的意義。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智,則中國智。”

有目標感的年輕人都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都能很好地處理自我與自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世界之間的關系。他們的“我”都是“大我”。我們經常講“人生召喚”“職業召喚”,事實上,“召喚”是有一定條件的,只有當“大我”出現的時候,“召喚”才容易來到。

**四、如何才能樹立好的目標? **

1.年輕人目標感的來源

斯坦福大學心理教授威廉.戴蒙經過調查研究發現以下因素是美國年輕人目標感的主要來源:家庭、職業、學術成就、宗教信仰或者精神生活、體育運動、藝術、社區服務、政治和社會問題。在中國這個急劇變革的轉型社會,從80后開始,伴隨互聯網的使用、社會的開放、價值的多元,人們越來越公開的追求金錢物質、名望地位,而與此同時的社會分配的不公、傳統穩定的家庭關系的松動,成長中愛和陪伴的缺失,又導致了年輕人對傳統的價值和信念的質疑,社會上越來越多的空心人出沒著。多數年輕人的目標來源是職業、家庭、成就、金錢物質,而非宗教信仰和精神生活、社會服務、政治和社會問題,這是中國當下的隱患,也是中國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

2.父母在培育孩子目標感中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人生老師,也是永不卸任的終生導師。父母的言傳身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三觀,而優秀的父母不僅僅需要保證孩子的溫飽,更應該利用一切機會(從日常的碎片時間到更為正式的時刻)經常性啟發孩子、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思考和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潛能、找到使命。

我們不能把一個現成的目標呈現給年輕人,并期望這個目標可以很輕松地與他匹配。而我們能做并且應該做的,是指引他們接觸到一些啟發靈感的想法,以及想法的來源。 教練式的父母可以利用一切親子互動的機會去扮演好孩子的人生導師和生命教練的角色,具體而言,按照威廉.戴蒙教授的總結,作為父母,我們至少可以做到:

  1. 貼近傾聽“火花”,然后“點火”
  2. 利用平常的機會展開對話
  3. 開放并支持地看待孩子興趣的火花
  4. 傳遞你從工作中獲得的目標感和意義
  5. 傳授實踐性的生活智慧
  6. 介紹孩子認識潛在的導師
  7. 鼓勵創業家精神
  8. 培養積極的人生觀
  9. 逐漸向孩子灌輸一種力量感,連接到責任

3.社會文化的作用

人、書籍、社團活動或宗教組織,這些想法和來源能夠給予年輕人啟發和激勵,使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一個人不只是作為個體過著自己的生活,同時也是過著他所處的這個時代的生活……各種各樣的成功故事,以及成功公眾人物的個人目標、奮斗歷程從年輕人的眼前掠過,其所引發的不僅僅是他們的駐足觀望、吐槽灌水,更多地是他從中看到了自己未來可能和機會,以及他的差距和不足。藉此,他們可以獲得追尋目標、實現志向的動力。

但是,如果他看到的周圍人的生活是麻木不仁、得過且過的空心生活,而他自己的生活里面都是空心的,我們又如何能夠指望他會異軍突起,成為一個有著崇高遠大夢想、積極進取的人。夢想就像一顆種子,需要有有陽光水分養分的滋養,更需要附著在一塊肥沃的土壤中。

媒體和它追捧的所謂明星,正在悄無聲息地塑造著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未來。要想讓這些互聯網原住民們成為完整意義上的積極公民,他們看到的公眾人物必須散發出一種目標感,且人格基本健全,具有利他行為。看看我們的互聯網、電視、紙媒們,你難道不感到憂慮嗎?在掘取了與其修為、德行根本無法匹配的巨大的商業利益后,一些道貌岸然的所謂成功人士卻如白癡弱智一般追捧所謂的“大師”、“真人”,你難道真的不擔心嗎?這個社會還正常嗎?明白了這一點,你還會對國家修理那些無良的所謂明星、大師、網紅之類的公眾人物說三道四嗎?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正所謂妖孽不除,家國不興。

結語:“人若沒有目標,就像船少了舵”,而目標正是那個舵,能夠確保我們精神上的航向正確。目標感在順境可以帶給孩子成就感;在逆境中可以帶給孩子復原力。對目標的追求可以主宰一個人的一生,缺乏目標將會從根本上摧毀人生快樂與滿足的基礎。以終為始,要事第一,讓我們和我們所關心和愛護的人一起發現目標,激活生命。

圖書推薦:《人生觀培養:父母最長情的告白》(美國 威廉.戴蒙)

你是一個父母嗎?你未來將成為父母嗎?你關心下一代年輕人的命運嗎?你想將自己余下來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好嗎?以上問題中,只要一個問題你的答案是是,那么這本《人生觀培養:父母最長情的告白》就你必讀的一本書,而且越早閱讀對你越好。這本書基于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青少年發展專家威廉.戴蒙對美國12-22歲年輕所做的長達7年的調查和研究 ,他發現目前的年輕人可以分為四類:疏離者、空想家、半吊子和務實且有目標者。

他追根溯源發現了造成年輕人不同狀態和命運的原因是動機,而動機來源于目標。目標感的有無,目標的質量,不僅僅決定了年輕人未來的發展成就,也決定了他們人生的幸福與否。因為對目標的追求可以主宰一個人的一生。順境時,目標帶給人喜悅;逆境時,目標帶給人復原力。缺乏目標將會從根本上摧毀人生快樂與滿足的基礎。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僅指出了問題及其根源,也系統地反思了近幾十年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現況,提出了父母、學校和社會在培養年輕人目標感的過程中可以實施的切實可行的方法,這不僅僅對身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履行教育者角色大有裨益,也對他們本人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成就更有意義的人生有深遠的啟示。至于自己就是青春期或者成年早期的人而言,這本書可以讓你獲得一個溫暖的導師和教練,讓你盡早從混沌虛無的狀態中進入清醒務實、奮發有為的理想主義者的狀態中。這難道不是你想要的一種狀態嗎?那還等什么呢?即刻打開本書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七絕?新韻——首韻四開 青磚綠瓦畫新宅 古訓傳播未見衰 風土人情需相守 燃脂思緒送春來 詩畫故鄉征文活動
    藍色汪星人閱讀 216評論 4 20
  • 三夫戶外,這名字在很多人的腦海中可能還是一個戶外用專賣店的, 但是其實已經遠遠不止與此, 這家已經成功在中國創業版...
    漠名王小棟閱讀 285評論 0 0
  • 前言 “在記憶消失前請記住我 讓愛繼續 我將永不離去” 皮克斯的動畫,迪士尼出品的電影永遠不會讓人失望。 死亡似乎...
    _巧克力_閱讀 419評論 0 1
  • 細碎的煙火 打動著我們 純凈的愛戀 感動著我們 濃濃的親情 滋養著我們 世如華錦 心如小鏡
    生活有原色閱讀 201評論 0 1
  • 最近在看B站各美妝UP婆主的視頻 發現原來我最心愛的大寶已被歪資買了! 其實蠻多國貨還是做得很良心 畢竟比起那些三...
    三蘇家的舒閱讀 1,122評論 0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