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和我一樣大多數人都肯定聽過一首歌,歌的中文名叫《五百英里》。但是大多數人肯定也都和我一樣不知道這首歌來自一部叫做《醉鄉民謠》的電影。
電影里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后期的美國。電影的主角是一個名叫勒維恩的名不見經傳的民謠歌手,在上個世紀的美國,流行音樂開始流行,所以我們能夠想象一個唱民謠的民歌手的待遇會是怎樣的。其實在那樣的年代里,政治的氣氛是十分濃厚的,加上各種運動的興起,所以那個時代的美國年輕人是躁動的一代,他們會迷茫,而一首旋律簡單的民謠背后可能藏了太多的東西。那種民謠不能夠稱為民謠小清新,那時候的民謠可以被稱為文學。是蘊含美的藝術。這點我們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那個年代里的鮑勃迪倫可以在現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電影里的勒維恩是一個糟糕透頂的人,他的性格被不招人待見,但正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反映著那個時代里美國年輕人的普遍特點,他們吸煙,滿口臟話,吸煙甚至嗑藥,性生活混亂。他們用這種極端激進的方式反抗著傳統。可我不會覺得這樣一個人是多么的不堪,一個人難得真實。
不僅如此,他作為一個民謠歌手注定也是失敗的。他沒有成為鮑勃迪倫,他居無定所,自己的唱片不受人待見,盡管他試著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在我們都以為他最后會轉運的時候,電影卻直到結束也沒有讓他成功。他想過放棄,不唱民謠,去做一名水手,卻失去了水手證,因此又回到自己唱歌的小酒館繼續唱歌。
他很失敗,卻和一只貓結緣。可愛的喵星人,在他的懷抱里,陪他走了一段追尋夢想的道路。影片中有一幕是,在大雪紛飛的公路上,他被困在一個小轎車上,沒有錢有頗感寒冷的他把小貓丟在了轎車里。
里面的人物對話,讓我覺得那種感覺就像是在看《麥田里的守望者》,開始會覺得粗俗,但每個人的靈魂是不粗俗的。看完這部電影,很喜歡電影對光的處理,讓人覺得很舒服,小小的昏暗的酒吧,臟亂的街區都有了藝術的美感,或許在現實中并沒有這么美,可是不要忘了電影始終是一種藝術,而藝術雖源于生活,但卻必須高于生活,讓我們歡笑,讓我們流淚,讓我們覺得美是藝術。文藝不應當被嘲諷,文藝青年也并不是你眼中的2B青年,不是他們過于理想主義,而是社會過于鼓吹功利。如果在現實中過于疲累,也許把頭轉向文藝,興許會給你帶來輕松愉悅。
在這部電影里雖然可以看見生活的不易,以及一些我們看不見的航臟,可是在那些民謠中并沒有否定這些東西,相反,在上個世紀的美國,那些或貧窮或激進的民謠歌者都用心去體驗著生活,去關懷那個時代里的所有的人,唱出那個時代里的精神,傳播者著普世的價值,他們始終是不跟隨時代,而是有堅定信仰的一代人。
那么你呢?是否還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