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等看?再過段時間?再說吧?等忙過這段時間?這些字眼是不是很熟悉?是的,這就是我們普通人對待理想的“常規模式”,我們似乎總有一大把的事情在等著我們,唯獨我們沒有時間顧及自己的理想。
人到中年,回顧走過的人生路,感覺我的人生充滿了遺憾。曾經,我也是一個有理想的少年,曾經,我也想成為這個家,那個家。但是,歲月無情,將我的理想輾壓成泥,隨風而逝,再也無法在心中泛起一點漣漪,曾經的激情成了熄滅的篝火,只剩下冰冷的灰燼。卻不曾保有曾經的一絲溫度。
人生漫漫,余生亦長,難道此生就要如此結束?難道整個人生就要在無盡的悔恨中度過?相信這是一個很多人到中年的人經常會面對的問題。有人說,折騰了半輩子,也沒見出什么成就,還折騰什么?半截身子都埋到黃土地里的人了,就不要再做無謂的折騰了吧。畢竟,這個世界是年青人的世界,你再不舍,再留戀又有何用呢?有人說,一切隨緣吧,過了半輩子,我也看透了,不惑了,對一切身外之物不再執著,也不再癡迷,能成功最好,不能成功也無妨,人生嘛,就是那么回事,不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但是,又有人說話了,人生不就是來折騰的嗎?如果不折騰了,那不就代表這個人已經死了,只是沒有埋而已了。有什么好糾結的,難道你還想將你的理想留到下輩子去奮斗?難道這輩子都不想再奮斗的理想,你下輩子還會記得?人生不就是一個過程嗎,人生最重要的不就是在路上嗎?奮斗了,就值了,沒有必要去糾結時間夠不夠?會不會成功?至于世俗的眼光,更不是阻礙理想者奮斗的理由。
2、《遺愿清單》講的就是如何對待理想的態度的故事。同病房的兩個絕癥病人愛德華與卡特,愛德華是這家全國最大的連鎖醫院的老板,億萬富豪。卡特是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汽車維修工。經過確診,他們兩個人都處于癌癥晚期,活著的時間都只有幾個月了。面對余下的幾個月時間,他們應該如何度過呢?
愛德華雖然是億萬富豪,但由于他經歷了三次婚姻,而且,他一直認為他的妻女都只盯著他的錢,所以家庭生活并不幸福,當他生病住院時,并沒有人來探訪他,也無人來陪伴他。雖然每天在病房吃的是嘉肴美饌,喝的是昂貴的麝香貓咖啡,但他內心感覺很失落。卡特在住院期間,他的老婆孩子經常來看他,雖然沒有億萬身家,但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尤其是在這種絕望的時刻,這是一個人最脆弱的時候。
但無論是愛德華,還是卡特,都面臨如何度過人生的最后歲月的問題。一天,卡特在一張紙上無聊地寫著,寫著寫著,又將紙扔進了垃圾桶里,但沒有扔好,扔在了地面上,被愛德華拾了起來,原來,這上面寫滿了卡特的一些心愿,自他少年時起的沒有實現的心愿。經過愛德華的不斷追問,卡特終于說出了他的心事,原來,他年青時,在上哲學課時,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讓每個人寫下自己的心愿,再在人生中去努力實現,而他當時的理想是成為一個歷史老師,但迫于生活壓力,他做了一名汽車維修技師。而為了撫養子女,供養家庭,他曾經有過的一個又一個的理想,都變成了空想。他心里有一些不甘心,他從來沒想到上帝這么快就給他下了死亡通知書。
愛德華認為這個想法很好,他認為應該馬上行動起來,趁著還有幾個月的生命,好好去實現一下自己的理想。卡特剛開始還有顧慮,他習慣于將理想放在心里,這是他這么多年被生活重壓所養成的心理習慣。理想,現實,就像兩個極端,似乎永遠也無法兼顧,無法調和,選擇了理想,就無法顧及現實;選擇了現實,就無法顧及理想。這似乎是一個人生悖論,很多人都無法合理地解決這個問題,要么被現實生活壓垮,要么被理想耗盡。就像那句網絡語所說的那樣:“如果我的雙手抱著你,我就無法搬磚,無法搬磚,我們的生活就沒有著落;如果我的雙手搬磚,我就無法抱你,無法抱你,你就會抱怨我不再愛你。”真是,此事古難全,但愿無選擇,人生無痛苦。
在愛德華的勸說下,卡特接受了愛德華的觀點,他決定與愛德華一起,利用生命最后的幾個月時間,去實現自己的心愿,不讓人生留遺憾。于是,他們一起討論,共同商量心愿清單上應該有哪些項目,比如說嘗試高空跳傘、賽車飆車、海底深潛、攀登神山、大笑到流淚、欣賞最壯麗的風景、親吻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去埃及看金字塔、紋身、獵獅,等等。面對這個瘋狂的決定,卡特身為護士的妻子不同意,認為他們瘋了,卡特跟妻子大吵了一架,堅持要去實現自己的心愿,他認為他為家庭付出的夠多了,是時候為自己活一次了。
于是,兩個被判“死刑”的人開始了他們最后的瘋狂之旅。一路上,精彩不斷,刺激不斷,他們穿梭在世界各地,一項一項地實現著自己的心愿。在埃及開羅金字塔前面,他們進行了一次深度交流,愛德華向卡特講述了自己內心最大的遺憾,那就是他與女兒的關系破裂了,原因是因為女兒嫁了一個有家暴行為的丈夫,而女兒的這個丈夫當時并不被愛德華看好,但女兒不管愛德華的反對而結婚了,婚后,經常遭到丈夫的毆打,有一次,女兒向愛德華哭訴丈夫對她的家暴。愛女心切的愛德華采用了極端的方式,雇傭黑社會勢力讓他的女婿消失了。這成了父女之間關系破裂的導火索。愛德華雖然一直不愿意承認家庭的重要性,但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家庭永遠是他最珍視的部分。
此外,他們還談論到了信仰,卡特堅持認為人必須有信仰,他認為信仰是他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是他做人的基礎。而愛德華卻不相信信仰,他只相信自己。在他看來:“(你以為)我會相信只要仰望天空,許下諾言,上帝就會幫我解決一切這種事嗎?不,我不信。”在他看來,沒有任何條款能夠束縛他,在他的世界里,永遠沒有對錯,只有利益。這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對比。有信仰的人,會自己給自己設定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在他的世界里,整個世界都被分割得整整齊齊,哪些是活動區,哪些是禁忌區,都標得清清楚楚。給人的感覺是有條理但缺少變通。而沒有信仰的人,他不會給自己設定條框,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利弊,有利則行,無利則止,給人的感覺是沒有底限,永遠不知道他會出什么牌。在這方面,我比較推崇簡化,信仰是要有的,但條條框框太多的話,人就被分割得千瘡百孔了,規矩太多是會綁住人的手腳的,讓人無法正常的行動了。當然,一個人沒有信仰,沒有道德底線,也會讓人沒有安全感,讓人無法相信你、認同你,會使他人造成信任缺失,無形中增加了與他人的溝通成本。
當他們兩人趕往珠穆朗瑪峰時,恰好大雪封山,因天氣原因無法登上頂峰,這讓一直渴望能夠登上心目中的神山的卡特很失望。當他們在香港停留時,愛德華給卡特安排了一場艷遇,這讓深受妻子的卡特無法接受,突然之間,卡特思念起了他的家庭,他決定中止旅行,返回家里。
回家前,卡特想著應該為愛德華做點什么,來回報他對自己實現心愿的資助。他想起了愛德華內心的遺憾,于是,他聯系到了愛德華的女兒,化解了愛德華女兒與父親之間的隔閡,并安排愛德華的助手將車直接開到愛德華女兒家門前。哪知,卡特的好心激怒了愛德華,他認為他只是講了一個內心的故事給卡特聽,而并不是邀請他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他堅持認為自己不是普通人,不像普通人那樣需要家庭,不需要家人陪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于是,兩人不歡而散,愛德華沒有進女兒家里,直接開車回到自己家里,孤獨地吃著泡面。卡特回家受到了家人的熱烈歡迎,全家人聚在一起就餐的溫馨畫面與愛德華孤獨的身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一刻,讓人開始懷疑金錢的魅力。
沒多久,卡特就不行了,當卡特被推進手術室時,卻再也沒有活著出來。哪怕愛德華為他安排了最好的醫生。在卡特的葬禮上,從不參加追悼會的愛德華出席了卡特的葬禮,并發表了飽含深情的演說。
后來,愛德華終于與他的女兒和解了,從愛德華顫抖著走進女兒家里時,他的顫抖真實地出賣了內心的真摯情感,正是因為他最為珍視家庭,珍視與女兒的親情,才使他一直害怕被拒絕,金錢即使再多,畢竟也無法溫暖人心。他親吻了他的外孫女,在他心目中,他的外孫女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他鄭重地從《遺愿清單》上劃掉了“親吻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這一項。
愛德華死后,他的助手將他的骨灰與卡特的骨灰一起,埋葬在珠穆朗瑪峰頂上。卡特生前沒有實現的心愿,終于在死后實現了。至此,他的心愿全部實現,人生再無遺憾。
3、設立人生理想,從來都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但又有多少人能夠認認真真地對待自己的理想,實實在在地踐行著自己的理想呢?
很多人的理想,就像隨風吹落的花朵,零落成泥再也見不到了。又或者像那兒時的照片,重新翻閱時能夠記起有那么一點印象,但只剩歲月的灰燼,卻不曾保有曾經的一絲溫度。
回頭再好好想想,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曾經設立過多少理想,樹立過多少目標。曾經的我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只可惜,俱往矣,所有雄心壯志均被雨打風吹去。
正所謂,有志者立常志,無志者常立志。而世上原本就是無志者常有,有志者難覓。
最后,送大家一句話:
每一個理想背后,都有一個糾結的靈魂;而每一個成功者背后,都有一個不糾結的心!
停止糾結吧,立刻行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愿每個人都有理想,愿理想都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