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身邊的人當中,對待佛學的態(tài)度,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完全不了解,只是從電影電視、武俠小說、閑談碎語,以及大街上可疑的過路和尚得來一些模糊印象。還有一部分人對佛教有點興趣,感到某種親切感,讀過一些佛學書,有時也去寺廟感受一下清凈氣氛,但始終覺得佛學離生活太遠了。
我自己大抵是屬于第二類人。對于佛教,不能說一點不懂,卻也說不出多少所以然。
二十來歲的時候,我開始閱讀大量的佛教書籍,往寺廟里跑。后來我旅行去漢地的禪宗寺廟,西藏和尼泊爾的寺廟,終南山上隱修者的茅棚,都感受到過佛學帶來的寧靜平和。但還是那句話:這些佛學書和旅途經(jīng)歷,似乎對于平日生活也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他的書里談到,閱讀靈性書籍有時候會讓你感到上癮,那種愉悅感通常來自一種智力上的游戲——關于智力的游戲,佛學實在是無與倫比。但是游戲結束之后,并不會讓你的心靈得到好的轉(zhuǎn)變。很快你又會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當中去。
南懷瑾先生也曾說過,漢地的大乘佛法喜歡講大話,動不動就悟道成佛什么的,可是你去看一些講大話的人,平時的言談舉止,未必稱得上是合格的修行者的。
如果佛學無法用于日常生活當中來,那么佛學就是一碗雞湯而已,頂多是一碗玄乎的高級雞湯,最后變成飯桌旁茶酒時的談資。
在入世佛教和不講大話這方面,我最信服的人,就是一行禪師。
02
一行禪師是越南人。
20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他在越南創(chuàng)立社會服務青年學校,推動“入世佛教”,指引年輕人以慈悲精神切實地投身社會運動。作為佛教徒,他們在社會運動中推行非暴力反戰(zhàn)理念。沒想到卻因為拒絕加入任何政黨,反而成為南北越雙方都仇視的“敵人”,甚至有學生被槍殺和囚禁。
這正如非暴力社會運動的理念那樣:真正的敵人不是具體的人,而是意識形態(tài)、憎恨,和無知。
后來北越政府把一行禪師驅(qū)逐出境,取消他的越南國籍。輾轉(zhuǎn)來到法國,一行禪師創(chuàng)立了梅村。在那里,他帶領大家種了數(shù)百顆梅樹,賣梅子的收入用來幫助越南貧困饑餓的兒童。梅村在每年的夏天,都會開放接受來自世界各地修習正念的訪客。
我讀過不少一行禪師的書。包括那本厚厚的《佛陀傳》,以及那本薄薄的關于他本人的“初戀故事”。噫,一個和尚寫自己的初戀故事,讀起來也是饒有趣味。一行禪師的書,總是用最平淡的語言,從日常生活切入,由淺入深漸漸地引領大家感悟佛學的智慧。正是因為生活化和實用性,使得一行禪師在西方世界也廣受歡迎。他還曾被馬丁·路德·金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這本《正念的奇跡》,是一行禪師入世佛學最經(jīng)典的作品,也是最有實操性的修學指南,它強調(diào)基本的修持方法,并且清晰簡明,讓所有讀者都能立即開始自己練習。
03
這本書是由一行禪師寫給一位友人的長信整理而來。書中的核心內(nèi)容是一個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正念。
那么,什么是正念呢?
一行禪師說,正念就是指“對當下的實相保有覺知”。
我們可以先從一些沒有正念的狀態(tài)來理解這個概念。比如說,當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如果腦子里全是下午即將進行的某次會議、亟待完成的工作,我們可能連怎么吃完這碗飯的都不知道,更體會不到飯菜的滋味。
《中庸》里有一段話: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
每個人都吃飯,真正懂得品嘗滋味的人卻很少。
全天下吃貨那么多(比如正在寫本文這位),能夠安住在火鍋旁,不被四周嘈雜環(huán)境影響,不聊奇聞八卦,不看手機尋找存在感,而能仔細體會這一口味道的,能有幾個呢?
我有個毛病,上網(wǎng)的時候,明明是打開網(wǎng)頁準備搜索某個問題,卻突然間被彈出來的各種信息不知道帶到哪里去了。結果本來是查找資料,最后搞半天刷了幾個新聞,接著又好像準備要看起電影來了。
這是一種很明顯的心思散亂的狀態(tài)。也就是沒有正念的狀態(tài)。如果你的心處在這種散亂的狀態(tài),就會像一個被浪花左右拍擊的瓶子一般,毫無覺知的被拋來拋去。
而正念就像是一個魔術,它是奇跡,可以瞬間召回我們渙散的心,使它恢復完整,這樣,我們就可以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鐘。
所以,一行禪師接著說:專注工作,保持警覺和清醒,準備好應對任何可能發(fā)生的狀況,隨機應變。這就是正念。
04
一行禪師舉了洗碗的例子來解釋正念。
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對于洗碗這件事情都是深惡痛絕,把碗扔進池子里就再也不想看它一眼了。
尤其是當洗碗任務是“被指派”的時候,心里就更痛苦了。
為什么洗碗這么一件小事會讓人如此糾結?恐怕不是因為這幾個碗有多么難洗吧。造成苦惱的更多是心理因素:我們認為這件事不應該我做,但是我又不得不做。情緒才是真正的苦因,而不是技術上的困難。
當我們在廚房里摸著油膩膩的碗,把手伸進冰涼的水中,而此刻,從客廳傳來其他人喝茶時的歡笑聲,我們就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凄涼。
我們會冒出這么一個念頭:憑什么是我在做這件苦差事?
當我們在問“憑什么是我”時,我們就升起了強烈的分別心。正如佛陀一直不斷的教導那樣:執(zhí)著于自我,是痛苦的本源。
但是一個保有正念的人,不會心思渙散,不會有這么多的心理波動。他會把心安放在當下正在進行的工作當中,心態(tài)平和的把眼前的碗洗干凈。如此而已。
一行禪師說,如果洗碗時,我們只想著接下來要喝的那一杯茶,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洗完,就好像它們很令人厭惡似的,那么我們就不是為了洗碗而洗碗。更進一步來說,洗碗時我們并沒有活在當下。事實上,我們站在洗碗池邊,心思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完全體會不到生命的奇跡。
如果我們不懂得洗碗,很可能我們也不懂得喝茶:喝茶時,我們會只想著其他事,幾乎覺察不到自己手中的這杯茶。就這樣,我們被未來吸走了——無法實實在在地活著,甚至連一分鐘都做不到。
05
我們應該怎樣來修習正念?
在那些禪宗故事當中,我們常常能聽到小和尚一進山門就被安排去劈柴擔水的事情。這聽上去有點像欺負“新來的”。但實際上,這些故事只是說,修行就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
一行禪師說,要即刻在日常生活中開始修習,而不只是在禪修時。
禪宗常常講,吃飯是修行,睡覺是修行,走路也可以是修行。只要你擁有正念,平日的行住坐臥都可以是修行。
除此之外,在工作當中也可以修行。工作如果令我們感到痛苦,往往并不是因為工作本身帶來的痛苦,而正是因為我們在心里認為“我不該在干這個”。如果我們升起這樣的念頭,煩躁的情緒就會折磨我們。還記得這句話么:專注工作,保持警覺和清醒,隨機應變。這就是正念。
過好真實的這一刻。這一刻,就是生活本身。不要做未來的俘虜,不要被未來吸走,不要想著開始或擺脫什么,不要想著“離開”當下。
一行禪師建議初學者在修習正念時,先練習直觀法:辨識念頭,但不加以評論。
練習正念時,不要受制于好壞、善惡的分別,因而引發(fā)內(nèi)心的戰(zhàn)爭。不論怎樣的感受,慈悲或苦惱,都應該受到歡迎,辨識并毫無差別地對待它們,因為這些感受都是我們自己。實際上,當我們憤怒時,我們自己就是憤怒本身;當我們快樂時,我們自己就是快樂本身,產(chǎn)生某些念頭時,我們本身就是那些念頭。
在直視之下,悲傷或不安、憤怒、煩躁會顯現(xiàn)它的本性,這種顯現(xiàn)能自然地帶你進入療愈與解脫。禪觀“悲傷”這件事情本身就能成為脫離悲傷的工具,就好像用一根刺挑除另一根刺。
06
最簡單直白的方法,是從呼吸開始練習。
事實上,許多書籍都討論過呼吸的重要性,包括中國道家以及西方基督教。人的呼吸方式,與他如何回應周遭世界,存在著某種關聯(lián)。
當我們情緒緊張焦慮時,呼吸會變得急促而混亂,當我們心境平和時,呼吸會變得平靜而穩(wěn)定。反過來,用練習呼吸的方法,也可以控制情緒。當我們遇到突發(fā)狀況時,保持正念的深呼吸三次,就能初步平復緊張的情緒。
運用深呼吸來修習正念的方法:
平穩(wěn)輕柔地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胃部的高低起伏。
當你開始吸氣時,讓腹部鼓起,好將空氣帶進下肺部。
當上肺部開始充滿空氣時,你的胸腔會開始鼓起。
腹部則會縮下去。
不要讓自己累著了。
像這樣繼續(xù)練習呼吸十次。
讓全身放松的呼吸方法:
背部平躺,不要用墊子或者枕頭支撐。
雙臂放松,平放在身體兩側(cè),雙腳微微張開,向外舒展。
輕輕地微笑。
輕輕地吸氣、吐氣。專注于你的呼吸。
放松全身肌肉。放松每一寸肌肉,就好像它正要沉到地底下,或像懸掛在微風中的一片絲綢那般柔順。
完全地放松,只要專注于自己的呼吸和微笑。
把自己想成一只貓,全身軟綿綿地躺在溫暖的爐火前。當貓的筋肉松弛下來,任何人的撫觸,它都不會抗拒。
持續(xù)呼吸十五次。
不論是在打坐、平躺,還是在散步中練習呼吸,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正念,察覺到當下的實相。你的心要在這里。當你呼氣時,你要察覺到自己正在呼氣,當你吸氣時,你要察覺到自己正在吸氣。當你長吸氣和長呼氣的時候,你要察覺到自己在長吸氣和長呼氣。要順遂你的呼吸,與此同時,心一定要在“當下”覺察呼吸。
如果剛開始時心思散亂,難以專注于呼吸,可以采取數(shù)息法:
吸氣時,要保持正念:我正在吸氣,一。
呼氣時,也要保持正念:我正在呼氣,一。
記得要從腹部呼吸。
開始第二次吸氣時,要保持正念:我正在吸氣,二。
然后慢慢呼氣,同樣保持正念:我正在呼氣,二。像這樣一直數(shù)到十,然后再從一開始數(shù)起。只要數(shù)錯或忘了數(shù),就回到一重新開始。
07
給自己安排一個正念日。
從一個星期里面抽出一天來,這一天,你要試著做自己的主人。
忘掉其他天要做的工作,不要安排任何聚會,或接待任何朋友來訪。只做些簡單的工作,例如打掃房子、做飯、洗衣服、清掃灰塵。一旦房子整潔干凈,東西也都各歸其位,就慢動作洗個澡。
之后,準備泡茶、喝茶。
下午時候出去散散步。在散步的過程中練習保持正念的呼吸。
傍晚時給自己準備清淡的一餐。
晚上,可以讀讀書,給友人寫寫信,或者安靜的聽一會音樂。
睡前不再讀任何書,不再讓大腦接受新信息,而是要徹底的放松五到十分鐘。
做你的呼吸的主人。
閉上眼睛,輕柔地呼吸(但別呼吸得太長),并跟隨你的腹部以及胸腔的起伏上下起伏。
在這一天的每個動作,都該比平常至少慢兩倍。
08
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簡單而實操性很強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即刻開始練習。
有一句越南民謠這么唱:“最難莫過于在家修道,其次是在人群中,再次是在寺廟里。”只有在喧鬧和苛刻的情況下,修行正念才真的是一種考驗。
我們?yōu)槭裁匆蘖曊睿客蟮姆矫嬲f,是為了心得到解脫。當你的心獲得解脫,你會心懷慈悲:對自己慈悲,因為你曾受過無數(shù)的苦,因為你那時還不能將自己從邪見、憎恨、愚癡與憤怒中釋放出來;對他人慈悲,因為他現(xiàn)在還未能看清自己被邪見、憎恨與愚癡囚禁,并因此繼續(xù)被囚禁,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更多痛苦。
往小的方面說,修習正念,就是為了過好真實的這一刻。而只有過好當下的每一刻,我們才算是真正的活著。
佛經(jīng)里說,心猶如在森林里不停擺蕩的猴子。修行,就是要馴服這只猴子,做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