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慣孩子?由他們去吧

在大多數孩子們心里,爺爺奶奶是自己的避風港。不想走路,爺爺奶奶給抱著,想要的東西,爺爺奶奶立馬給買。傍邊的爸爸媽媽著急了,你們這樣慣著他,遲早得慣壞!

爺爺奶奶慣孩子,會讓他們變成無規矩的調皮鬼嗎?

如果我們對孩子們設立規則,在老人那里,這個規則行不通,有什么影響嗎?

事實上,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一般都不會將學到的規矩遷移到新的環境中去,除非新的環境與舊的情景十分相似。我們通常認為,與其莽撞行事,不如重新認識新環境里的新規則,并重新適應這些規則這樣會更利于自身的發展。

從嬰兒時期,我們就知道,從一個環境中學到的東西,不一定適用于另一個環境。

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琳·羅夫科利爾做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嬰幼兒的學習能力。嬰兒躺在嬰兒床看著掛在上方的懸掛飾物,只要他的腳一踢,懸掛物就會擺動。六個月的嬰兒很快學會了這一招。過了兩星期,他們還記得。

如果這個實驗的某個細節發生了變化,如把飾物的掛件從一件變成兩件,或者把嬰兒床內襯換成不同的款式,他們會非常迷惑的盯著飾物,好像從沒有見過這個東西。很明顯,他與生俱來的學習機制已經在提醒他:在某一個情景中學到的東西,不一定適用于另一個情景。

同樣的,幼兒在家里大哭,立馬會得到關注,但在幼兒園里哭鬧,其他的小朋友就會遠離他不和他玩。當他發現,自己在家中的規則并不適用與幼兒園時,幼兒很快就會習得幼兒園里的規則。

幼兒在家里和幼兒園有非常不同的表現,這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這是誰都不能影響的,這是人適應環境的本能。

每一個環境都有自身的行為規范和獎懲規則,很多家長在觀察到孩子入園后的表現都會難以置信,甚至決定在幼兒園的那個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嗎?

其實不用疑惑,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都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而其中的差異性我們暫不討論,幼兒們在一次次體驗中,會明白以什么樣的狀態可以使自己能好融入環境。

比如有些孩子在家活潑愛鬧但進入幼兒園后,變得安靜一些。這樣的變化源于他自身的情感體驗,他發現安靜下來他能感受到更多的事物,安靜可以讓他在這個環境玩的更好。

有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在幼兒園卻變成老師的小幫手,這樣的變化可能源于他對獎懲制度的理解,老師的表揚,同伴的夸贊與內心的成就感。

爺爺奶奶慣著孩子這是一種寵愛,是老人的感情流露。孩子們收到了這份愛,把它變成心中最柔軟的東西,而這樣的寵愛也是一顆種子,是教會孩子們學會愛的契機。

我們成人的情懷就是在幼時形成的,爺爺奶奶給予我們的溫暖和寵愛即使若干年后我們也能體會的到。孩子也需要這樣的愛,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他們有內在的判斷力,他們也會觀察這個世界,適應世界,改變世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