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師生共進的地方,它不是一方的受益與教育。一節成功的課是師生雙方的成長。 每一次課文結束,都有不同的感觸,教會孩子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的提煉。
每一次總結,就是一次收獲和進步。
因下一學期(2015年3月—6月,二年級下冊)學期較短,我們在年前就要進行熟悉新課,對課文要略過一部分,而非精講。所以,教材在期末考試一結束,便早早地就發在了學生的手中。剛拿到新書的那一刻,翻閱課本通目錄,我說:“我喜歡這冊書的課文,感覺很美,講起來一定很有意思。”于是把一本書備了下來。
開新課的第一節,領著孩子貫穿了八個單元,了解了這本書將要學習的幾大板塊主題。這是我一向的授課作風。
第一單元——《春天》的專題,面對眼下這個雪花飄零、枯木凋零又寒氣逼人的冬季,讓孩子去觀察春天,發現春天,感受春天似乎是件很搞笑、也很難的事情。畢竟,無論從視覺上,還是聽覺、嗅覺及感覺上,我們都無法去親身體會。這是寒冷的冬季,所有的動植物都還在沉睡中,一片寂寥。何來春之感、春之味?
開課時,我首先告訴孩子們:我們不能結合實際情況來學習,但是可以回想,可以根據我們的“經驗”來學習第一單元。而且一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我們也是學習的春天專題,對于這個主題,我們并不陌生。
其實,授課中,情感來了,也會因為這“討厭的冬季”讓自己無法盡情的釋放。比如:你想孩子看看窗外的綠葉啊,嗅一嗅室內的盆景花啊,再領著孩子們校園走一走體會拂面的春風啊,花園里看一看那些鬧春的蜂蝶啊!這都讓我不能一試盡爽。但是,我得讓自己覺得這就是春天。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必須帶給孩子們春天。也只有我。
第一課,《找春天》讓我從中感受到了活潑、快樂。我想:老師有了這種感受,想必也能傳達給孩子們了。
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首先要是一個不錯的演員。
有感情地讀是必須的,聲情并茂的我就盡情地演啊,讓孩子跟著我演啊。最后,關鍵的句子,孩子們背下來了,這可比他們早讀枯燥性的為背課文而背課文要有意義多了。
這一課,我的總結是:老師思路清晰了,孩子們自然會清晰。充足地備課很重要;老師重點突出、知識明了的板書也很重要!
第二課,《古詩兩首》,編排到這一單元的古詩,無疑就是與春天有關的了。先和孩子們一起解決了字詞的意思,然后,一句,半句的來組織語言說詩意。學習中,解決了本課要求讀寫的生字。
第三課《筍芽兒》,真真切切的把我帶到了春天,算是徹底融入進去了。
自考試完,心里總覺得該放假了,要回家休息、過年了。心波動較大,靜不下來,投入不進去,履行一種為上課而上課的感覺進入課堂。為講課文而講課文的心去上每一堂課。結果,自己沒激情,還感覺心很累,沒意思,孩子也會降低積極性。
所以,老師的心態很重要。我們是一個人帶動一班人,一個人影響一群人的驅動者。
《筍芽兒》 擬人童話課文,充滿活力,快樂和喜悅。讓孩子體會筍芽兒奮發向上的精神,了解竹筍的生長過程。
范讀了課文之后,孩子試讀,感情平平,感覺還沒有到位。
好,預熱,讓孩子們趴在桌上當做沉睡中的小筍芽兒,我來扮演著春雨姑娘(低聲呼喚)、雷公公 (粗重的嗓音)喚醒班里的“小筍芽兒們”。(這一環節,孩子們高興極了。一個個小腦袋趴在桌子上可愛極了,可不就是一個個小筍芽兒嘛!)
孩子們帶上動作:揉眼睛、伸懶腰、看四周,撒嬌地說:“是誰在叫我呀?"
撒嬌,孩子們的專長,他們誰都會。但讓孩子們做個撒嬌的動作來示范,他們個個害羞著難為情。我舉例:媽媽早上叫起床,藝嘉起床啦!藝嘉不想起怎么辦?撒嬌說(生答):”讓我再睡會兒嘛,媽媽。”再舉例:纏著媽媽去集市。(生答)“媽媽您就讓我去嘛!“孩子們理解了撒嬌的語氣,知道怎么去演這場戲了。
孩子們個個的小動作,略帶奶聲奶氣美妙的聲音,可愛極了,他們演的那么投入,開心、有趣極了。這一環節是我們這節課的精彩 部分。等課程結束了,課文段落孩子學會背了。
表演的過程就是強化的過程,并且孩子特別樂意老師和他們這樣“玩“,甚至不過癮,一次又一次地叫”再來一遍“,玩得不亦樂乎。我們老師在”陪玩“的過程中達到孩子學的目的。孩子們不覺得枯燥,還特別樂于參與,氣氛活躍,從而達到教學的效果,豈不樂哉!
第四課《小鹿的玫瑰花》,這一課更有意思了:
教學環節:
1、欣賞玫瑰花圖片,認識玫瑰花,認識”玫瑰“這兩個字。
2、你覺得玫瑰花怎樣?(又香又美)
3、揭題、說學習目標。
4、師范讀課文,生借機畫出重點詞語。(感情朗讀很重要。)
5、孩子讀,有感情地讀。
6、找孩子復述課文,把內容壓縮到最簡,只抓重點句子,字。師在黑板上相應板書——簡易圖。
板書簡易圖:小鹿種玫瑰——快開花,腳跌傷——傷好了,花謝了——白栽了?——顏色,氣味(紅、香)——沒白栽!
7、再次質疑孩子:這篇課文圍繞什么來寫的?哪個詞?
思考,文中找答案。
(對,有沒有白栽 ?)
由此引入課文,帶上疑問——到底白栽了沒有?
8、學習1-2段。第一段,幾句話?每一句都告訴了你什么? 時間、誰(人物)、做什么、怎么種、從詞句里體會玫瑰的長勢(好)。(由此引出在寫作文時的開頭交代相關內容——五要素或三要素。作用:引出下文,吸引讀者。)
9、讀第1、2段,體會小鹿種玫瑰的用心和辛苦,以及體會第2段中快樂盼望和急切等待花開的心情。
10、感悟第3段:小鹿的心情。抓住重點詞語,一陣見血。通過詞語體會心情(失望,焦急,盼望,驚奇)
拓展:小鹿看到花謝后的玫瑰叢難過地說:”——。”
11、感悟4-8段:找出角色,小鹿弟弟出現兩次。一次惋惜說白栽,一次高興說沒白栽。找出他變化的原因?
12、黃鶯和微風的話語告訴了小鹿玫瑰的顏色、氣味,并讓這些朋友得到了快樂。
13:拓展: 還有很多朋友也來告訴小鹿:“——."
這一環節更精彩,只要你開發孩子、挖掘孩子,你會發現他們會給你創造奇跡和驚喜,他們的潛力無限大。
孩子說:蝴蝶飛來了,說:“小鹿的玫瑰可好看了,我帶著小伙伴們在花叢中跳舞,玩得可高興了。”
孩子說:蝸牛說:"小鹿的玫瑰可香了,我還在花瓣上睡了一個甜甜的夢呢。”
孩子說:小烏龜說:“玫瑰可好看了,我把頭縮進去,在花叢中翻跟頭呢。”
孩子說:小兔子說:'玫瑰可好看 了,我忍不住摘了一朵扎在頭上,森林里的小動物都夸我是這片森林里最美得小兔子。”
孩子說:蜜蜂說:“玫瑰可香了,我 鉆在花瓣里,站在花蕊上采著花粉,回去釀了很甜的蜂蜜,大伙都說我是釀蜜大廚師呢。”
孩子還說:蜜蜂說:“我在花瓣上采蜜,好甜,吃的我飽飽的,都不想走了呢。”
……
孩子一個個小手舉起,滔滔不絕,說的真的是讓你心花怒放,他們怎么真么能干啊!發散性思維一旦被打開了,創新就源源不斷了。
14:師:他們說的時候的心情是怎樣的啊?(快樂!)他的玫瑰 給這么多朋友帶來了快樂。白栽沒有啊?(沒有)這讓我們想起一句——(我說)贈人玫瑰,(生答)手有余香。(以前給孩子們說過這句話,孩子們應對如流。)
評評小鹿:——
15.現在你懂得了什么?(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引出中心)
這節授課給我帶來的啟發是:
1.語文重在品、讀、悟。需要情感、感情。
2.老師必須投入進去,孩子才能被帶入進去。
這堂課,上的我激情滿滿。
由此讓我感受頗深,想記錄本周講課的感觸。 這也是在對自己否定與認可的一個過程中的提煉。記錄點滴經驗,點滴成長,有一天回過頭來看看自己一路走來,會發現自己真的在不斷地改變。
(注:因是側重在熟悉課文,所以沒有進行生字教學。抓住一個“情”字來進入文本。我從一年級就開始帶這個班,所以對于本班學生領悟課文的能力早早就培養了。所以,對于低段教學我還是希望把天性還給孩子,著重培養他們的領悟能力,開發其發散性思維和想象力,這對將來他們升入高段學習寫作文的幫助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