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晨讀感悟】有什么辦法寫出好文章?急急急,在線等

看好你哦!


01

八月過去五天,晨讀感悟才只寫了一天,有點悵然若失。

昨天信誓旦旦的說要寫晨讀感悟,題目、框架、材料都選好了,但所有的材料像一團亂麻,一直在腦海中盤旋、縈繞。

想了很久,總是找不到亂麻中的那個線頭把零碎的材料串起來,越想越腦疼。加上身體不適,最終只能放棄。

七月份日更了一個月,和幾個小伙伴一樣,我也有一種:仿佛身體被掏空的感覺。

研究表明,大腦構筑一條新的神經通道需要21天。也就是說,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經過21天的重復。

所以在過去31天的日更里,雖然我也有身體被掏空的經歷,但仔細想想,也不全都是壞事,比如說,現在只要停下來不寫好像就覺得哪里不對勁。

這算不算養成了一個習慣呢?

02

在《寫作法寶》的讀書分享上,主講老師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


寫作就像生孩子,就算順產,也還是痛苦的。

你有寫不出東西而苦惱的經歷嗎?

相信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經歷,包括寫作大咖,畢竟生活不會每天都有大事情發生。

那遇到瓶頸,還要不要寫下去呢?

答案當然是:要。

不過想要寫好文章,靠著一腔熱情就可以越寫越好嗎?

想到了一句話:“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有讀者問簡書簽約作者尹沽城,拿到簽約作者用了多久,三個月還是一年?尹沽城回了個霸氣的“12年”。

最后結論是:沒有匠人精神,就別談寫作。

寫作本身的確是一件需要不斷打磨的活兒。打的是長久戰。可是,并不是單靠“寫寫寫”就一定能寫好。

講個故事:驢天天拉磨,勤奮嗎?是的,很勤奮。

白龍馬日行萬步,勤奮嗎?是的,也很勤奮。

可是誰的勤奮更有成效?

當然是白龍馬啊,一路向西,從未止步。一路陪著師徒四人,各路妖魔鬼怪的經歷都可以出一本叫《白龍馬歷險記》了。

而驢的低效能勤奮,不進步的原因在于永遠只是在原地踏步。

03

我反思了一下,為什么日更著會有“身體被掏空”的感覺?

原來是大腦電量過低,需要充電了。

如果只是寫寫寫,只顧低頭拉磨,不抬頭看路,結果“誒喲,撞到墻了”。

輸出倒逼輸入。怎樣為“寫作”這件事充電?――“三多”:多讀―多思考―多寫。

說起來有點像廢話,但還是得時刻提醒自己,“多讀”是基礎,“多思考”是關鍵,思考過后的“多練”才是通往“熟能生巧”的重要一步

1.“多讀”――每天生活基本按部就班,圈子層流動小。而書本可以帶領你去身體去不了的地方,比說,現實生活中你可以穿越回古代嗎?

回不了啊,那就透過眼睛,穿過書籍,感受古代的飛檐走壁,煮酒論英雄。

2.“多思考”―為什么看了那么多書,讀了那么多文章收藏了那么多干貨,依然寫不出好文章?

因為:

知道的是信息,思考的是知識,只有自己去思考和探究,才能慢慢的變成自己的。

鄭板橋說“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為什么我們那么容易就被“知識焦慮”包圍了,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都犯了“只學不問”的錯。

3.“多練”――這里的“練”,說的是刻意練習,經過“思考”過后的練習,關于主題、定位,就這像白龍馬一路向西一樣,有明確的方向。

最近聽星姐的“下班后寫作課”,她在課程里面提到了一段自己心得,大意是這樣

我十分羨慕那些能寫小說的人,因為我自己并不擅長小說,需要的腦洞太大了。但是我會認真地研究它們的結構、語言,布局……

一言以蔽之,厲害的人還在努力,我有什么資格不努力好好學習寫作?

04

最后,關于如何持續的保持寫作狀態,有個小小的訣竅。

具體是什么?賣個關子。

不過晨讀文章告訴我,完成一項目標,比說我現在寫完一篇文章,可以適當犒勞一下自己,所以我現在要去吃大餐。

聰明的你,找到了訣竅了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