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內心的沖突》。這是一本和神經癥治療相關的書籍,可能很奇怪,咱們大部分人都很正常的,有必要聽神經癥相關的書嗎?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存在神經癥里的基本情緒體驗,比如抑郁,焦慮,恐懼等,包括一個每個人都疑惑的問題,和神經癥的某些情緒體驗很相關,那就是:人為什么會懶惰呢?也是缺乏意志力嗎?是DNA決定的嗎?這里我們先留個懸念,在解讀的最后,我會為你揭開謎底。
好,我們先來說一說什么是神經癥。所謂神經癥啊,也叫神經官能癥,它是一系列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啊、強迫癥啊、焦慮癥啊、驚恐癥啊、軀體形式障礙啊等等大家可能都聽過的問題。
怎么知道一個人得了神經癥呢?有一個特征,就是有這個問題的人,他會感受到強烈而持續的心理痛苦,并且出現行為問題。注意,這種痛苦和行為一定是持續的、強烈的。
并不是所有經歷過強烈的心理痛苦或者出現過行為問題的人,都是得了神經癥。事實上,生而為人,所有人都可能經歷強烈的心理痛苦。比如,有人可能因為一次失戀傷心幾個月,有人可能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就經常拖延、逃避責任。
可是只要過一段時間,或者情況一變,大多數人都還是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會從失戀中重新振作,會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像這種能夠對痛苦進行自我調適,并且讓自己能保持正常社會功能的情況,就不叫神經癥。
所以啊,大家千萬不要看到書里的癥狀就一條一條跟自己對比,然后自己給自己斷出個什么精神障礙出來。如果你真的非常擔心自己的心理狀況,那可以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我們今天講這本書,更多地是希望幫大家預防這樣的問題,把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
【一】? 理論背景與核心理念
這本書的作者是卡倫·霍妮,她是新弗洛伊德主義學派的代表心理學家。1945年,霍妮出版了《我們內心的沖突》這本書,她在書中提出這樣一個核心理念,她說:“人的心理活動與社會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不能把所有心理活動都歸咎于本能驅使,尤其對于神經癥來說,人際關系的紊亂或缺失才是主要誘因。”
霍妮提出,我們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我們擁有復雜的心理活動,正是這些心理活動讓人類產生了高水平的智商,成為了這個世界的主宰。
但這種心理復雜性既是人類的天賦,也是人類的負擔,因為,它給人帶來了豐富多彩的關系和能力,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種類繁多的心理需求,而這些需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
比如我們既想肆意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又不想違背社會道德和法律規范,這樣放縱與自律就構成了一組矛盾;再比如在戀愛關系里,我們既希望跟愛人親密無間、無話不說,又希望可以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在這里,親密和獨立也就構成了一組矛盾。
精神分析師們把這些基本需求之間的矛盾稱為“基本沖突”。
當這些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彼此之間產生沖突,并且沒辦法調和的時候,痛苦也就產生了。那既然每個人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什么大多數人都沒得神經癥呢?
因為在安全有序的人際關系里,人是可以靈活調適這些欲望的。而且放棄欲望的痛苦可以被關系中的期待轉化為成就感。比如為了陪孩子,我們會心甘情愿放棄自己的個人娛樂時間。
雖然沒有自己的時間玩會讓我們有點失落,可是當我們看到孩子咯咯笑的時候,會想象孩子長大后特別美好的未來,心里的滿足感和自豪感就會把那點失落沖淡掉,而且,還會因為覺得自己是個負責任的父母,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可是,一旦人際關系紊亂,這些沖突就變得特別尖銳,而且難以調和。同樣是帶孩子,如果夫妻關系并不好,妻子越是指責丈夫不關心孩子,丈夫就越會覺得帶孩子是老婆強加給自己的負擔,自己就好像是在贖罪,做了只是應該的,不做就會被懲罰,付出沒辦法轉化成尊嚴和成就感,非常絕望。
那怎么辦呢?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會通過壓抑需求的方式來化解基本沖突,避免被沖突的痛苦折磨。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個總是被指責的丈夫:
他可能會壓抑自己想要單獨玩電腦的需求,希望能通過好好帶孩子重新讓妻子滿意,但時間一久就會越來越抑郁;他也可能會壓抑對愛的渴望,跟妻子吵架,羞辱妻子不能賺錢養家,讓妻子從此不能再拿帶孩子的事情指責自己,但時間一久他就會感覺到妻子不關心自己,那么,為這個冷漠的家辛苦工作的意義也就蕩然無存了。所以,工作的壓力也會因為工作失去意義而變得難以承受。
家庭和事業的雙重壓力會讓他變得煩躁易怒;或者他還可能會完全不理會妻子和孩子,要么一回家就把自己關進書房去玩電腦,要么口頭答應得好好的但就是不見行動,要么就干脆出軌。但是這樣下去,他又可能會徹底失去這段關系,轉頭被孤獨折磨。
所以,從短期來看,壓抑需求的確可以快速平復基本沖突帶來的痛苦,但從長期來看,這些回避沖突的手段反而成了神經癥患者持續的心理痛苦和行為異常的原因。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手段變成了更嚴重的問題。
比如,一個人明明害怕過度肥胖會被人嘲笑,卻可以用自我貶低來壓制對美的追求,讓食欲主導自己。有意思的是,攝入糖分和碳水化合物非常能緩解焦慮,所以,這個人在行為上也產生了矛盾,他越是擔憂自己會因為太胖而遭到嘲笑,反而就越可能會通過吃東西來緩解這種焦慮。
到最后,壓制焦慮的行為反而就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了過食癥。
到這里,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三個理論基礎,結合之前的例子我們好好想一下這三個點。
第一,人類的各種基本需求之間會發生矛盾,構成內心的基本沖突;
第二,人際關系的紊亂或缺失,導致人們的價值觀扭曲,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沒法在沖突的需求里作出取舍,就會因為基本沖突而形成心理痛苦;
第三,沒有清晰的價值觀指導的時候,我們回避基本沖突的手段只會形成神經癥,讓痛苦越發地長,最后產生行為異常。我們講教育的重要性,我們講價值觀,其實都是在人們心中建立一個充滿希望的燈塔,告訴人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二】? 關于神經癥沖突和處理的嘗試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如果沒有清晰的價值觀,就只能通過壓抑自己的需求來避免沖突,這種壓抑同時也會損害患者人格的成長和完善,讓諸如勤奮、信任、友善之類的重要品質在患者的人格中不再展現,如果從年幼時期就開始壓抑,人甚至都沒有辦法在人格中形成這些品質。
一旦缺失這些重要的品質,人就容易形成一些偏執人格特征,讓一些有害的行為在生活中持續出現。比如,如果一個人長期壓抑對關愛的渴望,他就會因為感覺不到人際關系的溫度,而失去對別人的信任感,陷入到持續的敵對與猜忌里去。
如果長期壓抑對榮譽的渴望呢,人就不再有動力去追求任何成就,也就失去勤奮的品質,變得懶散而頹廢?;裟菰跁邪堰@些偏執人格稱為神經癥人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她的另一部更早期的著作《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01? 三種人格——患者對待他人的基本態度
剛才我們說了這本書里的三個理論基礎,在《我們內心的沖突》這本書中,霍妮還根據人對待他人的態度,區分了三種偏執型的人格特征,分別是:順從型人格、攻擊型人格和孤僻型人格。
其實,大家可能想到了,霍妮提出的這三種人格類型對應的正好是人類應對危機的三種策略,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她關于神經癥誘因是人際關系紊亂的判斷。具體是怎么回事呢?
你想呀,人際關系的紊亂最容易發生什么現象?那一定就是讓人失去信任別人的能力,這又必然會讓人總是處于人際關系的沖突危機中。
比如從小被家暴的孩子,就容易感覺所有人都是強大而邪惡的,留守兒童就容易感覺到自己是不重要的,是容易被拋棄的。而人們應對危機,通常只有三種基本策略可以選,就是投降、搏斗或者回避,你看,這不就對應了順從、攻擊和孤僻三種偏執人格類型了嗎?
不過,這里我要再強調一句,不是有這些行為就代表我們有神經癥。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順從、攻擊和回避他人的原始需求,只是在平常狀態下,這三種原始需求是相互調和的。比如戀人之間會因順從需求而討對方的歡心,也會因為對方不愿滿足自己而埋怨對方,出現攻擊需求,有時候也會希望對方不要太黏著自己,能給自己留一點私人空間,這是回避需求。
只是,人際關系中安全健康的人總是可以通過試探和妥協來平衡需求,靈活地決定某個時候該滿足什么需求,又該放棄哪些需求。
但神經癥患者卻沒有這種靈活性,他們為了規避人際沖突,只能讓大部分需求始終處于壓抑狀態,只讓其中一種需求來主導自己的行動。
比如順從型人格的人,會非常相信,只要自己不能滿足別人的要求就會受到傷害,所以他們一直展現順從性,壓抑想要獨立自主的需求。這讓他們特別能忍受別人的折磨,完全沒有攻擊性和回避性。
順從型人格的人會幻想別人都是善良的,即使面對那些折磨自己的人,他們也會固執地認為只要自己足夠聽話,總有一天別人就能突然變得溫柔體貼,甚至在被折磨時,他們也會擔心對方會不會因為不滿意自己的表現而拋棄自己。
像《紅樓夢》中的性情懦弱的尤二姐,就是典型的順從型人格,性命最后了結在了王熙鳳的手腕之下,《紅樓夢》第六十八回,回目上就把兩種人物的心理介紹得明明白白,“苦尤娘賺入大觀園,酸鳳姐大鬧寧國府”,一苦一酸,賺是被騙的意思,一個被騙一個大鬧。
那么攻擊控制型人格的人呢,可能總是指責他人,總是想要爭奪話語權。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控制了對方,就可以防止對方控制和傷害自己。在他們心中,柔情容易讓自己變得依賴他人,而一旦依賴就容易被控制。
所以,哪怕是一絲絲的柔情,在他們看來都是危險而可恥的。他們既不能同情別人,也不能被別人的溫柔感動,所有人都不過是他們用來實現某種目的的工具而已。
上面提到的《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大概就是這種人格,對于老公賈璉,她明明可以以誠相待,可她偏偏要算計,要控制,最后走到夫妻反目的地步?!凹t樓曲”怎么唱王熙鳳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而孤僻型的人則有可能干脆遠離人群,誰都不見,這樣就既不用討好誰,也不用和誰產生矛盾了。但這種回避并不會帶來躲進世外桃源的安全感,相反的是,孤僻的人還需要不斷地暗示自己外界非常危險,才能幫助自己打消想要接觸他人的念頭。
所以孤僻的代價往往就是持久的孤獨和不安。《紅樓夢》中的惜春,基本上就是這個類型,直接出家當尼姑了。
當然,這些相對偏執的特征,一般都被我們理解為“性格“不同,對吧?那是因為他們的表現并沒那么嚴重。沒有影響正常的社會功能。
聽到這里,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情況極其嚴重的神經癥患者是怎么做到壓抑需求,而不感到痛苦的呢?比如極端順從型的人怎么就能忍受別人總是對自己指手畫腳呢?
霍妮說:三種神經癥人格展現的是患者對他人的態度,但他們也有一套對待自己的態度,而且和他們紊亂的人際關系一樣,這些態度往往也是紊亂矛盾的。比如順從型人格對別人極端討好和順從,但對自己卻是異常無情和殘忍。
他們為什么能忍受這一點呢?答案是他們運用了防御策略,也就是說他們有一套補償機制。在神經癥的產生中起主導性作用的兩個防御策略,分別叫:理想自我和外化作用。
什么意思呢?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02? 理想自我
先來看看什么叫理想化自我。
經典的精神分析理論,把人的心理結構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模塊。本我對應的是原始欲望,只愿意偷懶享受,超我對應的是對社會道德和理想抱負的追求,催著我們努力拼搏。至于我們什么時候該偷懶享受,什么時候該努力拼搏,則是由自我在中間權衡決策的。
自我發揮決策作用是需要一些心理功能的,比如當我們需要堅持工作學習時,就需要堅毅、自信與執著這些品質來幫我們克服安逸舒適對我們的誘惑。
這些品質組成了我們的人格,因此,自我作出選擇的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人格發揮功能的過程。真實人格是需要不斷地錘煉才能完善的,比如我們要是想獲得堅毅的品質,就必須要不斷去冒險,去鍛煉,隨著經驗一點一點積累,最終才能提升抗挫折的能力,獲得堅毅的品質。
但這個過程并不能只靠我們自己來完成,冒險需要自信和勇氣,而這些心理資源都是在安全的人際關系中才能獲取的??墒菍τ谏窠洶Y患者來說,由于人際關系的紊亂,他們不僅無法從人際關系中汲取能量,反而還會被各種關系損耗能量,這就會讓他們非常缺乏自信和勇氣,沒辦法錘煉人格。
那如果一個人不具備一些品質,又不想失去這些品質帶來的好處時,怎么辦呢?那就只能走捷徑,通過幻想,創造一個完美形象來替代自己的真實人格。這個幻想的完美形象就是理想化自我,或者叫理想自我。
03? 理想自我的基本功能
用理想自我來讓自己獲得自我滿足的現象非常普遍,因為它真的能產生很多虛幻的美好感覺,所以不要覺得自己有理想自我就是神經癥,畢竟絕大部分人都有自我感覺良好的中二時期,也有過一夜暴富的白日夢。
只有當我們過度依賴理想自我的時候,才會產生神經癥?;裟菰跁锌偨Y了5個理想自我的基本功能:
理想自我的第一個作用是生產虛幻的優越感,來消除缺乏自信帶給自己的壓力。
比如順從型人格會讓人感覺,只要我不犯錯、犧牲夠大,同時足夠厭惡原來那個真實自我,那么我就是善良而優越的,這樣討好他人造成的屈辱感就平復掉了;
攻擊型人格則會讓人感覺,我本來就是優越的,應該成為凌駕于別人之上的評論家和統治者,這樣就可以指揮別人來替自己辦事或達成某種目的,從而避免暴露我的無能,也規避掉了隨意利用他人的虧欠感;
而回避型人格則會讓人產生一種幻覺:“我是純潔善良的,我選擇與世隔絕,完全是因為我看不上這個骯臟的世界!而我之所以無能,也是因為這個骯臟世界妨礙了我挖掘自己的天賦和潛力!”
這種對外界的鄙視可以讓人心安理得地逃避責任,同時也不用忍受無能帶來的自卑感。畢竟是這個骯臟的世界沒有給我機會,不然我本可以憑借天賦一飛沖天的,只要這個骯臟世界被消滅就好了,我干嘛要努力呢?
理想自我的第二個作用是保證當事人看上去像是具有卓越品質的樣子,從而在社會競爭中抄捷徑贏得競爭。
這個很好理解,比如那個非常有名的瑞典環保少女,現實中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問題學生,在極度缺乏經濟、環保、政治常識的情況下,僅僅用環保公主這樣一個理想主義外殼包裹了自己,居然就感覺自己可以在環境問題上指導所有人了,這種自我良好的感覺甚至讓她有勇氣去聯合國大會上痛罵各國元首。
有意思的是,她只能用痛罵和不滿來展現自己的理想主義,從沒能對如何真正做好環保提出過任何建設性的意見,比如她號召大家不要使用礦石能源,又提不出替代方案。批評問題誰都會,難的是怎么解決問題。
這位環保公主構建自己人設的方式,正是大多數用理想形象偽裝自己的人最常用的手段,他們覺得只要我是在對付壞人,那我就是正義而卓越的。
但其實在人類的各種能力中,只有暴力是不需要鍛煉和學習的,只要提升情緒等級,暴力程度就可以跟著提升,這會給人造成一種“只要情緒高漲,能力就一定強大”的錯覺。
理想自我的第三個作用是替代真實理想,為患者產生虛幻的人生意義。所有替換了理想自我的人都相信只要自己達到某種條件,就可以永遠不用努力,安心愉快而榮耀地活下去了。
比如在范進中舉這個故事中,我們就能看到范進一輩子所追求的就是中個舉人,但他并沒有思考過成了舉人后應該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他的終極追求就是中舉,這就是終點了。
而有些人的夢想就是當大老板,有錢,在他們的想法中,老板就是霸道總裁,什么都不用做了,天天耍帥,享受就行了,這就是他們唯一的人生意義。至于從事什么行業,怎么經營,他們沒有興趣去想。所以霍妮會說,理想自我并不像真正的理想那樣會催人奮進,它反而會讓人在追求人生價值時停下來。
理想自我的第四個作用是防御和否認沖突的存在。
比如一旦接受了自己就是個完美圣母的設定,那就不會因為別人的欺壓和霸凌而感到難受了,畢竟圣母本身就是應該忍受得了所有不公和苦難的。
理想自我的第五個作用是把實在無法掩蓋的缺點渲染成美麗而浪漫的。
最典型的就是賭徒。他們都非常相信自己的理想自我,相信自己有超凡的天賦和運氣,所以總有一天可以實現圓滿的夢想,甚至讓家人都跟著雞犬升天。
所以欺騙家人的錢財,在賭徒看來是為了實現這個美好理想,而必須付出的必要而偉大的犧牲,他們自信地認為自己總有一天是可以給家人補償的。
霍妮也提醒我們,過分依賴理想化自我來解決基本沖突,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一個后果是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沖突愈演愈烈,最后你需要用一些極端手段來化解,比如站在理想自我的一邊去攻擊丑陋的真實自我,這會造成嚴重的悲觀厭世情緒,讓人產生自殘或自殺行為。
而另一種極端則是導致患者的內部專政,也叫極端偏執,比如相信自己是完美的人,會忽視掉自己的一切缺陷,讓理想自我主導自己的一切行動,從而變成一個徹底的自大狂,徹底失去了改善自我的機會。
04? 把沖突外化
除了理想自我,為了回避基本沖突,神經癥人格還經常會把沖突外化。
所謂沖突外化,就是把自己內部的沖突當成是外部發生的,或者把自己的責任歸咎為環境因素。
比如明明是自己想要背叛,卻總是懷疑別人在背叛;明明是自己非常可憐,卻總會因為別人的不幸而感到別人可憐;明明是自己不想學習,卻總是認為環境噪音干擾了自己的學習。
而這里面最痛苦的沖突外化,可能要數把對自己的貶損外化為別人的貶損了,明明是自卑,卻總是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這會導致患者長期處于低人一等的羞恥感中,每天都感覺身邊充滿了敵人,要一直用戰斗姿態或者討好姿態去化解真實自我的乏力感和不安感。
而那些把心理沖突外化到身體上的人,會感覺身體總在和自己作對,他們經常出現很多查不出原因的病,比如持續的疼痛或者腹瀉。很神奇的是這些問題還總是會在患者的重大時刻出現,曾經在新聞里就看到有個小伙子,每次想要跟自己喜歡的女孩出去玩,就會不停放屁。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喜歡那個女孩,又害怕女孩會嫌棄自己是窮光蛋。
當然,把沖突外化的后果也是同樣嚴重的,如果說依賴理想自我會加大一個人的與真實自我的沖突,那外化策略就是在加大自我與外界的沖突。
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外化了鄙視感的人,因為總是害怕別人嘲笑、傷害自己,就不得不反復采用危機應對策略去處理人際關系,不僅自己疲憊不堪,人際關系通常也糟糕得一塌糊涂。
除了理想化和沖突外化這兩個神經癥的主要誘因以外,霍妮還列舉了許多輔助防御手段,比如拼命給自己的扭曲行為找理由的合理化措施;用玩世不恭的態度營造“不是我無能,我只是沒認真”的假象;或者像苦行僧一樣過分控制自己的某些欲望;又或者是像墻頭草一樣在幾種態度之間變幻無常等等手段。
這些策略的相似之處,在于它們都是在進一步放縱或者壓抑自己的一部分需求,把人變成不可理喻的偏執狂,讓理想自我顯得更加真實。
好,到這里我們了解了心理需求的基本沖突,以及神經癥患者為了緩解這些沖突所做的徒勞嘗試是如何加深癥狀的。那如果沖突一直得不到解決,會怎么樣呢?
【三】? 沖突得不到解決的后果
霍妮為我們展示了4種嚴重的后果。
01? 恐懼感
沖突未解決的第一個后果是,恐懼感會彌散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種恐懼蔓延,首先會表現為害怕失控。
一些過分理想化自己的神經癥患者會非常害怕自己突然失控。因為人格的一部分是被壓抑的,對患者來說就是感受不到或者不存在的,所以當這一部分壓抑的人格偶爾暴露后,患者會非常害怕,覺得一定是自己瘋了。
霍妮在書中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案例,一個溫和勇敢的婦女,遇到了一次比較嚴重的麻煩之后,突然發現了自己暴怒、恐懼的一面。她回歸正常狀態后,就開始擔心自己哪天會因為暴怒,瘋狂到殺死制造麻煩的人,她把那個憤怒的自己理解為是自己的瘋狂,而不是自己真實的一部分。
把內心沖突外化到軀體上的人,會特別害怕對健康失去控制,因此飽受驚恐發作或者疑病癥的折磨。他們會時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嚴重的疾病,也會擔心自己會猝死或暈倒,或者會在緊張情緒造成心跳突然加速時,誤以為自己心臟病發作了,所以會像強迫癥一樣不斷檢查自己的身體狀況。
但其實這種對健康的擔憂,本質上是在焦慮沒有人會喜歡自己和關心自己,所以他們非常相信自己一旦生病就會陷入無助的絕境。那你說他們為什么就不能努力讓別人喜歡自己呢?這就是因為一旦人們對人際關系失去信任,就特別期望自己是完美無瑕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有人都喜歡自己,不會有人攻擊自己。
但是要達成完美狀態幾乎不可能,即使當事人異常殘酷地苛責和壓榨自己的潛力也辦不到,于是獲取他人的喜愛和對自己友善一點,就構成了一組無法調和的基本沖突,如果轉而去擔憂身體健康,就不用忍受人際壓力和自我壓榨的折磨了。
而如果把沖突外化到他人或者環境上,會讓人特別害怕對別人失去控制。比如一些焦慮的家長,總是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拼命強迫孩子變得優秀,要求孩子無比的乖巧聽話。
這事實上就是通過對孩子的壓榨來轉移他們自己的自卑和絕望,這其中的邏輯就是:“我已經無法再變得優秀了,但如果我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就沒有人再敢看不起我了!”
害怕失控是一方面,恐懼蔓延的另一個方面,是害怕暴露。這和人們完全用理想化自我替換真實自我有關。害怕暴露的人會非常害怕自己的失誤和他人的評價,因為這可能會暴露自己的瑕疵,打碎幻想中的完美自我,讓真實的丑陋自我暴露出來。
為了防御這種恐懼感,患者會變得特別懦弱逃避,又或者喜歡大吹大擂夸???。甚至還會引發一種心理疾病叫“冒充者綜合征”,這是用理想化自我打壓真實自我的極端體現。
患者會在取得任何成就時都表現得恐懼不安,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是憑運氣或者什么不公正的手段贏得的成績,遲早會被人揭穿,所以感覺特別焦躁不安。
恐懼蔓延的第三個表現是害怕改變。這種恐懼的核心邏輯就在于:任何改變都需要自己去重新熟悉,在建設全新的防御體系過程中,自己是毫不設防的,也是容易犯錯的,一旦犯錯,理想自我就破碎了。
我們前面提到過,理想自我是虛幻人生意義的來源,所以每次經歷改變都像是在冒生命危險那么可怕。為了防御這種改變帶來的恐懼,患者要么就態度曖昧,不作出支持任何一種意見的表態,要么就干脆在不甚了解情況時就急于改變。
如果一個公司老板有這樣的特征,你就會發現他表面上非常支持改革,但你真要推進任何一項新措施都會感覺艱難無比,不僅整個過程得不到任何實質性支持,而且做好了功勞是他的,做不好責任就是你的。
或者你會發現他經常會非常盲目地投入到各種改革中,別人上什么項目自己也要跟著上,到處插秧生怕落后,結果最后顆粒無收。當然,失敗的責任也肯定由下屬這些替罪羊來背!
02? 人格的萎縮
好,到這里我們已經了解了沖突未解決的第一個后果:恐懼蔓延。它有三個方面的表現:害怕失控、害怕真實自我暴露、害怕改變。下面我們來看看沖突未解決的第二個后果:人格的萎縮。
關于人格這個概念我們之前已經有所了解,它可以看作我們各種品質的集合體,比如堅毅、信任、智慧、勤奮等等,都是幫助我們維持日常生活學習所必須的心理能量來源。
而人格萎縮,可以理解為這些品質因為長期壓抑而枯萎,再也不能提供對應的心理能量。我們在理想自我的部分已經了解到了,如果一個人發生了人格萎縮的現象,就會變得懶惰又愚蠢,無法承擔應盡的義務。
為了不被人討厭和指責,他就會不得不幻想一個具備各種優秀品質的理想自我,來掩飾真實的自我。
賭博上癮為何這么難戒除,就和人格萎縮很有關系。賭徒長期沉溺于打翻身仗的幻想中,脫離現實太久,就會造成人格嚴重萎縮,所以就很難再忍受日常工作的壓力和枯燥,這讓他們非常害怕從賭博的美夢中回到真實世界,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害怕改變。
同時,由于道德品質的分裂,他們一邊相信自己是在為家人謀福祉,一邊又做了太多坑害家人的事情,如果不一直賭下去,那之前的謊言就再也無法自圓其說了。這種對真實自我暴露的恐懼,讓他們只能不斷想方設法搜刮錢財繼續賭,直到自己翻身的那一天……可惜,我們都知道,并不會真的有這么一天。
03? 絕望情緒
說完了人格萎縮,我們再來看看沖突未解決的第三個后果,當一個人長期處于恐懼和壓力中得不到解脫時,絕望的情緒就會開始蔓延。抑郁癥患者的自殺大多有這種心理的驅動,患者并不是真的想放棄自己的生命,只是這么絕望地活著,每天都要忍受恐懼和孤獨折磨,實在是太可怕了。
04? 施虐傾向
沖突未解決的第四個后果是施虐傾向。霍妮是在書中是這么描述的,她說:“施虐者感到被排斥,心灰意懶,于是自暴自棄,以盲目的報復心理發泄他對別人的憤怒,他通過折磨別人來減輕自己的痛苦,從打敗自己的生活中求得補償”。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一下什么是PUA的話,就知道這個后果的可怕之處了,就在不久前一個北大女孩就被自己的男朋友折磨到自殺。
施虐傾向足以把人變成真正的惡魔,為了防止別人控制和傷害自己,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去控制別人,也會用不斷傷害別人的方式來平復自己內心的軟弱和自卑所帶來的痛苦,比如反社會人格障礙,就是這個后果的極端化產物。
【四】? 如何解決神經癥沖突
好,我們講了那么多基本沖突未解決造成的問題。那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
書里介紹如何處理神經癥的部分,只有短短一章。而且這一章總體看上去是寫給精神分析師們作參考的,有很多精神分析的術語,討論的也是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如果沒有心理治療相關的知識,理解起來就有些吃力了。
所以,我會利用書里最后一部分的幾點治療要素來為大家進行案例分析,看看心理治療師通常會怎么幫患者走出痛苦。希望這些案例解讀能給你帶來解決問題的靈感。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這是一個大學生厭學而患上抑郁癥的故事:
王同學本來是個勤奮刻苦的好學生,但他堅信自己是沒有足夠的智力可以學得好,而且又害怕一旦考試掛科就會被當成蠢貨,被老師和同學嘲笑,所以每次看書時都焦慮萬分,怕不學會暴露自己的笨,又怕再學也學不好,更顯得笨,一邊學,一邊擔心后果,一邊覺得還是別白費功夫了。
這種學習的過程無疑是讓人非常焦躁和痛苦的,所以每次學習時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時間一久,王同學就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拒絕再去上學。
為了幫助王同學振作,老師和家長們想盡了辦法,從制訂跟成績掛鉤的獎勵措施,到勸他不要對成績期望太高,或者用威逼恐嚇讓他回到學校,結果都沒有用,最終王同學由于情緒失控發生了自殘,被家人急忙送去醫院后,才被醫生診斷出了抑郁癥。
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為了幫助王同學,治療師需要先了解他的基本沖突,以及防御沖突的手段。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觀察王同學的理想自我和真實自我的沖突,以及理想自我和外部環境的沖突,從這里來找到他內心沖突的運作模式。
經過充分的溝通和傾聽,治療師了解到:
在生活中,王同學堅持“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除了學習對其他事情漠不關心,和同學的關系也不好。他總是理想化地認為只要自己考上名牌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可以過上成功的人生了。至于上什么名牌大學,要學什么,以及要做一份怎樣的工作,他其實毫無概念。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王同學想要獲取優異成績,其實只是為了塑造一個貼著名牌大學標簽的理想化自我,仿佛有了標簽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干,直接走上人生巔峰了。
這樣一分析,治療師就可以發現,如果王同學成績不夠好,就失去了遮掩真實自我的遮羞布,這時他會站在理想化自我的一邊去攻擊真實自我。那個無能的真實自我就像身上的毒瘤一樣,而理想化自我通過把無能的真實自我踩在腳下,來展現自己對懶惰和愚蠢的排斥。
這樣他就可以繼續沉溺在虛幻的優越感中,而不至于讓理想自我徹底崩潰。畢竟要是理想自我崩潰了,真實自我那個丑陋渺小的樣子就暴露在眾人視線中了,對王同學來說,簡直沒有比這更恐怖的事情了。
而在理想自我肆意鄙視和攻擊真實自我時,外化沖突也會開始發揮作用,這會讓王同學感覺其他人都在鄙視他,甚至就連自己的身體也開始和自己作對,只要一學習就頭疼。
這個心理作用讓他感覺是外部環境在妨礙自己的學習,如果不是這些同學鄙視自己,不是身體出問題,他本可以繼續輕松學習,保持優異成績的。
分析清楚王同學的理想自我和外化沖突后,治療師接著幫助王同學分析,讓他看清楚自己為什么要維持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的沖突。為了尋找維持沖突的好處,治療師走進了王同學的成長經歷,了解到:
王同學小時候因為成績波動,曾經被父親毆打,被老師貶低。這讓他相信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唯利是圖、不可信任的,即使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也只是想要拿自己的成績去和親戚們炫耀,要是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績,就會失去利用價值,就會被家人傷害,拋棄。
只有在成績好的時候,他才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接納,才能在同輩中獲取到足夠的話語權來讓他們為自己服務。
而現實中有同學為了請王同學幫自己考試作弊,給了王同學不少好處。父親也因好成績獎勵過他,甚至經常把“我們老王家就靠你了”這樣的話掛在嘴邊,這些都進一步扭曲了王同學的價值觀。
另外,在王同學看來,為了維持好成績,優秀的天賦是必不可少的條件,自己需要拼命壓榨這些天賦資源,才能保證自己可以持續獲得優異成績。自我壓榨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為了逼自己專心學習,王同學甚至曾經狂扇自己耳光。
但如果要想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避免被人拋棄和傷害,那這些自我壓榨的痛苦又是不得不忍受的。
在王同學看來,失去尊嚴和避免學習的痛苦,就形成了一個基本沖突,只能二選一。
所以當他感覺自己再也無法通過自殘的方式來壓榨出資源時,學習的壓力也就變得難以忍受,通過成績來贏得尊嚴的愿望也跟著徹底破碎了,這時候,他就只能通過絕望來回避痛苦了。
糟糕的是,這個回避過程中,他的理想自我并沒有停止工作,即使他躲回了家里,也一邊仇恨著無能的自己,一邊又仇恨著這個殘酷的世界。他每天都在心里不斷地吶喊:“總有一天我翻了身,會起來改變這個勢利而骯臟的世界。”
在這里,我們也能看見王同學道德分裂的一面,他一邊強調自己有想要讓世界變得美好的偉大理想,一邊又把自己當成一個社會不公的受害者,不愿意承擔最基本的社會責任。
這時候,治療師就可以看到王同學維持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沖突所在了:
第一,王同學依靠理想自我為自己保存最后一絲尊嚴;
第二,王同學避免無能的真實自我直接暴露在眾人的視野中,省得被別人嘲諷、傷害;
第三,王同學通過理想自我營造的美好幻想,讓自己相信自己還可以等到翻身的一天,從而避免陷入失去人生意義的可怕境地。
既然治療師已經找出了王同學維持沖突的原因,那他該怎么幫助王同學呢?
按照心理治療的原則,治療師首先需要幫助王同學完善價值觀。
王同學的自我丑陋感源于他太過強調一個人的功能價值,比如讓老爹炫耀,給父母養老,幫同學作弊。過分依賴自己的功能性來產生價值,就容易產生過度補償效應,什么意思呢?這就好比你要是準備出國旅游,不可能只帶剛好夠用的錢,因為國外人生地不熟,你沒把握,所以你肯定要多帶一些錢,以備不時之需。
王同學也是這樣想的,他必須要積累遠超必要限度的能力和心理資源才能讓自己感到安心。這種過度強調功能的價值觀導向,讓王同學總是擔心自己能力不夠,結果就給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壓力。所以,他害怕學習,因為不可能總是控制住貪玩的欲望,一貪玩,對他來說就前功盡棄。
你發現了嗎,王同學的價值觀中漏掉了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對情感價值的認識,他沒意識到自己除了學習好之外,還有別的價值。如果治療師能夠幫助王同學看到情感價值對關系的作用,王同學就可以不那么偏執地依賴強大的功能來幫自己維持人際關系了。
假如王同學能意識到,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其實也是在給別人一次做好人的機會。而如果他能跟老師同學說出自己的感激,就會發現這種感恩的心,和勇于提問,不掩飾自己缺點的真誠,也是人際關系中最受歡迎的元素。這樣他就不會過分擔心自己會因成績不好被嘲笑了。不擔心被嘲笑,就不用那么害怕失敗了。這個時候,即使不降低對成績的高要求,他也不至于壓力這么大了。
只有當王同學完善了價值觀以后,他才能夠跳出這種一邊給自己加油、一邊給自己漏油的絕望局面。只有他開始以真實的自我去迎接生活以后,真正的熱愛才會萌芽,他才會發現老師和同學們友善的一面,才能看到急切望子成龍的父母也有慈愛的一面。
一個人只有感覺自己的人際環境是安全的,才能汲取到足夠的能量來應對生活的挑戰,并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道路。畢竟人天生是不知道自己會喜歡什么的,所有看似命中注定的喜愛,事實上都是在探索過程中偶然發現的。
好,這本書我們主要講了這個六個要點:
第一點,人類的各種基本需求之間的矛盾構成了內心的基本沖突;
第二點,人際關系的紊亂或缺失,導致人們的價值觀扭曲,從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無法在沖突的需求里作出取舍;
第三點,當基本沖突無法解決時,人們容易壓抑自己的一部分需求,并用理想化自我來偽裝自己,同時采用外化沖突等方式來掩蓋沖突;
第四點,那些壓制基本沖突的痛苦所采用的手段,是形成神經癥的主要因素;
第五點,沖突長期得不到化解,人們會遭遇恐懼彌散、人格萎縮等嚴重問題;
第六點,治療神經癥,首要條件就是要修正扭曲的價值觀,修復紊亂的人際關系。
說到這里,你還記得音頻開頭我們留下的懸念嗎?對,就是“人為什么會懶惰”的問題。現在我們可以借用本書的觀點來揭曉答案了:
所謂懶惰啊,本質上是人們為了緩解自卑的痛苦,卻又無法忍受努力的艱苦而產生的代償行為。
那懶惰和自卑到底是怎么扯上關系的呢?
就拿我們前面案例中提到的王同學來說,當他感覺自己處于窘迫的人際關系中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安全地犯錯。這么一來就沒辦法通過學習來提升能力了。
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安全犯錯和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那能力不足,又必然會讓人在人際關系中感覺更加窘迫。這怎么辦呢?
他就只能幻想一個理想自我來偽裝自己,并且他也相信只要自己證明了這個理想自我的真實性,就可以獲得永恒的安寧,不用再擔心會被傷害了,同時呢,自己對榮譽和成就感的追求也能得到滿足。
但非常矛盾的是,如果只有理想自我被證明的那一刻才是安全的,那去證明的過程就是特別危險和痛苦的,所以他會覺得這個過程越短越好、難度越低越好、成就越大越好。
中間的任何一點閃失,都會打碎理想自我的完美外殼,讓虛弱無能的自我暴露在他們以為的大眾毒刺一樣的視線中。這樣一來,成長的過程對他們來說就變得像走鋼絲一樣危險,一旦失誤就萬劫不復。
面對這么巨大的風險,即使投入再多的能力和天賦資源都還是會覺得不夠用,所以在這種狀態下的人就特別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然后又會因為自卑去進一步壓榨自己的潛力,造成努力的過程更加痛苦。
最終,這種困境就變成了一個死循環:他越想早點結束這樣的苦難,就越會忍不住壓榨自己的潛力,然后苦難就來得越多。在他內心中,想要盡快結束痛苦和不得不承受更多痛苦的矛盾沖突會變得日益尖銳。
在這種矛盾的心態里,人們會變得非常焦躁和畏難,做任何事情都巴不得立即得到完美的結果,一旦帶著這種心態去做事情,壓力和煩躁感就會如影隨形,最終只能不斷通過拖延和逃避來緩解任務壓力。
所以大家明白了,懶惰并不是道德品質問題,它是價值觀扭曲的必然產物,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努力并不是為了讓自己成長,而是單純為了一勞永逸地獲得一種確定的結果,確定的社會地位,那他就必然會懶惰。
所以,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會一再說希望大家都具備成長型思維。有太多的人因為自卑而無辦法努力,還沒輪到拼天賦就放棄了,結果他們卻誤以為這證明了他們沒天賦。特別可惜!其實,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成長型思維,那再好的天賦也不能幫他解決所有的沖突。
《我們內心的沖突》這本書解讀到這里也告一段落了。在此祝愿大家都能克服內心沖突的阻隔,成為真實的自己,希望每個人都能具備成長型思維。請大家記住,當我們的內心發生了沖突,那是一種需求的信號,而不是一系列痛苦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