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惰性思維》:做一個“笨”小孩子,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上傳中,請稍...

拿到這本書,就被封面上的話深深吸引了眼球--為什么聰明人總用“笨辦法”。

我想起晚清一位大家“曾國藩”。誰都知道曾國藩小時候不聰明。有這么一則記載:小時候曾國藩在家里讀書,一篇文章前后讀了七八十遍還不熟。恰巧當晚有個小偷,準備等他睡后行竊。忍不住從梁上跳下來,將文章從頭到尾背下,扔下目瞪口呆的曾小朋友揚長而去。

就是這個笨小孩,后來創(chuàng)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發(fā)起洋務運動,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至極品,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歷史的潮流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秉承的原則就是書中所介紹的“笨方法”。

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辦法:將一個令人嫌棄者打造成讓人景仰的人?

《反惰性思維》這本書,將給你答案。

本書的作者是青年作家少毅。他是個人發(fā)展學會合伙人,24天個人競爭力訓練營總教官,國家認證生涯規(guī)劃師。北京理工大學等多所“985”高校特邀職業(yè)規(guī)劃講師,3年指導1000+人成功找到好工作,積累了一千一對一咨詢案例,輔導學員遍布阿里、騰訊、百度等眾多一線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音頻節(jié)目在喜馬拉雅、蜻蜓、網(wǎng)易等各在平臺首頁輪番推薦,全網(wǎng)收聽量已達數(shù)百萬。

書中融合了認知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等內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維框架。

當代作家劉震云說過一句話:“世界上有一條大河,特別洶涌,淹死了許多人,叫‘聰明’。世界上的聰明人和自作聰明的人很多,他們覺得自己能夠更快、更好地做成一些事情,而且他們確實在短時間里看起來很成功,但是最終勝利的是一些看起來并不聰明的人。

我們需要的是將認知進行重新編碼,選擇適合自己版本的境界。

首先,如何把自己變成一個“笨”小孩。

雖然我們都不是癡戀游戲、刷朋友圈的人,但很多時候工作效率就是很低,總會有那么些時間,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導致最后產(chǎn)出很低。

所以,如何管理時間和注意力就是這部分的主要內容。

一、時間。

起床后預先設定好今天要做的事情。就像以前的傻瓜相機一樣,程序都是固定的,我們拍照時按鍵操作就好,不像單反,很多程序都是臨時根據(jù)需要調設。

“笨”小孩,先花費五分鐘制定計劃,而后面地24小時就按照這五分鐘來執(zhí)行。要求盡量羅列詳細,把可能的因素寫進去,用時上還要有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調整空間。我的經(jīng)驗是,堅持半個月后,五分鐘的時間很寬余了,可以把你能想到的事情都想到了。

二、注意力。

你還記得如何打《英雄聯(lián)盟》嗎?在了解既定的規(guī)則后開始組隊打BOSS,當按照要求把該打的BOSS打了,就能升級,經(jīng)常是BOSS一死自動進入升級狀態(tài)。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前建立游戲規(guī)則,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設定好等級和獎勵,從小BOSS開始,每一個任務都在原來基礎上增加5-10%的難度,及做些相關時間或技術上限制。

游戲為什么吸引人,能輕易地看到自己的進步。而工作永遠是一成不變,除了常規(guī)性的漲工資,并不能看到自己明確的成長。

現(xiàn)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內在的成長外顯,讓自己能真切地看到,摸到,潛移默化地提高動力。這里分享個人小小經(jīng)驗,那些漫天漂浮的心靈雞湯、草根逆襲的勵志故事就不要去看了,浪費時間不說,在行動上并不會有太多的幫助,道理誰都懂,付諸行動才是王道。

其次,笨辦法,好效果。

微信時代,朋友圈,相信很多人都用得得心應手,但你真的會用嗎?

你是否知道,最真實精美的名片不是來自于名聲在外的廣告公司,而是隱藏在你的朋友圈中?

我們?yōu)槭裁磿l(fā)朋友圈,不外乎:

炫耀:自拍、旅游、吃大餐的照片說到底都帶著炫耀的成份,否則你放在手機相冊或者設置只給自己看就好了,為什么要發(fā)出來呢?

求關注:上述的內容在朋友圈發(fā)出后,你會不會看看有多少點贊和評論?至少,我問過的每一個人都有。

表達態(tài)度:你在朋友圈中轉發(fā)的文章、行動指南、名人語錄,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說明我是關注這些內容的。

當然,上述的動機沒有任何問題,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社會屬性。

你可知,完全可以把這件普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得體,完美。

讓互聯(lián)網(wǎng)幫助你發(fā)布自己的信息和動態(tài),塑造自己的形象和人格,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免費展示自己的價值。既擺脫互聯(lián)網(wǎng)的牽制,還讓其為你所用。

那怎么樣才能彰顯自己足夠的社會價值呢?

我很忙、我很好、我有用、我風趣。

簡簡單單的十二字,盡顯朋友圈內容。

1、刪、刪、刪。

打開朋友圈,把亂七八糟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刪除,尤其是一些一時性起轉發(fā)的各類微信文章,什么《你之所以還單身是因為你不夠騷》、《五分鐘教你懟人無敵》等統(tǒng)統(tǒng)刪除。

過期的海報、鏈接、網(wǎng)絡段子、老梗、圖片都刪。展示一些獨自的時光,健身、手工、讀書、培訓、論壇,都是不錯的選擇,既可以表達價值信息“我身上有你要的能力的品質”,還可以告訴別人你很正能量,值得交往,但前提是內容要真實且是你真正喜歡。

2、分類管理

所謂“在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工作的時候,斗志滿滿;休息的時候,珍惜時光。天天曬吃喝玩樂,只會告訴別人你很無所事事;天天曬加班,則不自禁令人生厭。

解決了朋友圈,接下來談談怎么“征服”你的領導,為自己鋪就仕途之路。

這里主要介紹下魚骨式工作匯報法。

匯報前用三分鐘拿一張白紙簡單寫一寫,理出整體思路。匯報時先下后上,先是魚頭再是魚尾,說明總體結果,后左到右,左邊是已完成的信息,右邊是未完成及所面臨的問題信息,是不是很簡單?

最后,簡單高效設定人設:斷、舍、離。

當我們想到斷舍離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扔掉東西,放棄那些自己花過錢、花過時間擁有過的各種物品。

面對這些承載著我們曾經(jīng)的投入和牽掛及背后的故事,將來或許會用到等心理,換言之,你是站在物品的角度去思索,而不是自己的角度,自然就斷不了、舍不得、離不開。

就像當下的很多人,喜歡上對方,雖一次次遭遇了對方的渣,明知道不適合自己,還是舍不得,無法面對離開對方后的自己。殊不知,當你占據(jù)過去時,過去也在占據(jù)著你,不管是物品還是感情,都不是當下的自己。

斷、舍、離,既不是扔扔扔,也不是惆悵緬懷。主角不是物品,不是回憶,而是當下的你,當下的生活態(tài)度和感受,對自己未來設定的人設。

明星王寶強的經(jīng)歷可以完美詮釋這個理論。2004年王寶強因為馮小剛的《天下無賊》而小有名氣,一時片約不斷。當時馮小剛告訴他,不要什么片子都接,不要什么人都見,先把一種角色演到深入人心。此后十年,王寶強基本上只演“傻根”這類角色,2008年因為許三多成為大眾明星,2009年因為順溜家喻戶曉,2012年因為“囧”全國聞名,到了2014年開始自己做導演。

王寶強,不是科班出生,沒有背景,沒有顏值,如果在最初出名的時候他就膨脹,沒有取舍的接戲,還會有今日一線明星的成就嗎?

這也是作者告訴我們的啟示:明確自己的需求,找準自己的定位,有所取舍,放空內心,維護好自己的“人設”。

最后,引用書中一段話與君共勉:屏棄捷徑,放慢腳步,踩在地上,朝著目標一步一步往前,一點一點靠近,不糾結。尊重本心,以最簡單、最踏實、最直接的方式,一以貫之往前走。雖然很笨,但其實走起來很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