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的
今年夏天的時候,我帶過的小朋友她叫AA,認識她的時候是2歲10個月,記得有一天在廁所的時候,她尿完后需要從馬桶上下來,我看到她用腳尖嘗試點了點地,她試了幾次,然后放棄并看向我,我等了會,她始終沒有開口說話,當時我是特別希望她能夠自己尋求老師的幫助,帶著這樣的想法等了她,等了會她始終也沒有說話只是看著我,我忍不住說你需要我的幫助嗎?她點點頭。
當我們成人覺知到孩子的想法,及時回應給予幫助,就于那個當下,在女孩看向我的時候我及時幫助她從馬桶上慢慢地下來和我等等向她確認你是需要我的幫助嗎?再給予行為的幫助這兩者對于孩子來說會有什么不一樣的區別呢!
第一種當我們接收到孩子的眼神是,我們并不確認孩子眼神傳遞的真正的目的不是嗎?還有一種情況可能會是我們協助孩子從馬桶上下來,孩子突然哭起來,而這個時候你會很無厘頭的覺得怎么回事不是要我幫助你下來嗎!你怎么還哭呢!想想我們的生活中孩子有沒有這樣的時候,我想說這是我們個人主觀的想法,孩子也許此刻還不能和你同屏,所以會有這樣的一種現象發生!
值得注意的不是這點,我們之所以不馬上回應,表達的是我們對孩子的尊重,信任給予機會支持到他們在真實的環境中習得如何向他人尋求幫助或者等待她向她人尋求幫助。所以我們會更愿意看到第二種的處理方式,就是等等,這也是RIE課上提到的“tarry time”所以即便我們要幫助對方也是需要等待確保對方愿意的前提下!AA看向我什么也沒說,我們需要通過詢問“你是需要我的幫助媽?”這樣的語言信息AA聽到后會覺知到自己的意圖,以及如何更具體向他人發出尋求幫助的信息,有時成人太過于快速幫助孩子解決他們的需求時,就像前面第一種我們接收到孩子眼神信息就協助她,她會接收到信息是下次遇到類似的事件她會用眼神來尋求幫助(補充下當然眼神也不為一種方式),她的什么也不說看向他人的尋求幫助的方式是會被強化的。對于發展語言階段的孩子是需要通過語言行為的一致性達到練習更多的策略!
接下來我會更多的介紹所謂“tarry time”的使用方式和它的作用!
還記得在課上我們練習抱較小的嬰兒,大概是我們在給到孩子的一個信息時,給到孩子和他人接收和處理的時間。大概順序是這樣的:一個4個月的寶寶躺在地毯上,你要慢慢走到他的身邊和她說“早上好XX”停留差不多3秒,看著他們的眼睛說,我要抱你了。“tarry time ”的停留,是等待孩子對我們的語言信息做一個自我處理的過程。說完慢慢把你的手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慢慢移動直到抱起到寶寶舒服的位置。這里我需要強調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對于較小的寶寶,每天去抱寶寶從碰觸寶寶的身體到抱起寶寶動作的先后順序盡量要一致,在多次的重復中幫助寶寶建構安全感和熟悉,只要寶寶聽到你說“我要抱你了”的語言信息,他們都會對我們成人的動作作出主動的回應,那么此刻這個小家伙不是被動的接收,他們會調整節奏來配合成人,那么此刻這些小家伙也在學習與成人合作!那個練習抱寶寶的畫面還在腦海的回蕩,當我們和孩子那樣去做這些的時候我們的當下和孩子的當下是連結在一起,我們有多專注的對待他們,他們也會學習如何專注的對待我們!所以也不為是孩子學習專注的過程!
寫到這里我想起BB有天媽媽在和她穿衣服的場景,媽媽一邊拿著衣服一邊說“BB我們穿衣服回家了”你會看到經常是媽媽一邊說,而孩子一邊自己做著自己的事情,根本聽不到家長的提醒,媽媽會繼續提醒,直到很多次后,媽媽等不及了直接過去抓起孩子的手開始穿起衣服來,通常是孩子邊穿著衣服邊專注手里的事情,或者有可能是孩子邊掙脫著媽媽的手要離開,還有更嚴重的是孩子會直接哭鬧起情緒!我們所看到的時極其不合作的畫面。這時可能會有人說媽媽在說的過程中不是在等待孩子回應嗎?是的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確保孩子當下是專注聆聽我們的信息了嗎?還是他們的當下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中,這個是不一樣的,當下我們和孩子并不是同屏的,所以自然是不合作的。
多一些時間等待不只是看到孩子的節奏,有時候也是在看我們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