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寶貴的是注意力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自認為也是個主動要求進步的好青年,每天把自己的“檔期”安排的滿滿當當,從早晨一睜開眼一天忙碌的行程就開始了,讀書、寫筆記、看在線課程、聽語音、看大V文章等等,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可到頭來并沒有按自己的預期獲取進步。沒看到問題的本質,也許這一切你只不過是瞎忙而已,看似滿的是你的時間,閑置的是你的注意力,荒廢的卻是你的成長。
破壞注意力的三個大坑
我們天然擁有的公平的財富沒幾樣,而注意力絕對是算得上是最有價值的財富。如果用好了,也是一件可以咸魚翻身的秘密武器,但我們中大多數人卻白白浪費了,那這些注意力都被浪費哪去了呢?
1、莫名其妙的湊熱鬧
生活中各種形形色色的奪人眼球的事物時時刻刻在人們的周圍發生著,而長久以來國人也大都形成了一種愛圍觀、愛湊熱鬧的獵奇心理。最典型的的莫過于大家圍觀吵架,無論是在大街上、小區里、公交車上、地鐵站等等,只要有人吵架,勢必會引來一群人擠破腦袋踮起腳尖前去圍觀一探究竟,事事上大多數時候這些事跟自己沒半毛錢關系,也不會對自己產生任何積極的正能量。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湊熱鬧的方式變得更多了,各種標題黨就充分利用了人們這個心理騙大家點進去,比如:XXX大明星夜不歸宿了、XXX公司又暴驚天內幕等等,這些本質上都是在消費人們的注意力。
2、心急火燎的隨大流
人們總是對“火熱”趨之若鶩,為時尚去一味追逐潮流,為利益去奮不顧身追逐趨勢,為成長去急著擺脫焦慮。有個親戚,幾年前的事,看到身邊的人突然通過百度建站投放廣告做二手家具回收掙到了錢,就想都沒想自己開始投錢搞起來。別人是在線下回收二手家具這個行業已經經營了很多年,只不過互聯網的春風來了,“生意火”是順其自然的事,他沒有什么經驗就直接沖上去,結果可想而知肯定是無功而返。在比如:這兩年內容創業的火熱,尤其是區塊鏈寫作平臺的出現(寫文章獲得贊賞即可獲得獎勵),好多大咖寫手都獲得了不菲的收入,而也同樣一批沒有什么經驗的人也去創業或當職業寫手,別人都已經在這個行業里默默積累了十年,你如此火急火燎的沖上去,又能有多少勝算呢?機會往往總是為那些有意無意已經做好準備的人的,并不屬于火急火燎的那些人。
3、操碎了別人的心肝
人的注意力本身就很寶貴,一天的時間能保持幾個小時的專注力已經不易。試想下,這時候如果放下自己的正事不做卻操著不著邊際的別人的大事,又能收獲什么呢?我們每天都在關心馬云和馬化騰誰是中國的首付,孫宏斌購買樂視是個愚蠢的決定,致使他損失了多少多少億等等,我們總是替別人瞎操心而錯過了自己可以成長的機會。
之所以我們很難逃過湊熱鬧、隨大流、瞎操心這三個注意力的大坑,主要是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短期享樂可比長期收獲要更有誘惑力,而這三個大坑都可以在短時間內給我們的大腦以好處的刺激。即讓人們感覺獲得了所謂的安全感,因為你關心了大家都在關心的事沒有吃虧,感覺獲得所謂的歸屬感,你做了大家都在做的事,你才不會覺得孤立邊緣化,感覺獲得了成就感,你替別人瞎操心會讓你覺得幫助了別人,然而這些都是沒用的表象,都是通過透支注意力換去的短期的刺激而已,真正獲得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的是自己不斷的成長。所以,我們更應該思考:你必須要關注什么?思考什么?做什么?而此時應該要做出什么改變?
如何有效使用注意力
每次看書或思考問題時總是會被外界的環境所干擾,哪怕一個細小的響動都會把我的注意力拉走,看書的時候總是不能保持專注,即便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會在腦海中出現走神、胡思亂想,長久以來都受這樣的干擾,注意力很難集中,工作或學習效率不高。注意力是我們可以擁有的寶貴財富,那么如何有效的使用它呢?
1、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
人們對注意力的擁有上是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是可以自主說了算的。那么若干年后人們之所以千差萬別,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些人掉進了上面說的三個大坑里一直沒有出來,而另一撥人呢,成功的將注意力放到了自己一點一滴的成長上,經過了長時間的積累,通過復利效應這一神奇的規則持續放大。最終成就了不一樣的人生高度。
2、要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真愛上
注意力雖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東西,想要長期保持也是相當不易。尤其是一個習慣或優勢技能的養成初期更是很困難。會有無數的干擾和誘惑阻止你的行動。比較被認可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從自己最愛的最喜歡的最感興趣的事情入手,就像你對自己孩子的投入那樣,可以不計較成本,可以隨時隨地無條件的堅持。找到自己的喜好或興趣并將注意力分配上去,堅持下來,一定會獲取意想不到的成長的驚喜,同時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3、要把注意力放在對社會真正有貢獻的事情上
這乍一看就像個假大空的陳詞濫調,其實不然。事實表明社會對人的放大作用是驚人的,如果你做的事對社會真正有共享,并投入了全情的注意力,在一點時間內你可能會默默無聞的持續投入,但一旦社會開始認可你的價值,那么這個力量是難以想象的,這極有可能是當今社會可以實現彎道超車的最大捷徑。
你的注意力都用在哪兒了?歡迎交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