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及其多變的邏輯

約翰·基根寫道,“戰爭就像疾病,它顯示出變異的能力,當人們努力控制它或者消除它的時候,它變異的速度反而最快……”完全消除戰爭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對戰爭爆發的原因了解的越透徹,就越能理解戰爭于人民,于國家的殘酷性,從而盡量避免戰爭的發生。

當今的世界是多級化的政治力量的組合,地緣政治動力引導的常規戰爭或外交戰略已慢慢開始轉變。未來國家或是地區間的競爭更多是一種拔河博弈,“拔河博弈不是多占領土,而是為了爭奪資金、資源、技術、知識和人才。”

自“冷戰”過后,美國曾一度稱霸全球,自稱世界頭號大國,唯我獨尊。然而,繼國際恐怖主義、世界金融危機、阿富汗戰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立等一系列事件發生后,美國的絕對霸權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戰。衰落的傳統大權(美國)和新興力量(中國)間的關系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大國戰爭過時論”在這里又要被重新審量了。中美戰爭能否牽引出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美沖突能否有效化解,減少彼此間的“摩擦”,增加“流動”?

一、戰爭爆發的原因

《戰爭的原因》(作者是防御性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

本書對戰爭的原因提出了五點假設:(1)對危機和戰爭的結果持有錯誤的樂觀主義情緒,或者低估戰爭所需要的成本,容易導致戰爭。(分析見①)(2)如果首先有所行動或發起攻擊的一方占有一定的優勢,那么戰爭就容易爆發。(3)相對權利(作者稱為“窗口”,windows)的變化容易導致戰爭。(4)當對資源的控制使一個國家要去保護其他一些資源時,戰爭更容易爆發。(分析見②)(5)征服越容易,戰爭就容易爆發。

原因分析:

①.錯誤的樂觀主義總是讓我們忽略戰爭的殘酷性,認知失調和確認偏誤也會讓戰爭的發動變的理所應當。

大國間沖突的邏輯是基于競爭,即競爭是大國沖突的首要原因。但是,當今世界充滿了相互關聯的復雜性,以往強調的地緣政治決定一切外交和政治策略的說法開始變的過時,供應鏈式地緣政治開始占據主導。

“供應鏈是各種交易組成的體系。我們無法看到供應鏈,我們看到的是參與者和基礎設施,即將供給和需求相連的東西。”

過去的25年之間,大國關系穩定,基礎設施、資本市場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崛起?;ヂ摶ネú粌H關系到國家間的商貿和經濟來往,還關系到各國家的企業間,地區間的競爭與合作。各國利益借助互聯互通得以延伸,它們已變得千絲萬縷,難舍難分。

因此,“一國領導人必須要超越傳統的國境線或主權意識來思考問題,他必須要對其策略的成本收益進行縝密的計算,因為各國領導人都知道,供應鏈的戰爭不僅僅關乎‘彼處’的敵人,也關乎‘己處’的利益?!?/p>

②.俄羅斯方面表示,如果烏克蘭敢在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上用氣,那么俄羅斯就會徹底切斷烏克蘭的天然氣供給。這就基本上表明了,阻礙其天然氣對歐洲的正常出口就相當于宣戰。

二、戰爭的其他方式

帶動世界向前發展的巨大齒輪從未停止運轉。隨著各國的科學技術,人力資源的大幅提升與完善,多樣化的戰爭不再是個烏托邦的存在。

傳統海戰等常規軍事戰爭會逐漸讓位于更具威懾性的戰爭模式??蘸R惑w戰、密碼戰、外太空戰爭……其中貫穿著得網絡虛擬戰爭足以省去往常的物理性打擊,就能讓一國的作戰系統頃刻間變成無用。

他們具有同樣的致命性和打擊性,復雜化的作戰方式可以創造出無限可能。

三、中美各國發展與彼此舉措

如果還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些戰略家們推測將會在中美交錯最密集的地區(亞洲)爆發。

中國是一個陸地大國,美國則是一個海洋大國。陸地大國會圍繞一個核心控制點,連續擴張地面。中國向西發展破除美國的戰略優勢,中國搞戰略縱深,與周邊國家建立互聯互通基礎設施,讓美國手無縛雞之力。誰統治了供應鏈,誰就統治了世界。中國真正成為了世界基礎設施建設的領頭羊。

美國的優勢體現在它能控制世界主要海上通道,以霸主之尊維護海洋或者“全球公域”的秩序。

大國發展誰也缺不了誰,崛起的中國更應向美國老大哥虛心學習,畢竟自獨立戰爭以來,美國稱霸世界200多年的歷史輝煌,定是自有其深刻的建國及治國經驗可循的。美國也應該就兩國各自的價值觀努力開展建設性的文化交流,并跟隨時代潮流尋找一種嶄新的世界治理新秩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