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都有過以下體驗:一輛車無法點火發動,于是車主人吆喝一聲,喊來三五個壯漢。推車發動時,車主人需要首先明確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把油加好,確認發動機工作正常。大家在車屁股后面一起推,車主人在車里掛好擋位,一步,兩步,三步……往往不出十步,讓車最終能成功克服發動的阻力,具有初始的動能,車子就發動起來了。一旦獲得了動能,就可以自行驅動了。于是車主人大聲向推車人致謝,推車人喘著粗氣、帶著洋溢著成就感的笑聲散開來,各自忙碌。
開始做職業咨詢以來,我時常感受到來詢者內心的焦慮、迷茫、自卑、無助,于是可能對一次咨詢期待過多過高,認為既然自己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找到了咨詢師求助,咨詢師就理所當然地要給自己一次性解決煩惱,指出一條必然能走向成功的明路來。
職業咨詢是一個以時間計費的助人性職業,為來詢者提供的是用心的傾聽、專業的引導、客觀的反饋,提供的是一面能夠讓來詢者更清晰地照見自己興趣、能力和價值觀的“鏡子”。咨詢師的追求是助人自助,是幫助來詢者內心獲得成長和成熟,提高個人面對職場困惑時的分析判斷、決策行動的能力。
聯想到一開始那個場景,我似有所得:開車人首先有了大方向和基本的駕馭能力,需要推車人做的是提供初始的動能。而從提供初始動能這一角度來看,職業生涯咨詢所做的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當來詢者帶著苦惱找到咨詢師時,應該意識到自己需要的是在迷茫焦慮時有人能推自己一把,給予自己初始的動能,去克服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內心的無力無助感,而不是全然依賴咨詢師給自己指路,甚至依賴咨詢師提供具體行業、企業、職業信息,或者提供具體職場生存策略,甚至指望著通過咨詢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