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微博看到“畢業是怎樣的一種體驗——”這個話題,有人評論說“再也不用逃課了,因為沒有課可以上了”,看到這條評論,莫名的傷感。上學的時候,我們總想著逃課,畢業了,我們又懷念上學時的時光,用《圍城》里的話說就是“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
從小就是一個乖孩子,爸媽從來不用擔心學習的問題,每天放學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一直都是乖乖的,聽著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他們說往東,我從不敢往西,所以,上大學以前從來沒有逃過一節課,連生病請假的時候都很少。
上了大學之后,看到周圍有同學因為要睡懶覺而不去上課,或者因為有事情沒辦法去上課,在或者因為不喜歡這門課而選擇不去上課,可是他們不去上課去干嘛了呢——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待在寢室,躺在舒適的床上,看著電腦,玩著手機,吃著零食吧!
有的時候會聽到周圍的同學說“這個老師講的東西一點用都沒有,不去了,我在寢室背會單詞,看看教程吧”。說實話,這話我也說過,說過還不止一次。
大二的時候有“信息安全”這門課,最初的時候就是抱著好好學習的心態來上課的,但是老師講課真的是無聊至極,他會講一些什么他同學在華為工作,還有一些地震等問題,中間穿插著講課,就像看電視劇是插播廣告的感覺。這是我大學逃得最多的一門課,不去上課干嘛了呢?在寢室也沒有學習,反而是看上了綜藝節目,其實想想,還不如在教室里待著了呢?逃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為什么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不喜歡上課,逃課成癮了呢?
不喜歡這個專業
當初我的專業就是被調劑過來的,自己當時并不了解它,也不知道畢業以后回做什么。大一的時候,也不怎么聽課,聽也聽不懂,整個一學期秉承的原則就是“不掛科”。
我們班當時有一個女生,就是為了我們這個專業來的,因為她喜歡做游戲,以后就想去游戲公司工作。所以,每次上課,都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講,下課后,努力地敲代碼,寫作業,每次實驗課,我們都在一旁傻等著,她就可以自己敲出來。
老師講的無聊,沒心思聽
大學里并不缺乏講課無聊的老師,上課一頓胡扯的老師,我之前開玩笑的說“當老師的必要條件就是:親戚要多,同學要多,朋友要多”,這樣上課的時候你就可以說“我家親戚怎么怎么地了,或者我有一個朋友做了什么”。
其實這些廢話,我們并不想聽,你的那些朋友,家人跟我有什么關系呢?但是沒辦法,老師在臺上說,我們在底下玩手機,這種滋味我懂,你們也懂吧?
不知道學這個有什么用,沒做出一點成績
其實,在學一門課之前,如果老師可以拿出一堂課的時間,告訴我們“學了這個,你們可以干什么,以后在什么地方能用到”,這樣的話,會有一些同學就會知道學了這個有什么用?反而能吊起他們想學的興趣,而不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雖然我是學計算機的,但是我沒做出來過什么項目,也沒編過任何一個小游戲,但在自學web的時候,做出動態的頁面時,看到那炫酷的效果,就能感受到那種喜悅,那種興奮的感覺。
最后一點,就是自身問題
作為一個學生,如果連最基本的義務——上課,都不能保證的話,那還上學干嘛呢?我一個朋友,曾經就因為總逃課,期末的時候,老師不讓她考試,結果自然而然地就掛了。
你現在是可以睡懶覺,花家里的錢。等你畢業了,要上班了,你還會說“我今天不想去了,我想多睡一會么?”
曾經算過這么一筆賬“我的一年學費是8500,一個學期是18周課,一年就是36周課,然后一周算13節課的話,一節課越是19塊錢”,所以多上一節課,就可以把學費賺回來一點。如果真的不喜歡這門課的話,可以在課堂上看一些課外書,可以做別的事情,不是只有逃課這一個選擇的。
對于“逃課”這個問題,既不反對,也不支持,每個人都有判斷的能力,她知道這節課對他來說有沒有用,如果沒有的話,可以逃,那不上課的時間要做對你來說有價值的事情,比如:去圖書館看看書,背背單詞,而不是說,在寢室舒服的呆著。逃課可以,底線是不要掛科,似乎在大學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沒有掛過科的人的大學不完整”,如果讓你選擇“你還會選擇在大學掛科么?”不要讓自己因為逃課而掛科,想想都覺得憋屈。
最后,愿每個逃課的人用逃課的時間都能做出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