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文案們該何去何從

圖片發自簡書App


收到一個問題:在現如今社會,文案這一崗位已經變得很雞肋,感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人都可以成為文案。那么,文案出路在哪?

要回答文案的出路,首先得分析文案現在是不是雞肋。


| 三四線城市文案的困境

在三四線城市,文案的認可度并不高。

早期我遇到過一個情況,朋友做宣傳冊設計,說把文案的活介紹我做,跟客戶談了以后,客戶直接說,文案還要收費?那算了,我自己寫吧。

嗯,你行你上。

這種情況現在雖然慢慢在改變,很多老板知道了文案的重要性,但并不清楚文案是怎么個重要法,怎么個好法!這就很要命了,這導致他們不太愿意為文案的價值掏腰包,他們的企業發展水平也不允許他們為文案任性地掏腰包,他們現階段最需要的還是銷售,是生存,內外部條件限制了他們的步速和格局。

除此之外,早前更是有文案策劃不分家的論調,所以一直幾乎沒有文案崗,只有文案策劃崗,這兩年的改觀相對大一些,但還是遠遠沒有達到足夠細分的程度。所以很多文案往往還要兼做一部分設計、策劃、策略、媒介以及打雜的活,這不僅會限制文案在垂直領域的上升,也會剝削文案的存在感。

文案是經濟文化發達的附屬產品,不是一個人或一家公司短時間能帶動起來的。不過,從業者長久地堅持做好文案,將成為推動三四線城市文案進階的發展基石。

| 一二線城市文案的瓶頸

在一二線城市,整個廣告營銷行業的生存都不見得多么容易,4A唱衰,傳統營銷模式唱衰,創意熱店唱衰……而文案作為其中一個小角色,也就大浪滔滔兮隨波而流。

消費升級下的C2C、S2C等多元化模式的改變,傳播渠道的碎片化,都在沖擊著文案的地位。除了文案,視頻、活動、活體等等都在廣告主的銷售工具預算上了占據了緊要份額,文案的寵愛已經被瓜分掉很多了。

所以現在一二線城市要么強調做整合營銷,在營銷的每一個點上都做到頂尖。要么強調做創意,在一個點上突破到極致。

三四線城市的很多求職者可能還沒搞懂什么是真正的文案,為了一份口糧硬著頭皮上。一二線城市的求職者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文案,拼了命也想寫出令人尖叫的文案,但金句豈是能信手拈來的,而要讓一句廣告文案成為街頭巷尾的流行語,就需要更多條件來促生了。

兩個區域都存在清晰可見的金字塔頂,即便兩者根本不在一個level。


| 好文案失去了相對標準

隨著互聯網對信息壁壘的破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營銷對廣告對文案有了了解,但真正叫好又叫座的文案卻還是很少。

早些時候,文案是有相對絕對的定義的,歌詞就是歌詞,詩就是詩,不是文案。可是現在這種界限越來越模糊,傳播媒介和渠道的碎片化導致文案不能只出現在原本應該出現的地方,所有受眾可能接觸到的媒介都需要文案出現,那么文案就不能再自視清高了。結果歌詞可以是文案,詩也可以是文案。

文案失去了一個相對的評價標準,跌落民間,這讓更多門外的文案和廣告主在前期難以判斷文案的價值。

一個LOGO好不好看,大部分人一眼就能根據自己的審美給出定論,但是策劃方案能不能成?文案能不能成?不如一個LOGO來的顯性。圖形的表達更形象、更直接,而對文字的解讀則是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文案很難靠單打獨斗取得勝利

一般地,在廣告公司,文案是需要和創意、和美指等協同完成項目的,其中任何一個崗位做的再好,整個團隊銜接不到位,靈魂沒有融合,都不能達到理想的傳播和銷售結果。由此,文案不只需要對文字敏感,還要能理解策略,能理解視覺傳達,熟悉媒介屬性等等。

靠一句文案來起死回生的企業或者產品不是沒有,但是是極少數的,文案本身只是營銷環節中的一部分,而營銷也只是產品或者企業生存下去的一部分。

受眾從最早的讀書看報年代,到讀圖時代,再到現在一個10S的視頻都能讓他們急不可耐地翻頁,如果你還想用幾句話快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那是很難的。

媒介環境在變,也就要求所屬的崗位角色能自如切換。這不是個容易的事兒。我見過太多設計對文字完全沒有任何感覺,太多文案對圖形完全沒有任何感覺。設計多用的是跳躍思維和圖形想象力語言,文案多用的是線性思維和文字寫實語言,二者想要突破自身的局限、彌補短板,很難。雖然不乏對設計語言和文字語言都精通的人,比如顧爺,但是鳳毛麟角。何況傳播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銷售,文案和設計結合后如果只是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或者憑空講個故事,前后沒有合理的承接,沒達到溝通促銷作用,仍然等于卵。所以為什么顧爺的廣告那么好看,可你就是記不住他廣告了個啥,更不會去買了。這不是廣告主想要的結果。廣告主最終想要的是銷售,是賣貨,而不是一個單純的金句,或者一個飛機稿。

因此,把文案定義為雞肋言過其實了。實際情況是文案的重要性一方面從外部受到了營銷和消費環境改變的沖擊,另一方面在內部出現了上升瓶頸。這讓文案的生存現狀看起來有些尷尬。

| 是不是人人都能成為文案

在筆者所待的這個三線城市,很多求職者把文案當做文秘類的工作,認為只要能寫兩句就能做文案,不能寫兩句,能BB的也能寫文案,再不濟,上網一搜羅拼接一篇稿子也能做文案。

結合前面說到的:文案和其他體裁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讓文案失去了一個相對的評價標準,也就降低了從事文案職業的門檻,導致很多外行躍躍欲試。

而他們大多對文案本身就沒有本質的認知,更別說入門了,文案不是一個人盡可夫的工作,即使你很有文采,也不見得能入門。畢竟文案本質上一種策略性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而不是文字通關游戲。

不過,雖然民間草根文案選手增加了很多,人人都能成為文案了,但絕大多數人始終在文案的大殿外面望著文案的佛性光芒,在大殿圍墻周邊兜兜轉轉,找不到進去的大門。

在一二線城市這種情況不嚴重,但不代表沒有。一二線城市的文案生存狀況更多的是競爭壓力。優秀的文案都扎堆了,整體生源素質和師資力量是有很大優勢的。如此,你隨手看過去,周圍怎么那么多文案,這樣競爭自然激烈,企業對文案崗位的要求也就更高,碰壁就是常有的事。

信息的擴張性流通降低了文案的門檻,但并沒有催化真正的高手紛至沓來,只是給這個領域派送了更多的從業者。

人人都能成為文案,只有4成人能入門,4成人中只有不到1成的人能成為高手。AI技術都能自動組成文案了,文案能力平平的人被取代不是天方夜譚,只有提升專業能力才不至于被淘汰。

| 文案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有人認為:“成功的文案月薪幾萬,還能寫小說,接宣傳軟文,接劇本,人家的收入比工資還多。就業碰壁歸根結底還是能力問題。”

但這是成功文案的出路。也有成功的文案只是把文案當做業余愛好,然后自己去創業開店賣花賣咖啡搞民宿的,成功文案基本不太用愁出路。

所以我們用普通文案的標準來討論這個問題。

so,普通文案的出路在哪里?

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而且答案應該來自自己內心,而不是外界的建議。

If,就杠上文案這個活了,雖然現在碰壁,但就認定文案崗了;then,上啊,干看什么。去博覽群書、去洞察人性、去練習、去背誦、去模仿優秀的文案、去學習美學、學習創意策略,任何時候飽和的市場都是由少數頂尖角色和絕大多數配角組成的,成不了狠角色,就只能一直做配角。你必須牛X閃閃的才能少碰壁,才能脫穎而出,才能不用愁出路,即使以后不干文案了,也可以寫詩歌、小說、劇本啊,要知道文案寫的好的可以寫詩歌、小說、劇本,但是劇本、小說、詩歌寫的好的不一定能寫文案的。

If,的確在文案崗上舉步維艱,天分也不高,只準備當個工作來干,但如果停下來可能立馬房貸沒得還,轉行更不容易,積累這么久的東西就浪費了,踏入其他領域得從頭開始,暫時還不想挪窩 bla bla;then,有兩種解決方案,第一種,尋求在公司內部崗位上的轉換空間。用行業知識做背書,學習其他崗位能力,向新崗位轉換。第二種,進步可以慢一點,但是不能停在原地。大家都在給自己充電,企業也需要提高人效,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努力去做好分內工作,然后向外拓展更多助攻技能,人不怕慢,就怕混日子。

If,做文案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根本沒想過在靈魂深處和文案水乳交融,一直身在曹營心在漢、蠢蠢欲動;then,不要再繼續消耗了,找到一個想用一輩子去達成的目標,然后上。老話說的好,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這種情況的問題大多在于找不到那個目標,那么繼續往下看。

| 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很多人在職業選擇上其實是盲目的,更談不上有什么職業規劃。

可以試試結合這兩種方法來定位職業:

(1)技能定位

這兩年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呼聲很高,有很多論調,比如說在一點上90分不如多點上60分的總和更吃香,不是說這種說法完全沒有道理,只不過未必適合每個人,人只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長久地撒野。

如果想要做1字型人才或者對不感興趣的東西沒什么做好的信心,那還是聚焦一點,越聚焦越高效,越容易出成績。

如果想要做T字型人才,那么比如可以在文案上做到90分,在設計和運營上做到60分,在文案崗深耕,同時有意識地去擴展其他技能。

還有一種想做多邊形人才的,就不是很建議了。1字型人才戲路窄,但是量變聚焦利于質變;T字型人才在次要技能上可替代性強,但是還有一項立身的核心技能,這樣綜合水平不好被超越,未來可以是管理者和創業者的最佳人選;而多邊形人才攤子鋪的太大不好照應,就會哪個點都不精通,哪個點都很容易被替代。

(2)自上而下做定位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回答,可以很好地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就借花獻佛了。

首先,答主謝春霖這樣劃分了人才的梯隊。


圖片發自簡書App


頂級人才,其思維方式是——我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

第1流人才,其思維方式是——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第2流人才,其思維方式是——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我做事。

第3流人才,其思維方式是——提高我的能力來破除我面前的所有障礙。

第4流人才,其思維方式是——笨鳥先飛,皇天不負苦心人,只要我出發了,肯定能到達。

第5流人才,其思維方式是——我所有遇到的問題,都不是我的問題。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的上升模式一般是從第5流人才上升到第一流人才(一般頂級人才天生就確定了使命,是直接在頂端活動的),自下而上,又互相穿插,但是我們對打方式應該是自上而下的,用自己崇尚的精神給自己定位,有了明確的自我定位再去建立這個身份的價值觀,價值觀確定了就要去搜集達成的方法論,這些都具備之后,開干,在行動中遇到難題后,思考如何借力使力。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作者。閱讀作者其他文章點擊下方:

頻繁跳槽,是90后緩解焦慮的方式

獨立思考能力、想象力、赤子之心,能提升一個人的質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