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先成家后立業。
家和萬事興。
無不向我們昭示,家庭生活的重要性。而家庭生活中的最重要的莫過于夫妻之間的相處。小山的朋友小海夫婦最近就出現了一點問題,導致家里面雞飛狗跳。小海向我求助以后,我詢問了身邊的一線朋友,看了一些書籍。總結有兩大神坑,避之可以解決很大一部分問題。
第一:避免非黑即白的思維。
有的人喜歡從溝通入手,我發現在夫妻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時候,確實是個好方法。但是真正火冒三丈的時候,好多人都會在喊完狠話之后,拒絕溝通。小海夫婦就是如此,總是避免不了冷戰,冷暴力。而且這些火,這些戰斗,總會留下火種,痕跡在未來再次爆發。頭疼衣頭,腳痛醫腳,病急才投醫,這種臨時抱佛腳的方案,肯定解決不了問題。至少解決不了小海夫婦的問題。那就只能溯本求源了,實現預防勝于治療的效果。我詳細了解了小海夫婦的情況。他們每次的爭吵總是基于一線很小的瑣事,從而上升到人品,家庭。最終各自為了各自家庭的榮譽,開啟轟轟烈烈的大戰。
舉個例子:有一次小海的妻子跟小海說:我想買個飲水機可以嗎?然后就沒了,然后小海回答:不可以。家里沒有地方放了。小海的妻子就有點不高興了,又補上一句:我就是想喝熱水。這都不答應。哼。小海也很委屈。你之前問的時候又沒說,現在突然偷換概念,扯到不答應你喝熱水了。從而:每個人都發了一通火,“以后這種事你別問我了……”。“以后啥事也不跟你說……。”
他們的對話,犯了很多錯誤,一件小事,總是會不自覺的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一件錯事,居然成為以后行為的準則:再也不跟你說。這些都暫且不提:主要來說說他們的思維。他們都是在做判斷題。發現沒有,當想買一個飲水機可以嗎,這個問題來了,小海第一想的就是趕緊判斷出來結果。這一點從他的回答結構一眼就能體現出來。答案:不能,因為家里沒有地方放了。所以:我判斷×,不能。小海的妻子也是這樣的語句結構:哼,回答錯誤。因為你連我喝熱水的要求都不滿足,所以我生氣了。結果也判為×。
生活中,好多人都是這樣簡單的非黑即白思維。工資遇到委屈,直接判對方×,走人。下班時間感覺學與不學差別不大,直接判×,不學。好多人都不是在做選擇題。工作中受到委屈,我選擇繼續努力好好干,做到讓別人無話可說。今天下班了,今天我選擇學習,或者我今天選擇不學習。大聲說出來,不要根據經驗判斷學與不學差別不大,而作為依據。僅僅把自己今天的選擇,作為自己是否學習的依據。
對于小海夫婦也是,當關于買不買飲水機問題來了,我選擇不判斷,我選擇問為什么,選擇獲取題干。
那為什么好多人喜歡做判斷題,因為判斷題是懶人思維。即使不獲取更多的信息。錯的就是錯的,對的就是對的。但是選擇題不一樣,你必須獲取提干,不然你即使知道答案也可能做錯。比如同樣的選項,選擇對的選項和選擇不對的選項,一字之差,結果迥異。而且生活中,都是不定向選擇題:再用非黑即白的判斷思維是行不通的。希望小海夫婦以后多點選擇思維,少點非黑即白的判斷思維。
第二:避免猜。
避免讓對方無時無刻的猜,尤其是一線瑣事,堅決避免。(浪漫的事除外)。有些女生本身是這樣的性格,首先這樣的性格無關好壞。但是如果喜歡讓別人猜的女生,應該學會允許別人可能猜錯。如果你只能允許別人猜對,這就是有點不講道理。首先,發火以后可以不講理,但是發火之前,讓別人第一次猜時,不能就預備著發火。
還是以小海夫婦買飲水機為例,小海的妻子是喜歡讓別人猜的這種人,首先明確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小海第一次猜錯以后,小海的妻子就立馬轉換概念。問題升級,這樣就是不對的行為了,其結果也往往導致夫妻之間的戰火。
以上:希望小海夫婦的故事,能給帶給朋友們一線啟發。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