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軍老師的新書《格局》中,第一篇的小標題就是~上帝只垂青那些主動的人。為什么上帝只垂青那些主動的人,結合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不難發現,有許多機會都是被那些主動積極主動的人發現并捕捉到的。那什么是積極主動呢?又有人說自己一直都在積極主動,為什么上帝不垂青自己呢?對于積極主動的定義又是怎么樣的呢?
在一個相同的環境,人們受到的教育也基本上是相同的,為什么在相同的環境里有的人做出了一番成績,有的人卻碌碌無為。那些看到身邊的人做出成績以后,心里面也常常覺得不可思議。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是他而不是自己,相信有這樣想法的人大有人在。
身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人過三十不學藝的思想仍然很有市場。如果你能留意一下身邊的環境,就可以發現一個現象。人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紙牌、下象棋、打游戲、打麻將者不計其數,在這些人的周圍還有不少的旁觀者。有一個段子,一個人對別人說,某某某他們真傻,在一個豪華的賓館里玩耍了一個晚上。別人問他是怎么知道的,他理直氣壯地說自己看了一個晚上。
這一種積極行為恐怕是不會有任何效果,一個積極的圍觀者,今天這些人還是一個不小的群體。缺乏自已的主題思想,隨著大眾的行為,做出自己積極主動的行為,這一種積極主動模式很廣泛,也常常是無用之功。
還有一種情況廣為普遍,廣泛交流模式,他們的朋友圈里有成千上萬的好友,每天在各種朋友圈里刷一下存在感,看一下朋友圈里的變化。整天忙碌的一點空閑時間都沒有,總有一種時不待我的感覺。在各種消息滿天飛的今天,信息冗余是一個常態,怎么樣從那些冗余的信息中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需要的是個人的智慧。這種智慧與個人的洞察力有著緊密聯系,不是從大量的信息中一點點篩選,而是用的放矢去篩選。
人們對于吃的興趣更是積極主動,甚至于每一個城市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飲食行業,吸引著人們的味蕾。每到夜幕降臨,夜市攤位上更是人頭攢動,吆五喝六的人們顯得激情澎湃。
曾幾何時,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認為約上三五好友,暢聊人生感悟,時不時的對一些社會現象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直抒一下胸臆。暫時的發泄讓人好不愜意,頭腦在酒精的熏烘下有一種舍我其誰的豪邁。殊不知,此時那些主動的人,正在做著一些外人看似枯燥的事。
一方面是積極主動的創新者,在各行各業都有一些挺立潮頭的弄潮兒,他們設計出優秀的產品,吸引著各種各樣的人群。人們也被他們設計出來的產品所吸引,這就形成了一個雙向互動。創新者為了設計出更多人們趨之若鶩產品,積極主動的去研究發現,受眾為了能炫耀自己,把自己的發現發一下朋友圈,以求得更多的關注。
對于一件事情的定義取決于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深度,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其成就的頂點。對于積極主動的理解如果僅停留在做表面文章,那么也只能說是一種狹義的認知。如果人生三十不學藝,那么最好在三十歲以前把該學到的東西都學會,這樣才能夠有能力去應對一些棘手的問題。
所謂的人過三十不學藝,指的是在古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在五十幾歲。社會發展到今天,如果還用那些舊的思維看今天的問題,勢必會被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淘汰。有一天我與自己的孩子交流,發現孩子哀嘆自己所處的時代比較尷尬。我問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他說現在的社會發展太快,可能他們大學畢業以后,所學的知識都已落伍。
我對他有這樣的想法感到高興,因為他有了一種知識危機意識,不過我也用自己的觀點與他進行了交流。知識都是由底層邏輯架構起來的,那些新的知識也是從原有的知識中演化出來的,今天學到的知識,需要掌握的是解題方法,與解題思路,而不是僅為了尋找答案。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才是應該掌握的。
我也承認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限,解釋問題的方式不能夠讓他信服,由此我也認識到,積極主動的學習不是學生們的事,而是今天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去做的事。學習一些提高自己認知的課程,學習一些新的思維模式,用積極主動的心態擴展自己對新事物接納的范圍。從認識新事物,到接觸新事物,從而了解事物,進而從新事物中發現一些新的趨勢。
在書中看到了這么一個段子,一個信奉上帝的人,家中失火了,他堅信上帝會來救他。上帝固然是不會來,來的是消防人員,他拒絕接受消防人員伸過來的援助之手,說上帝會來救他。火越來越大,消防人員請來直升機救援,當繩索從空中落下,此人依然不愿意離開,還是要等上帝出現。
結果這個人被火燒死,死后的他終于見到了上帝,他埋怨上帝不來救他,上帝說第一次派消防員去救你,第二次派直升機去救你,二次都遭到你的拒絕。這個故事看似有些荒唐,真實情況卻驚人的相似。每個人都有實現自己夢想的可能,可是最后只有少數的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同樣的是,機會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只是那些機會總是垂青于那些積極主動的人身上。做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并沒有那么難,只是少計較一些個人得失,在工作中多付出一點辛勤與汗水,在學習中多掌握一些方法,在家庭中多做一些家務,在時間管理上多做一些重要而緊急的事。
缺乏格局思維的人,是看不到積極主動對個人的影響,那些遇到事情用得過且過的思想,能推則推,能躲則躲生怕自己比別人多干一點活,干事情總想能即時兌現。這一種思維常讓人產生負面情緒,遇到一些不順心就會撂挑子,談條件,認為自己的位置很重要,在西游記中八戒就是一種這樣思維的代表。
在單位用人上,肯定更偏向于那些積極主動,踏實肯干的人,對那些偷奸耍滑,不正經做事,光想著耍點小聰明,占些小便宜的人。一旦單位有什么變化,首先棄掉的是這些人。積極主動與踏實肯干是一個相關詞,在與陌生人交往中,人們也更愿意與那些積極主動的人交往。
做一個積極的人,可以為自己贏得不錯的口碑,這些口碑進而可能成為別人了解自己的信息。信息的傳播方式有多種途徑,一個人的良性口碑如果建立起來,傳播的速度也會很快,傳播的越廣,獲得的正反饋也會越多,個人的能力因此也會在傳播途中獲得更多的加分。
與八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悟空,一個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野猴子,通過個人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到了斗戰勝佛的位置。從悟空的成長經歷不難看出,那些經過千錘百煉,依然能積極向上,初心不改的人,最終會受到上帝的垂青,成就自己人生中的輝煌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