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身邊的朋友扎堆給我介紹對象。
前天,朋友小容給我發來信息:“喂,給你介紹個對象,絕對的優質男,有房有車,長得還不錯,有興趣不?”
我開玩笑地回到:“聽上去超棒的,應該很搶手才是啊,怎么還剩著給我?”
她說:“我這朋友剛跟談了5年的女朋友分手,他覺得自己到該結婚的年齡了,但是女方還是想以事業為重,暫無結婚計劃。家里催得也很緊,無奈之下,他提了分手,現在他就想找一個可以在半年內結婚的對象。”
看到這條信息,我心里冒起一陣莫名的抗拒感,隨即委婉回絕:“那可能不太合適,半年可能連一個人都還沒得及了解,就匆匆踏進婚姻的殿堂,這顯然有些唐突。”
后來,朋友還跟我分享了很多她的觀點:感情可以慢慢培養,過日子,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哪來那么多愛情,不就將就湊合過嘛……
對于她的觀點我是不敢茍同的,但是我沒有辯駁,因為每個人的理念想法不同,無法強求保持一致。
02
其實,很能理解那種處境:一個人到了所謂該結婚的年齡,身邊的親朋好友輪番催促,告誡你要趕緊找對象,并把遲結婚的各種弊端擴大化。
而你作為當事人,心里原本很清楚,感情需隨緣,不可強求,但是慢慢地 ,迫于年齡和家庭的壓力,你也開始著急了,由本來的“寧愿高質量的單身,也不愿低質量的婚姻”,到后來的“年紀大了,差不多的就行了”,在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匆忙結婚,完成外界認為的“你早該經歷的人生儀式”。
倉促結婚后,如果你足夠幸運,用心經營,還有可能夫妻恩愛,相濡以沫,暮年兒孫圍繞,過完簡單平淡一生。
但我們看到更多的例子是不幸,沒有感情基礎,彼此的包容度很低,婚后吵架不休,要么隱忍茍且,要么一拍兩散。
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忽略了,愛情和婚姻本是兩個人的事,與外界、年齡等無關,只要愛情來了,婚姻就會水到渠成。
03
想起五一回老家,晚上在姐姐家里借宿,許久未見,徹夜長談,愛情和婚姻是必聊話題。
談話中,姐姐多次提醒我:你年紀確實不小了,但是切記不要因為將就而結婚,在這世上,只有該結婚的感情,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將就,是婚姻不幸的開端,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姐姐到了三十歲才結婚,過往的日子里,不乏追求者,但是始終沒有遇到讓她想安定下來的心儀對象。
過了二十七歲后,旁人的旁敲側擊讓她心煩意亂,頻繁的相親也讓她疲于奔命。
最后,在而立之年,她選擇了妥協,跟老公認識不到兩個月,就在家人的安排下,草草結婚。
姐姐告訴我:“婚前,我以為,哪怕沒有感情,日子馬虎將就下就好了。剛開始對他印象還是挺不錯的,然而,結婚后所有的美好都破滅了,問題慢慢暴露,經常因為一些小事爭吵,有時甚至會因為我菜里下了香菜,跟我吵得不可開交……最后才發現,將就的婚姻帶不來幸福的生活。”
聽到這番話,我很吃驚。兩個沒感情的人,僅僅只是搭伙作伴,把生活過得單調而憂傷,反而不如單身時過得好,這是很可悲的事情。
在這浮躁的社會里,因著長輩著急傳宗接代,世俗殘酷的“道德審判”,大家都急于謀劃成立家庭,但卻忘了,婚姻,最需要的恰恰是愛情。
談戀愛是多美好的過程,談出一段讓自己覺得適合結婚的感情,然后再談婚論嫁,一點也不遲。然而,我們好像都沒有了這種慢下來的情致了。
04
“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這是錢鐘書寫給楊絳的情話,至今讀起來,都那么的美好。
好的愛情,就是這樣,有恰到好處的喜歡;而好的婚姻,就是我愛了你很久,往后還想繼續緊靠,你需要的時候,我都在,你要的幸福,我都有,然后執子之手,與爾偕老。
因為愛情而結婚的,最后的臺詞會是,“我愛你,請把你一生交給我吧。”
而因為年齡而結婚的,往往都會淪為“我們年紀都大了,咱們結婚吧。”
哪一個更能打動你,決定權在你。
感情,是婚姻最好的調和劑,唯有相愛,才會在彼此的面前卸下偽裝和堅強,暴露出自己的脆弱和任性,然后,互相包容,共同成長。
從來都覺得,只有該結婚的感情,沒有該結婚的年齡,遇不到自己喜歡的,那就保持獨立的單身狀態,不將就,不湊合。
愿我們最終結婚,是因為遇到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