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雄才偉略曹孟德
很久以前就想寫篇文章評一下東漢末期的英雄曹操,因為種種原因都以擱淺作罷。《書評三國》寫到了第七篇,曹操這個人物是個繞不開的結。于是下載了大量資料,好家伙,光百度來的資料就有90多頁!細讀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和《三國演義》中關于曹操的記載,才感覺到知識之淺薄、才思之枯竭,感覺光評述曹操就能獨立成書,這里只是簡單概括一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曹操生平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又名吉利,阿瞞是乳名,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奠基人。
曹操去世后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確實不是浪得虛名,他的一生,就是在馬背上征戰的一生,金戈鐵馬,宿露餐風,所有的光輝與榮耀都寫在了統一北方黃河流域那些戰斗的壯麗篇章里。
曹操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騰的兒子曹嵩繼承了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長。曹操年輕時候表現得機智警敏,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不被周圍的人看好。只有梁國的喬玄等人認為他很不一般,以識人著稱的南陽人許劭也對曹操說:“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酷愛軍事,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
魏武帝曹操一生經歷大小戰斗不計其數,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戰役:一是陳留興兵。董卓禍亂朝綱,曹操改名易姓逃到老家陳留,散盡家里所有錢財,招募軍隊,號召天下英雄共同討伐董卓。二是討伐董卓。十八路諸侯以袁紹為總盟主,以曹操為奮武將軍,組成聯軍進擊潼關。但因為各路諸侯雖然名討董卓,實則各自心懷鬼胎,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伺機發展自己的勢力,所以不久聯軍解散。三是收降青州黃巾軍。192年,曹操巧妙設置埋伏,晝夜連續作戰,終于將青州黃巾軍擊潰,得到降卒三十余萬,人口百余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稱“青州兵”。此后“青州兵”一直是曹操軍事集團的骨干力量。四是逐鹿中原。自193年開始,曹操利用諸侯之間矛盾,先后擊敗袁術、黑山軍、南匈奴和徐州陶謙。196年,曹操迎接落魄逃亡的漢獻帝進入許昌,從此得以“挾天子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此后曹操先后擊敗張繡、呂布、劉備等割據勢力,把勢力范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占有了山東、河南、江蘇等地。五是官渡決戰。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拙文《官渡之戰》有分析,這里不再贅述。后來曹操又用了幾年時間,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六是赤壁之戰。208年,擁有優勢兵力的曹操在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被孫權、劉備聯軍用火攻擊敗,最后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七是平定涼州。211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大敗關中聯軍,韓遂、馬超等逃回安定。夏侯淵督軍繼續西征,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涼州地區基本平定。八是漢中之爭。215年,曹操與劉備在漢中展開爭奪,被劉備擊退。后與劉備軍相拒數月,沒有取得什么戰果,只好主動放棄了漢中。
220年,曹操進攻孫權不下,還軍洛陽。當月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 ? ? ? ? ? ? ? ? 二、英雄偉業
軍事上的成功從來都只是暫時的,如果沒有政治經濟文化上正確的戰略決策作支撐,那么就會如同強大的秦帝國一樣,“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焉。”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后,借鑒了西漢初年休養生息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正確的政治經濟文化手段,鐵腕治國,使民力得到恢復,奠定了與劉備、孫權長期斗爭的物質基礎。
一是懲治豪強,抑制地主兼并勢力。東漢末年,經過戰爭摧殘,百業凋敝,各地軍閥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到處出現“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曹操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重豪強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史學家司馬光說曹操能夠“化亂為治”,指的就是此種情況。曹操還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起了很大作用。
二是重法尚術,嚴刑峻法,推動社會秩序重建。他改革戶籍制度,把東漢后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制,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得到了一致擁護。曹操崇尚廉潔,扭轉了東漢以來的奢靡之風,天下百姓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就是高官顯貴也不再敢過度鋪張浪費。甚至因為他的三兒子曹植的夫人穿著過于華麗,被曹操發現后找借口殺掉。在曹操治理下,北方逐步重建了漢末混亂的政治經濟秩序。
三是唯才是舉,廣開納賢之路。曹操用人從不注重虛名,他選用官員要求“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社會風氣大為好轉。210年到217年,他先后3次下達“求賢令”,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網羅地主階級中下層優秀人物,選拔和任用了很多有才能之士為其所用。
四是倡導文藝,推動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曹操自己本身就是一名很了不起的詩人。在他積極倡導下,“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進行了大量文藝創作。尤其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成就最為突出,史稱“建安文學”,曹操父子3人被稱為“三曹”,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們的詩上承楚漢,下啟盛唐,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建安文學的詩作中,某某某尤其喜歡曹操的詩,他在北戴河時說,“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某某某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高度稱贊曹操的文治武功。
正因為此,陳壽《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國演義》中有詩贊曰:“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雄謀韻事與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茍爾化為群?”
? ? ? ? ? ? ? 三、罵聲來自何方
當然,曹操這個人物,在歷史上也一直是頌揚與罵聲不絕的矛盾體。原來的評價很多雖然有失偏頗,但其中必定有深刻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曹操確實“有點壞”。作為一個著名英雄人物,曹操自打小就不是個善茬子。在浩如煙海的史書中,我比較相信陳壽《三國志》的記載,因為距離三國較近,所以大部分還是接近于史實。《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曹操的叔叔曾經打小報告,把年輕時曹操在外到處游蕩干的很多壞事告訴了他的父親曹嵩,為此曹操心里很不高興,就想想辦法治他叔叔一下。有次曹操故意當著叔叔的面裝作倒地抽風,他叔叔趕緊去報告曹嵩。等曹嵩急急忙忙趕來后,曹操馬上恢復了正常。曹嵩認為曹操叔叔說謊話,從此不再聽信他的“小報告”。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心計,長大了肯定是個大“轉軸”。一句話,孟德終非厚道實在之人。
二是豪強心底“罵他壞”。曹操一系列抑制豪強的政策,順應了社會大勢,但對于豪強地主勢力來說,迫于曹操的聲威,都是打牙往肚里咽,敢怒不敢言,但編造小道消息的能量誰也控制不了。估計曹操在世時就是段子滿天飛,他也深察此事,所以《三國演義》說他死后設立72處疑冢也就有人相信,弄不準就是史實。
三是皇權統治“定他壞”。對于后世的封建統治者來說,曹操就是一個另類。如果大家都學曹操,都因為有本事而起兵反叛,那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如何能夠維持。所以大約在南宋以后,無論哪代封建帝王,都把曹操刻畫成為不忠不仁不義的狡詐陰毒白臉“奸雄”形象,作為反面典型,告誡社會上的每個人,從文要學諸葛亮鞠躬盡瘁,尚武要學關羽俠肝義膽,當皇帝應該學劉備!這才是骨子里的真正原因。《三國演義》把曹操每次的失敗都寫得那么狼狽,讓人讀了有種很解氣的感覺,但事實絕非如此。
黃河歌者贊曰:
魏武揮鞭膽氣豪,用兵如神冠六韜。
老驥伏櫪人未老,文章金玉累世高。
鵬飛萬里任逍遙,千夫所指罵奸曹。
若非孟德驅虎豹,萬民猶被諸侯刀。
黃其軍
作于2017年9月13日(古歷七月廿三)
? ? 文中照片來源于網絡,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期同類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