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為何適用于兒童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為后現代心理治療之一支,認為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本身問題的專家。兒童也是人,更有其獨特之表達方式,兒童自己有能力、有意愿嘗試從錯誤中學習因應問題之能力。兒童在生活中也有“正向成功經驗”,他們較成人具有隱喻及創造力,更適合運用“假設性架構”。
問題的“例外”(exception)
“例外”是指在某段時間中出現與平時不同的狀況,例如最憂郁的人在意志消沉的痛苦中,也會經歷到一些舒緩時刻,這段緩和的時間即是“例外”。因此,要詳加追究這些“小例外”的細節——何時、何處、如何發生,以及什么人在場,甚至其他種種詳情——受到“例外”刺激的當事人,可以擴大這個短暫的問題解決片刻,讓“例外”更擴大、范圍更廣泛。
根據問題與解決是社會性建構與協商的這種信念,SFBT強調,問題并非固定不變的實體entity,而是可改變、可協商的事項item,并且是依據社會脈絡而來的。因此,很容易看出,一些孩子只在學校展現問題行為,而不是在家里;另一些孩子不愉快的人際經歷,只是在朋友之間,與大人無關;當然還有些孩子無論到什么地方都會出現問題。
話說回來,即使最棘手的困擾都會有“例外”(也就是說,在某段時間內,應該發生的問題卻沒有發生),我們不得不相信,問題與解決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如果“問題”是依脈絡而定,那么“解決”也應該是由脈絡而定。……所謂的“焦點解決”是把焦點放在“解決”上,然后帶出解決問題的潛能。
問題-解決的假設與程序
傳統的“問題—解決”取向由評估問題開始,確認造成問題的原因。這項假設認定“問題”與“問題的原因”之間有直接關系。因此“問題—解決”包含發現原因、修正原因。但對于非簡單、機械性的問題,如果我們無法找到直接的因果關系,整個情況就會被認為是神秘事件,不知該如何處理。
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種“問題—解決”做法時,即使問題很簡單,仍然會碰到困難。舉例來說,上學遲到是個小問題,但其中卻涉及許多因素。探討孩子為什么會遲到,可以分析羅列出一籮筐理由。舉例而言,小明會遲到的理由有很多,小至母親的電子鐘沒電、大至父母不重視孩子的教育,或小明一向懶散、與同學相處不來,甚至和母親一樣,做什么事都擔心失敗。除此之外,小明可能只是上學遲到,做其他事,例如看電影、上教堂、參加足球練習,都很準時。
問題也許更復雜,例如小明智商很高,但是學習成績不理想,就可能需要更多的解決辦法。在一般的治療程序中,第一步可能是針對問題做長期的調查,了解癥狀出現之前的詳細歷史,包括家族史中任何的類似問題,以及更詳細的癥狀描述。第二步則是推測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找出問題的起源,以及為何會造成長期的影響。許多專業的治療訓練都大力強調這兩個步驟。只有完成這兩個步驟之后,才能進行第三步,找出適當的解決之道。然后才是第四步:對當事人的問題提出專業的解決方案。
跳脫“思考黑盒子”
SFBT采取“解決—建構”(solution - building)方法。有些人稱其為“退后一步帶領”(leading from one-step behind)。SFBT一開始先評估可能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呈現當事人期待與渴望的解決方案。在此階段,治療時可以學習許多關于當事人的才能與技巧,以及每個人如何發展自己。治療師由此了解如何運用當事人的能力。接下來,治療時開始協助當事人重復過去與現在的成功經驗,一直到滿意為止。由于整個焦點是放在提升并增進現有的資源上,既不偏重當事人,也不偏重環境因素,目標是以達成當事人的愿望為考量。
未知的立場
SFBT的立場,是把當事人視為專家,因為當事人特別了解自己的情況,以及該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治療師愿意向當事人學習。而與其他種族的家庭一起合作時,這種態度所產生的效果更加凸顯。此種意愿是以提問來表達,我們會請教當事人可能的解決觀點,以及進行的程序。
我們相信,SFBT與孩子非常契合,孩子思考與理解世界的方式與SFBT的假設與程序有相似之處。例如,很少有孩子想知道造成問題的原因。他們通常不會用推論的方式思考,解釋問題的成因;而是嘗試許多方法,并試圖在錯誤中解決問題。這個過程與SFBT類似:以引導的方式找出哪些方法有效或無效。
孩子是自然的當事人
在我們的專業生涯中,從未發生過這種現象:一名孩子打電話來說“醫師你好,我有行為上的問題,需要你的協助。”有時孩子可能以間接方式向老師、父母等求助,但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尋求直接幫助。孩子的所有問題都是由成人定義的,他們是否需要幫助,也是有父母、老師、醫師……共同決定的。
基本上,孩子無法操控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無論生活環境的任何改變,或改變是大是小。只有大人能夠決定他們要跟誰住、何時要去、住在哪里……換句話說,那是因為孩子們相信做決定的大人深深關心著他們。然而同時,孩子卻不易完全了解其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