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有兩位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爾茲
魯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1897-1972),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他開創性地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個體心理學發展為一系列實踐方法,直接影響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薇姬·索爾茲的資料則幾乎沒有。
關于本書
這是一本兒童心理學領域的經典書籍,英文原版名字《Children: The Challenge》,中文譯名《孩子:挑戰》。它用大量的案例詳細說明了小孩子隱藏在每個行為背后的動機,以及針對不同的動機父母有哪些可應對的方法。這些方法的共性可以歸納為:既不縱容孩子也不嚴懲孩子,而是學習成為孩子的合作者,既能有方法了解他們,也能有能力引導他們。其中既不縱容孩子也不嚴懲孩子的方面便是正面管教法的核心。
在教養孩子所花的時間上,本書作者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觀點相同: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時候即使我們的方法是對的也不一定就有好的結果,所以父母一定要有耐心。
關于內容
一、現代父母的兩難處境
隨著民主社會的發展,孩子也能感受到這種民主氛圍。以前那一套靠父母權威教養孩子的方法已經不適用了,但父母還得教養孩子,卻沒有被提供有效的管教方法,這便是現代父母的兩難處境
二、父母應該了解孩子
1. 孩子的許多錯誤背后的兩個原因:
a. 孩子在尋找歸屬感,所以他們自己都不察覺和理解自己不當行為背后的動機,他們是通過直覺而不是理智這樣做地;
b. 是孩子對觀察到的事情進行解釋理解時容易出錯,但他們并不知道,并且會使用這些錯誤的解釋。
2. 孩子的四個錯誤目標:
尋求過度關注、權力之爭、進行報復和自暴自棄。作者指出這些更同意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孩子身上。
三、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
1. 發展對秩序和規律的尊重:需要讓孩子學習尊重自然法則,懂得秩序和規則是自由的一部分,并且從實踐和經驗中學習,這些不是語言能達成的效果,必須靠實際行為。
尊重孩子則是父母不強迫孩子遵守規則,尊重自己則是不幫孩子做事情淪為孩子的“奴隸”。比如孩子不收拾屋子,媽媽可以幫忙收拾,并帶著不埋怨、愉快的情緒,不要說教,但是哪樣東西在哪里就只有媽媽知道了。
2. 保持規律:規律讓人有安全感,一旦規律形成,便需要建立和維持規律。但需要知道規律雖然重要,但不應該是死板、毫無變通的,因為經常會有一些突發情況需要我們對規律進行變通以適應,比如暑假和上學時可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
3. 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權利:讓孩子知道,在平等的關系中,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權利。
a. 不能隨意動別人的物品,需要取得物品所有人的同意
b. 讓孩子知道有些并不是他的特權比如吮手指,比如孩子吮手指,父母也吮,孩子便會覺得吮手指不再是自己的特權。
4. 花時間訓練:孩子雖然能夠通過觀察學習,但這是遠遠不夠的。穿衣服、洗澡、過馬路等需要的不只是一兩次的訓練,需要不斷重復直到熟練為止。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一是要明白訓練是個反復的過程,二是要鼓勵孩子的嘗試,并給孩子的探索和學習留出足夠的時間。
5. 讓孩子不受恐懼的影響:我們需要教給孩子對可能的危險多加小心,比如小心過馬路等。但小心和恐懼截然不同。父母還需明白雖然我們不愿意看到孩子受苦,但疼痛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面對及接受疼痛和苦難。
6. 激發獨立:需要對過度保護有意識,不幫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對培養孩子獨立的各種機會保持敏感,給孩子空間和鼓勵,但不插手。
四、父母應該有的正確態度:
1. 鼓勵:鼓勵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并沒有統一的答案該怎樣鼓勵,但可以明確的是:需要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的行為,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不同的機會和途徑鍛煉。
2. 正確認識懲罰與獎賞:沒有哪種懲罰能夠得到持久的服從;完成一件事情是因為這件事情需要被完成,而不是為了得到獎賞才完成。
3. 堅定而非堅硬:堅定就是拒絕孩子過分的要求,并且前后一致,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底線。當做出合理的規則和決定時,需要有堅定的態度。
4. 尊重孩子:將孩子看做跟我們一樣享有同等決定權的人,但要清楚這樣的權利不代表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能做的事情。
5. 避免給于過度關注:給予孩子關注,但需要察覺適當關注和過度關注之間的不同。
6. 不要“趕蒼蠅”:孩子有時候會用行為刺激家長,比如走路時用鞋尖磨地,這個時候家長如果發怒就像是說“蒼蠅別來煩我!”對此父母需要意識到自己的的反應到底是想達到教養孩子的效果還是只是不想讓“蒼蠅”煩擾我們?
7. 不輕易取悅孩子,有對孩子說不的勇氣:這并不是說要隨意拒絕孩子所有的要求,而是當孩子的欲望、要求和規則相抵觸或者不符合情勢時,必須要說“不”。
8. 避免過度保護:我們不能一輩子保護孩子,所以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孩子的勇氣以及面對生活起起伏伏的力量。
9. 不要可憐:孩子對大人的態度非常敏感,如果可憐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有自悲自憐的合理理由,這個時候他便不會去面對他的困境或者積極尋找解決辦法,而是依賴他們的憐憫,長此以往,孩子會喪失勇氣,更不愿意面對現實。
同情和憐憫是不同的。同情是就事論事的態度,而憐憫是毫無原則地可憐他人。
10. 一視同仁:這一點適合有多個孩子的家庭。即把孩子們當成一個整體來對待,懲罰一起懲罰而不是只懲罰其中的一個,同樣獎賞也是,這樣可以規避孩子間沒有必要的競爭以及競爭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尋找他人的認可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11. 傾聽:成人應該像對待自己的親密好友那樣真心傾聽孩子說話,了解孩子話語背后真正的含義。
12. 注意說話的語氣:不要居高臨下地和孩子說話,也不要用“嬰兒語言”來交流,而是應該用和朋友說話時一樣的語氣。
13. 放松、從容:不必要對孩子太多擔心和焦慮,比如怕他們有壞思想、擔心他們的道德觀、操心他們的身體健康……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在說“人性本惡”,必須通過強迫、控制才能變好。真正需要做的是放松一些、從容一些、對孩子有信心。
14. “和”他們說話,而不是“對”他們說話:“對”孩子說話是在告訴他我們要他怎樣,是讓他順從,我們在思考;而“和”孩子說話則是我們和他一起思考,尋找解決問題或改善現狀的方法。
五、父母該做的:
1. 利用自然結果和合理邏輯結果:不需要成人介入而自然發生的事情就是自然結果,比如孩子不吃飯會餓;人為安排讓孩子體驗不良行為的后果便是邏輯結果。但作者又告誡:自然結果通常有效,而邏輯結果如果沒有正確使用很可能會演變成對孩子的懲罰產生相反的結果,所以要慎用。
2. 消除批評和減少錯誤:不要經常關注孩子的錯誤,這樣會使孩子喪失勇氣。因為我們如果不斷指正孩子的某個錯誤,不但會讓孩子覺得他經常出錯,還會讓孩子變得害怕出錯。而孩子犯的錯很多是因為缺少經驗或者判斷失誤造成的,我們的批評可能會在無意中將好行為中偶然發生的錯誤單獨拎出來,放大了嚴重性。
3. 贏得合作:父母要用技巧鼓勵孩子合作,而不是要求合作,也不是命令孩子合作,需要贏得孩子的合作。父母要清楚合作不是妥協。這里說的技巧包括:如果孩子反抗,父母需要審視是不是提出要求的時間不對,或者是不是要求的是孩子憎惡的事情?
4. 避免權力之爭:
a. 父母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處于權力之爭,可以問自己這些問題:1.這件事是對孩子有好處還是我在維護自己的威望?2.盡管多次訓練孩子,還是是不是仍然有同樣的行為?孩子反抗嗎?我們生氣嗎?憤怒嗎?3.我是不是言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憤怒?
b. 怎避免權力之爭?1.要明白自己是權利之爭的一方;2.堅持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要改變孩子什么
5. 退出沖突:當跟孩子產生沖突時,父母需要明白說教和講道理是無法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的,這個時候可以有技巧地、不帶情緒地退出,比如用“衛生間方法”——去衛生間里呆一會兒,這樣孩子面對的是空無一人的戰場,他的注意力也可以很快轉移。
6. 用行動而不是語言:發生沖突時不用語言而是行動,因為這個時候孩子什么也聽不進去,所以語言是無效的,還容易變成語言彈藥。行動時的重點是平靜,不帶有怒氣和情緒。比如孩子用玩具槍打周圍的人或建筑,說教無效之后直接收走玩具槍,并告訴孩子沒收是因為他不遵守規則,等他愿意遵守規則時再把玩具槍拿回去。
7. 避免沖動: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挑釁時千萬要冷靜。
8. 不參與孩子之間的戰爭:當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時,讓他們自己解決。但我們可以了解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沖突,也可以不帶任何指責和說教地、友好地和孩子討論沖突,找出解決沖突的方法。但這些需要是在沖突發生之后。
9. 做自己的事情:周圍的環境和孩子可能會影響孩子,但對于一些消極的影響其實很難減少或消除,父母需要做的是當孩子被影響,產生錯誤的價值觀時應當給予恰當的指導:外界的影響本身不重要,孩子怎么反應才是最重要的。
恰當的指導包括:跟孩子友善地討論,重點在于這樣的討論不要有絲毫批評的成分;開誠布公地討論提出各種可能性,即使有些可能性我們不能接受,也要提出來讓孩子思考。
10. 提出合理恰當的要求:要孩子做某事時不要發號施令,不對孩子有過多的要求。合理川提出的信息是需要孩子的幫助而不是他的服務或順從。
11. 有效跟進,前后一致:保持連續一致性是規律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前后一致、言行一致,孩子會感受到清晰、穩定和安全,他們也能因此學會尊重客觀,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12. 降低“壞習慣”的重要性:孩子的一些行為如尿床、咬手指、性游戲等是因為這些能夠滿足他們潛意識里的一些目的,他們對這些行為的看法跟大人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大人才會覺得這些行為習慣的背后隱藏著嚴重的問題和危險。
13. 一起享受樂趣:和孩子一起玩游戲,在游戲中讓孩子學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最重要的是享受樂趣。
14. 電視挑戰:孩子看電視是無法避免的,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只是堵截這種行為,可以規定看電視的時間,并且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在此過程中引導孩子思考,對孩子的看法,不用點評或糾正。如果想發表看法,可以用啟發式的問句“我很好奇,如果……結果會怎樣?”
15. 家庭會議:用民主的方法解決家庭的難題。
六、感悟:
對比以上作者提出的方法,做的不好的地方目前為止最明顯的有3個:有點過度保護、憐憫的態度一直存在、家長權威的思想也一直存在,所以很不能容忍孩子的挑釁和反抗行為。
做的好的地方是一直在跟當當一起玩游戲,但需要讓他從游戲中知道:一、落后也能趕上來;二、輸了也沒關系,享受過程的樂趣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