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2
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
效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
本質:指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
基本:是指根本的,一個基本的事實。
途徑:就是一件事物與另一件事物發生聯系。如果一件事物能使另一件事物發生改變那么這兩件事物便有聯系。
主要:是指事物中關系最大、起決定作用的。
手段:技巧;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經驗:
1.從多次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
2.人親身經歷
局限:限制在一定范圍內
自學,有多種含義,可以是指人吸收接納事物的能力。也指一種狀態,即在沒有接受指導和教育的情況下掌握某種技能。
能力 ,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素質。
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探索活動,思考力則是在思維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具有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作用力。
陷阱:
1.比喻使人受騙上當的圈套
2.誘捕野獸的坑穴
因果:比喻種什么因,結什么果;也指原因和結果,意為會有什么結果就會有什么原因。
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
相關:指在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如果變量之間具有相隨變動的關系,則稱變量之間相關。
命題:用于判斷真假的陳述句;擬定作文題目。
舉證,就是拿出、出示證據,或者說拿出證據來證明某種事情、情況,是訴訟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責任:應盡的義務
案例,就是人們在生產生活當中所經歷的典型的富有多種意義的事件陳述。它是人們所經歷的故事當中的有意截取
對立:兩種力量之間競爭、傾軋或敵對行動的事實
論證,是哲學名詞,是作者能夠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法。
張冠李戴: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辨析:辨別分析
感悟,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會,是一種心理上的妙覺
克服:用意志和力量去戰勝;制伏
恐懼:驚慌害怕,惶惶不安。
輔助:從旁幫助
工具:原指工作時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為為達到、完成或促進某一事物的手段。
交流是通過溝通交談,信息流動的過程。
傾聽,屬于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
守則:是指某一社會組織或行業的所有成員,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經過充分的討論,達成一致的意見而制定的行為準則,一般包括文明公約、愛國衛生公約、鄉村公約
正確:指符合事實、道理或標準
復述(rehearsal)以言語重復剛識記的材料,以鞏固記憶的心理操作過程。
反思: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應用:使用
興趣:興致,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
方法:一般是指為獲得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與行為方式。
痛苦:一種廣泛的而復雜的人類感受,意指會讓人經驗性地感到不舒服、不快樂等負面情緒的任何事物
比較:是指對比幾種同類事物的異同、高下。
運氣:就是生命運動氣化規律的簡稱。
人脈即人際關系、人際網絡、體現人的人緣、社會關系,通過各種渠道所達到的領域。
自卑:在心理學上特指由于與合理規定標準或其他刺激物比較有差距,而產生了評價差異,進而導致的主觀低落、悲傷等負面心理狀態。
靈感:也叫靈感思維,指文藝、科技活動中瞬間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思維狀態。
鼓勵:指激發;勉勵。也指振作精神。
節奏:是自然、社會和人的活動中一種與韻律結伴而行的有規律的突變。
物極必反:指事物發展到極端,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自我: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
證明:
(1)根據確實的材料判明真實性
(2) 指證明書、證明信
積累:(事物)為了將來發展的需要,逐漸聚集起有用的東西,使之慢慢增長,完善。
2016.11.13
思維訓練之〖抱怨〗
是什么?
是一種無能、無奈的表現。
為什么?
抱怨從根本上來說是對于自己的不滿。
表層來講,抱怨可以產生自我優越感。
壞處:
1.浪費時間
2.暴露自己的無能
3.會讓你不由自主的放棄掙扎
4.并不解決任何問題
怎么辦?
不向別人抱怨:
1.能解決就去解決(能力)
2.不能解決就承受(堅韌)
設置一個提醒機制:
自動彈窗:我要開啟抱怨模式了 快點停下來。
刻意訓練:
數一數自己每天抱怨的次數。
(某些問題在你意識到的時候,可能就已經解決了一半了。)
把別人的認可當作是額外贈送的。
這個世界上沒人愿意聽抱怨。
珍愛生命,遠離抱怨和抱怨之人。
2016.11.14
〖能力三核〗
是什么?
指能力的三個核心要素:
1.知識:我們知道和理解的東西,廣度和深度是評價標準。
2.技能:我們能操作和完成的技術,熟練程度是評價標準。
3.才干:我們無意識使用的技能、品質和特質。有強烈的個人特色,無評價標準。
有知識能干到40分,有技能就有60分,熟練能有80分,琢磨能有90分。而90-100分這段,就到了拼才干天賦的地步。
所以說,其實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談不上拼天賦。
如何進行能力遷移?
1.知識是最沒有遷移能力的,隔行如隔山。
2.技能是很容易進行遷移的,大部分職業技能都有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專業技能組成,完全可以把之前學到的技能遷移到新的工作里使用,再學習新技能。
3.在才干層面,職業之間的界限完全被打破,工作中培養的才干會蔓延到你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
只要你曾經在某一個領域努力練習過,你提升的技能和才干都不會白費,都可以遷移到未來。
2016.11.15
精讀《把時間當做朋友》
〖困境〗
任務都有一個最后期限。
而且,只要是必須完成的任務,不管是否已經開始執行,最后期限都在不斷迫近,因為時間永不停歇。
1.問題:
沒有按時開始;-按時開始唄
錯誤估算所需時間;-正確估算時間
在任務執行過程中出了差錯-不要出差錯
2.慌亂:
很多學生“既勤奮又懶惰”的原因:“沒時間了”
體會:經常也會覺得自己既勤奮又懶惰,明明早起是為了多學點東西,卻又東忙西忙的折騰了一頓,事實上啥也沒學到。
3.解決:
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
解決問題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一切都靠積累。
2016.11.16
〖醒悟〗
1.你的大腦并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于)“你的”大腦。
想到了象與騎象人,你的大腦就是屬于大象,你才是騎象人。
無意識的大腦-遇到刺激-立即作出反應
有意識的大腦-遇到刺激-進行分析-然后作出反應
2.怎么做:
運用心智獲得解放。
何為心智?
一個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識和經驗的總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
3.有些認識,哪怕是簡單的常識,也需要親身經歷后才能真正體會。
人們可能會基于一模一樣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決定。
舉例:(不知道 為什么 要學習某項技能 )
是一部分人(甲)不去學的原因,同時,也是另一部分人(乙)決定去學的原因。
甲當然永遠不會知道這東西對他究竟有什么用,因為他從未擁有過這項技能,更不可能有機會親身體會這項技能可能會給他帶來的好處。
看穿這一切,擺脫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2016.11.17
〖現實〗
[速成絕無可能]
1.
期望速成的主要原因:
微觀上,
-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馬上得到滿足的天性;
-不懂得“有些階段就是無法跨越”
宏觀上,
現狀使然。
2.
總的來說,
為什么?
一方面:自己的欲望無限
一方面:要完成的事情太多
一方面: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
3.
怎么辦?
接受現實。
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交換才是硬道理]
生活的本質:
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給你什么。
怎么辦?
給我什么就用好什么,
積累到一定程度上再去換能換的東西。
要不斷想辦法運用心智的力量去識別那些死循環和惡性循環,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況下 跳出去。
如何跳出去?
分析
我有的 VS 我要的
-先劃掉“我要的”當中那些無法用“我有的”換取的;
-再仔細判斷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換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須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點標記;
-偶爾有些“我要的”無法用現在“我有的”換得,卻又是必須的,不可或缺的,這需要我們認真考慮用什么樣的手段再積累一些“我有的”,從而有足夠的資本換取那些“暫時換不到但極其想要的”。
[完美永不存在]
沒有人能夠做到完美,
我們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
我們需要時刻忍耐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否則事情根本無法完成。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2016.11.18
[未知永遠存在]
我們害怕未知,害怕不確定的東西。
為了進步,我們必須忍受一定的未知。
為什么?
1.我們要承認自己不可能全知全曉,如果不能接受未知永遠存在這個現實,會平添許多焦慮。
2.未知分為兩種:
永遠不能解決的;
在可預見的未來也許能夠解決的;
怎么辦?
一個相對有效的策略是:
當有問題解決不了時,可以先把它記下來,然后繼續前行。
一直在前行,一直在積累,一直在成長。很可能等你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當初無能無力的你,你已經重生。
[現狀無法馬上擺脫]
一個人的能力主要靠積累獲得。
心懷“夢想”的時間越長,它的沉沒成本就越高。
很多人都在無意之間被自己的“夢想”所綁架,所謂“夢想”也許只是陷阱。
為何會落入陷阱?
1.對現狀不滿
2.急于擺脫現狀
怎么辦?
最優策略--接受現狀!!!
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
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
不要常常覺得苦,要想辦法在任何情況下都找到情趣(快樂是一種本事)。
[與時間做朋友]
怎么做?
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何為正確的事情?
核心:
看它是否現實。
最好時常把自己的一些念頭記下來,看看與這些現實(速成絕無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獲,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遠存在,現狀無法馬上擺脫--不僅要接受,還要牢記,不僅要牢記,還要堅信,不容半點動搖)是否相符,
你會和所有這樣做過的人一樣,發現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覺之間被一些實際上完全不現實的念頭所左右。
這是正常的!
但是,通過不時的記錄、思考與反省,你會越來越善于甄別那些不現實的念頭,進而擺脫它們的影響。
這就是差別。
時間是現實的人的朋友,是不現實的人的敵人。
2016.11.19
〖管理〗
[估算時間]
為什么?
因為人們總是錯誤估計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
怎么辦?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斷其熟悉程度,
(做熟悉的事時間估計會比較準,做陌生的事會遇到各種“意外”從而錯誤的估計時間)
再據此判斷估算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
侯世達法則:完成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計劃花費的時間,就算制定計劃的時候考慮到本法則,也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及時行動]
不管遇到什么任務,永遠不要再問“什么時候開始才好”,因為答案只有一個:現在!
拖延癥的原因:
1.
內部恐懼:
只要開始做事,一個人就要面臨做錯、做不好的風險。(認清并接受這個現實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心平氣和地去做事。)
2.外部的恐懼:
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在意來自他人的、非建設性的負面評價。)
[直面困難]
正確預估了時間-迅速開始執行了任務~還是沒能按時完成任務
why?
效率低下。
why 效率低下?
回避困難!
任務組成:相對簡單的部分+相對困難的部分。
合理的時間安排: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省出來的時間放在困難部分的處理上。
大多數人的時間安排是這樣的:用幾乎全部時間處理簡單的部分,至于困難的部分,干脆“掩耳盜鈴”,視而不見,暗地里希望困難自動消失……
很多人實際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謂的“喜歡做某件事情”很可能只是因為那件事情相對簡單、容易獲得獎勵而已。
如果不能控制這種逃避的傾向,再多、再好的任務管理技巧都是無效的,因為任務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為重要而困難,也因為困難而重要)永遠無法完成。所謂效率是在任務完成之后才能夠衡量的。
這樣看來,對逃避困難的人來講,因為沒有完整地完成任務,所以無論他們花了多長時間,也都沒有效率(相當于分子為零)。
隨意記錄
1、不要高估自己的定力——大部分人都沒有正視過自己人性中的惡。
2、不要低估環境的同化力——大部分人都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考驗。
3、不要和沒格局的人交朋友——大部分人很難分辨誰是有格局的人。
那就多想想成本,你是不是輸得起。
1.說話的時候,要盡量避免主觀的評價,學著去陳述你看到的或是你感覺到的,而不是你的主觀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