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真的能修正孩子的錯誤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兒子是個貪玩的小家伙,經常會在吃飯前玩的不亦樂乎,我喊他吃飯,也不及時應答,我走過去催促他,他拿著玩具頭也顧不上抬,嘴里說著知道了,就是沒有行動。

有時會因為飯菜涼了,或者時間來不及了,匆忙吃幾口了事,這種不利于健康的吃飯習慣讓我又心疼又生氣。對他的這種行為三番五次的提醒無效后,我總會在氣急敗壞之余,忍不住而懲罰他----讓他罰站五分鐘或減少看動畫片的時間。

這樣的懲罰幾次之后,并沒有讓他的行為得到改善,我一度很有挫敗感。懲罰對我而言,除了解一時之氣,似乎并沒有解決實際的根本問題,罰站結束絲毫沒有讓兒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收斂或改變。兒子對我的懲罰似乎有了免疫力,或者他因為接受了懲罰,所以可以更加心安理得的去重復這種行為。

上周一午餐前,我在喊了他幾次吃飯而未果的情況下,決定加大懲罰力度,我臨時口頭規定從喊他吃飯到餐桌的時間在三分鐘內,超出幾分鐘就罰站幾分鐘。我本以為兒子在聽到我的決定會馬上行動,但事實并非如此。

在秒針的嘀嗒聲中,我頻頻的抬頭看時間,兒子卻依然我行我素,公然挑戰我的權威,在自己玩盡興后,直接過去懲罰區站好,然后一副不以為然的神情,問我超了幾分鐘。他滿不在乎的站立在那里,神情沒有一絲懊惱,嘴里還一直不停催問我還剩多長時間,弄的我哭笑不得。

對兒子的這種行為我很無奈,也很抓狂。懲罰不但沒有起到警醒和行為改觀,反而好像對他只是一種形式,他絲毫沒有意識自己的行為有所不當,更沒有反省自己該如何避免懲罰而去修正下一步的行為。

? ? ?其實在很多時候,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我們家長通常會施以懲罰來管教他們以促使他們修正錯誤。但在更多的時候懲罰本身只是我們家長生氣時的產物,是我們一廂情愿的認為那是對孩子直接有效的管教辦法。

? ? ?最近在一本育兒書籍中看到一段這樣的話,突然覺得懲罰是一種很愚蠢或者是家長黔驢技窮的做法。書中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究竟懲罰還是不懲罰?家長們有了這樣的討論:

“如果不懲罰他們,他們就會逃避管教。”

“有時候,我很生氣,沒有別的辦法。”

“如果不懲罰,孩子怎么知道他做錯了,以后不再做。”

“我懲罰兒子,是因為那是他唯一理解的管教辦法?!?/p>

遂問家長,是否記得自己受罰時的感受,他們這樣回答:

我經常恨我的媽媽。我會認為‘她真是一個潑婦’。

之后,我又會有罪惡感?!?/p>

“我會覺得:爸爸是對的,我很糟糕,我理應受罰?!?/p>

?“我會幻想我病的很厲害,讓他們對我的所作所為后悔?!?/p>

“ 他們真壞。我要報復他們。只要不被他們抓住,我還要去做。”

家長們討論的越多,越理解懲罰帶來的感受:敵意、仇恨、抗議,罪惡感、沒有價值感、自憐。

? ? ? 最后書中的吉諾特博士總結說,問題在于,懲罰并不起作用。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去報復家長上面,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

? ? ? 懲罰孩子,我們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從內心深層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孩子應該經歷自己的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罰。讓他感到,在一個互相關心的親子關系中,是沒有懲罰的。

?在這里,我們大家理解到孩子們對懲罰的感受表現的很強烈,他們會產生敵意、逆反甚至否定自己,而且大家也看到了懲罰并不起到有效解決問題的作用,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讓孩子從正面修正自己的不當行為,從而可以更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再回到兒子的飯前無節制玩耍的問題上,我不再簡單粗暴的實施懲罰,而是參照書上的建議,總結了幾點代替懲罰的技巧和方法。

? ? ? ?1、表明不同立場,明確表達期望。對于孩子的不當行為我們要給出否定的立場,和孩子友好溝通,明確表達我們的期望和指令,正面給予行動指導和目標。

? ? ? ? 2、讓孩子參與,給予一定的選擇權,請他幫忙。針對孩子的可控范圍的行為,遵照孩子的特點,引領孩子參與,適當請他幫忙,并充分尊重孩子,給予他選擇權,讓他體驗到自己的價值。

? ? ? ?3、采取行動,讓他體驗不當行為的自然后果。對孩子的某些行為,他的再三違抗或者置之不理,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溫和而堅定的措施,讓他體驗因不當行為導致的自然后果。

? ? ?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家長陪伴的同時還要及時修正自己的行為,才會給孩子一個更加寬松有度的成長環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