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 ? 先看字面的意思。凡作為子弟,在年少的時候,應該多親近老師、朋友,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
? ? 這里重點要談論的是“親師友”,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師道和友道,所謂良師益友、成功之基。師道在韓愈的《師說》當中已經闡述的很清楚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對照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很容易看出古今為師者的差別。傳道既人格教育,現在學校教育雖然也有,但是所占比重已經微乎其微了,而家庭教育能彌補者,亦在少數,此現代教育之大問題;授業既專業知識教育,這里也要注意,這個業與我們現在學校的知識教育也是有本質區別的。業者,能養家糊口之技能也,而今天之學校教育,學生所學的所謂知識也是只能應付考試而已,各類考試中,最實際者名為公務員招錄考試,而所選出的人,再經過多年的崗位實踐也未必能成為一個領域的能手,此亦是教育一大問題;至于解惑這樣的人生大問題,學校教育現在所能達到的效果就更微弱了。所以筆者在解《三字經》的過程中,反復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這一點古今中外皆然。
? ? 友道于古人來講一直是非常重視的,位列五倫,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區別于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因為朋友對一個人來說確實太重要了,那種心靈之交、義氣之交、砥礪之交,是父母、兄弟、夫婦、同事所不能代替的。其實交友最基礎的前提是大家要有緣分,這個緣分不是說我們認識了,能叫出彼此的名字,在一起吃吃飯,喝喝酒就叫朋友了,那最多也是酒肉之交而已。那么要交什么樣的朋友,朋友之間應該做些什么事情?《千字文》中的“交友投份,切磨箴規”表述的比較明白,朋友是一個人切磋技藝、琢磨學問、勸諫過失、規范行為的一種助力,而且這種助力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的。
《論語?季氏》有言,“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是儒家給出的擇友標準。直者,講真話的人;諒者,能體諒人,能諒解人,個性寬厚,能夠包容的人;多聞者,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人。便辟者,有怪癖脾氣的人;善柔者,沒有主見的人;便佞者,一味逢迎者,所謂“巧言令色鮮以仁”之謂也,最是可惡。
“益者三友”,是我們交友、擇友的標準,更是我們自我塑造的標準,要努力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直、諒、多聞。“損者三友”,無需刻意回避,心中明鏡,知道就好,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對于如何親近師友,《錢氏家訓》中的一句話讓人最是受益,也最直白。“小人固當遠,然亦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然亦不可曲為附合。”對于益友哦,希望結交,但是刻意為之就不好了,會讓人生厭,弄不好還讓對方以為自己是“阿諛小人”,最好的辦法還是做好自己,做最完美的自己,用自己的美去吸引同道中人。對于所謂的損友呢,尤其是自己看不順眼,看不上的那些人,萬萬不可嫉惡如仇,最好的辦法其實還是做好自己,做最完美的自己,讓對方無懈可擊,甚至于讓對方生出效我之美的心。
這就是自強不息,正己化人。
最后說說筆者個人目前對師、友的認定標準。
能引領我精神升華者為師。
生活中能相互關心,工作中能相互幫助者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