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企業級市場的碎碎念(二)——企業服務三國殺

現在的企業服務市場,除了原來的那些“傳統IT”外,多了很多新玩家,主要分兩類,一類是互聯網公司,大巨頭+小巨頭,都是在自己的業務發展起來以后,覺得能夠支撐自己爆發式業務和海量用戶的這套IT(軟件)很牛逼,只要將其標準化,產品化輸出,應該就能幫助其他想要做互聯網業務的公司了;還有一類就是各種企業服務的創業公司,基本上也是由互聯網思維驅使的,幾個年輕人,有的甚至毫無行業經驗,就開始做saas,或者拿一個國外的開源軟件,回來改改包裝一下,就美其名曰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開始找各種企業去推廣、宣傳、試驗。這兩類企業其實都是奔著互聯網+去的,都覺得中國企業未來要互聯網化,應該是個萬億級的市場。可以說,企業服務市場這趟子水,就是讓互聯網思維攪渾的。

看看這兩類企業目前的現狀,可以說,大部分活的很慘。互聯網廠商做企業服務的,唯一看起來前景比較好的,只有云計算,畢竟阿里云17年估計要上百億了,而國外還有個營收超過100億美元的AWS在前面當標桿?;ヂ摼W企業做開發平臺的,現在已經掛的差不多了,曾經的BAE\SAE都已經悄無聲息了。去年容器很火,搞了不少創業公司,先是做公有云,再轉型做私有云,但是到今天國內沒有一家真正算的上成功的容器廠商,就是有標桿案例,能讓早起喜歡新技術的企業都用起來的,沒有。除了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叫的更響,但是成功的更少。參考一下國外的cloudera,horonworks等領先的大數據平臺上,前景一片黯淡。至于人工智能,幾家巨頭迫不及待地免費開放語音平臺,百度甚至開放了無人駕駛平臺,盈利模式至今尚無定論。

創業公司做企業服務的,到17年開始在CRM、HR等通用領域和某些垂直領域有了一些用戶規模上十萬的應用,但一說到具體經營情況,都是一把辛酸淚,誰知其中味。B端是個很苦逼的行當,大家都是生意人,不談感情,上來先問能帶來什么價值,而且最好是收入方面的價值,如果說是節省成本,很多人還懶得算。就算說好了能帶來價值,還要再砍砍價,因為中小公司沒錢?,F有的社會信用體系和資源分布體系決定了公司的價值取向,政府國企大公司的確很有錢,但不會用創業公司的東西,最多當個票友,嘗個鮮,誰都擔不起風險;中小公司朝不保夕,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所以我看很多創業公司的企業客戶數量都是注水的,好看的都是累積客戶數有多少多少,但誰都不知道這累計客戶數量里面有多少還活著的。互聯網創業成功率A輪不到10%,到IPO再減去90%,最終大概只有1%能夠活到上市,所以有時候客戶數量這個數字,是騙人的。

其實相對來說獲得最好的,還是傳統的IT企業,因為他們深耕了這么多年,建立了成熟的渠道體系。有渠道,有客戶;有客戶,產品就有銷路。B端市場和互聯網2C的產品不一樣,好產品再會說話,沒有渠道能夠達到客戶也是白搭。而且企業客戶,重點是解決問題,至于用什么樣的產品和技術解決問題,那都是后臺的事情,只要能夠以合適的成本解決問題,用誰家的都一樣。

所以像華為、華三、浪潮、金蝶、還有各行各業的軟件開發商和集成商,都活的還可以,至少還有口飯吃。在云計算市場,雖然說阿里云名聲響,但賺的錢遠遠不如華為、華三這些傳統硬件廠商,人家裝套虛擬化軟件,按上私有云的名頭,照樣賣服務器,在政務、國企、金融、通信等金主市場悶聲賺大錢。至于大數據,華為這樣的還把hadoop拿過來改一改,有些集成商干脆就OEM一個開源創業公司的,照樣也能賺錢,說實話大數據在大客戶市場很多都是嘗試性質的,先買一個玩玩,不行了就丟一邊。倒是不少創業公司苦哈哈地做研發,做POC,到最后還是一個被集成的命,拿了最小頭的錢。

雖說互聯網已經深刻地影響了企業服務市場,但總體上B端的商業邏輯沒有太大的改變。大客戶,項目制,樣板點,堆人頭,實施交付,售后支持,這套邏輯還在,所以傳統的IT企業雖然比互聯網公司、創業公司要慢一步,卻還是更快地適應了市場的變化。

真正有可能會影響甚至顛覆企業服務市場的是這么一些公司,創始人在B端市場摸爬滾打十幾年,對于B端市場的玩法有深刻的了解,對于B端市場客戶的痛點又有切膚之痛,懷抱理想,出來創業。一方面能通過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比原來更高效的解決客戶的問題,一方面有深諳企業級銷售的玩法,該推渠道推渠道,該找合作伙伴就找合作伙伴。有深厚的人脈,能夠和CIO們直接對話,同時還能利用政府的各種政策,為自己的企業爭取各種補貼和商機。這樣的企業,很少,但逐漸在多起來。這些才是企業服務的未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