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三屆(深圳)極致踐行者大會回來之后,寫完成長記錄,我找到了,8月的最重要的那件事。
在深圳大會上,看到了很多普通人變牛人,普通人背后的極致做一件事情的經歷。
我也問自己,如何給自己一個閃光的標簽,我決定好好學習,梁寧老師的產品思維。
梁寧老師說,產品能力是每個人的底層能力。我們每個普通人也需要把自己的價值打包成一個產品,向世界交付,并且獲得回報。那么該如何去做到呢?我想從老師的這30講課中去,找答案。
于是月初開始學習。以下是我整理出來第一模塊——同理心部分的精要筆記。
一
001情緒是底層操作系統,后天習得技能是一個個app。
002滿足是可以用來衡量很多東西的刻度。
003上帝給你初始化的操作系統的密碼,你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004什么東西持續滿足你,什么東西永遠讓你不爽,這就是你的命運。
二
005恐懼是邊界,會困住一個人的手腳。
每個人的痛點都是他的恐懼。
006要么做一個讓人愉悅到爆的產品,
要么做一個可以幫人抵御恐懼的產品。
三
007人會基于自身所處角色,所在場景和個人認知判斷,選擇性說一些他覺得正確的話,但這個場景中所謂正確的話,并不代表這個用戶真實的選擇。
青詞:我想起一句話,許多時候,我們僅僅是為了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而實際行動卻差很多。
然后我又想到,讀《朋友圈的尖子生》脫不花一節,她的朋友建議她通過寫作去梳理和改造自己。第一條是,一定是自己說話的德行。第二條是想想自己在干的事和價值目標要全面匹配。
總結就是要寫,內容和形式天衣無縫的書。
所以我想說的是,觀察自己和他人是否是基于角色的溝通。而對自己,是不是言行一致。我們要朝著目標方向而去。
008所謂用戶調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納別人的世界觀。
四
009在角色里,你的感受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殼,殼是什么樣子的,角色要求你成為什么樣子。
010人只有在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才會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給他的壓力非常到位,否則就不要對他做角色化預期。
011人是因為訓練和壓力才成為角色的,而集體就是角色的聚集。
角色化生存,是我們真實的生存處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的認識,溝通交互,你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感情。
五
012人長期關注什么,就會認為什么東西更重要。一種人更關注我喜歡什么,而另一種人更關注什么是對的。
前者比較自我。后者比較自律。
013未來我應釋放哪一方面的能力?找到你的愉悅和恐懼。靠愉悅驅動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懼驅動,往往自律。
總結:
014內在的愉悅,恐懼,潛意識與集體人格共同形成我們自己。
015但你要認識一個人或做一個產品要思考,自己到底要在哪個層面下功夫。
016你還要回到自己的內心,看到自己的愉悅和恐懼,看到自己的天分,你也看到用戶的愉悅與恐懼,了解他們的潛意識和集體人格,不要觸發他們的防御。
這就是你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