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龍鳳胎寶寶一對,每天跟孩子媽一人帶一個睡覺,往往我帶入睡效率更高,3.21是睡眠日,因此想到分享這個主題,也幫助更多低齡孩子的家長解決哄睡的困擾。
先說說關于哄她上床,經常碰到的挑戰可能會是:
·睡前吵著要玩玩具、看電視,怎么都不肯上床。
·說好睡前講三本書,結果還要還要還要,講了十本還不肯睡。其他規則也一樣被各種挑戰底線。
·說好要睡了,突然提出要喝水、要上廁所,花樣百出。
·因為鬧覺,大哭大鬧,哭累了才睡著,大人筋疲力盡。
是的,排除孩子不舒服的生理原因,這些問題也是我每天在面對的挑戰。
什么?你是被標題吸引進來的?
恭喜你!接下來你也能學到靠譜的方法來哄娃睡覺了!
今天我來分享一下——超級奶爸哄女兒睡覺的那些套路。
作為一個超級奶爸,我哄娃的套路多,變化快,平均能比麻麻提早半個小時讓孩子睡著。
(以下主要針對3歲以下的低齡孩子,其他年齡的我沒睡過,不過道理是相通的^^)
套路一
入睡有流程,但不需要太多。
2歲到3歲的孩子對睡前活動的需求特別強烈。我相信父母都會給孩子固定的一套流程,但是需要知道的是,處于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喜歡按照她們自己的既定規則來。比如某天大人突發奇想,在睡前程序里增加了一個“講故事前唱首歌”吧。那么很有可能這個流程被孩子瞬間固化在她們的流程里,接下來的一段日子里,你會被要求講故事前唱同樣的歌。
我女兒睡前的最后一本書固定是《小紅帽》,實在是念到想吐了……有一天嘗試換了三本書,結果聽完以后,不像過去那樣乖乖睡覺,而是開始大鬧要聽小紅帽,因為她的流程被打亂了。
制定睡前流程確實能夠幫助大人讓孩子“迅速進入狀態”,到時間上床睡覺。
但是切記不要輕易去增加這個流程,避免讓自己陷入這個陷阱中。
睡前慣例表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大一點的孩子通常由大人跟孩子一起確定睡前流程。2-3歲的孩子,我們可以用手機拍下睡前流程,打印出照片,貼在她們看得見的地方。作用是讓孩子和大人都能夠按部就班去執行規則。
當然如果條件不允許也沒有問題,只要記住,按照既定流程來,以及關注下面一個技巧: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套路二
有限的選擇,主動應對被動。
2歲以前,家長通常喜歡問孩子“好不好?”,而孩子被問到好不好通常會開心地回答“好!”,父母覺得特別有成就感——這孩子真乖。
但是直到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突然開始說:“不好!”
這個時候,再問好不好,被拒絕了往往很受打擊。
我也曾經經歷過這個階段——
“睡覺時間到了,我們上床睡覺好不好?”
“不好”
多尷尬……
與此相反,給出有限的選擇,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出決定,同時也能讓孩子按照既定的流程順利走下去。
“睡覺時間到了,你想換這條睡褲還是那條?你來決定”
“你選的睡褲真好看,你想讓小猴子誰在你旁邊還是小兔子?”
“今天你選擇看兩本書還是三本書?我知道你喜歡小紅帽,放在最后一本吧~”
套路三
善用游戲,避免陷入糾纏。
一些孩子特別鐘愛的睡前活動,通常會被要求延長或者再來一次。尤其是講故事,好多朋友跟我說,跟孩子約定好了最后一本,可還是讀完還要讀一本。
你想如果你是孩子,我鬧一鬧這個底線可以破,那我肯定繼續鬧啊。。。這樣的約定對2-3歲的孩子而言,沒太大意義。這個階段的孩子,用游戲的方式來轉移注意力,避免糾纏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情景1
看完三本書,孩子說:“再讀一本再讀一本”
我順手抓起床頭的小兔子公仔,開始角色扮演。
“Hi~~~我是小兔子,剛才爸爸跟你講了什么故事呀?”
“爸爸講了小紅帽的故事”
“奶奶和小紅帽被獵人救出來以后干了什么呀?”
“……不知道”
“她們跟大灰狼折騰了一天,太累了,一起躺上床睡覺啦!小紅帽要抱著她的玩具睡覺,你想不想抱著我睡覺呀?”
“想!”
好,兔子給她,抱著,入睡。
情景2
看完三本書,孩子說:“再讀一本再讀一本”
我順手抓起床頭的海豚公仔
“Hi~~~~我是海豚先生,今天爸爸帶你去哪兒玩了呀?”
“嗯……去超市看魚魚”
“哦~~看魚魚啊,有沒有看到魚魚在睡覺呀?”
“有!”
“那魚魚睡覺有沒有閉上眼睛啊?”
“有!”
“那你跟我一起閉上眼睛睡覺吧,你想要自己關燈還是海豚先生我來關燈?”
“自己關!”
好,關燈,入睡。
情景3
看完三本書,孩子說:“再讀一本再讀一本”
我順手抱著孩子說:“我們來數數還是來讀英語字母?”
“嗯……數數!”
“好~我們一起數到20,然后一邊數,一邊聽呼吸的聲音,你想聽爸爸的呼吸聲還是聽你自己的?”
“聽爸爸的!”
好,關燈,抱著,均勻呼吸,入睡。
情景45678略……
看三本書是我們的規則,我們自己堅持這個規則,一段時間以后,孩子可能還會提出“再讀一本”的要求,但大多是試探性的,不會糾纏。這時候主動通過游戲方式來轉移注意力,但是要注意,我們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都是在幫助她安靜下來,指向“睡覺”這個目的,而不是又用其他方式來引起新一輪權力之爭。
如果以上情況都搞不定,那不得不反思一下,是不是孩子真的不困,要從調整生物鐘開始了。
套路四
反思全天,調整大局入手
孩子每天睡眠要求是固定的,睡眠標準如下圖:
除了每天午睡2小時外,晚上一般要睡10-12個小時。因此合理地調整孩子的生物鐘是必要的。
一般來說九點半睡到第二天早上七點半的話,中午需要補充2小時睡眠。這2小時睡眠習慣至關重要。盡量讓孩子吃完飯1點-2點左右睡一覺,是能夠保證晚上早睡的前提條件。有朋友跟我討論了半天孩子睡覺問題,突然意識到每天孩子一般要玩到下午四五點再睡一覺,那怎么可能讓他八點鐘上床呢……
曾經我為了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下班回家還安排孩子一起去外面玩一圈再回家,結果就是導致九點多回家,折騰半天到十一點才睡。后來果斷調整安排,晚上在家里陪伴孩子畫畫、玩玩具即可,到了時間準時吃點心、刷牙、上床走流程。
套路很多,總結來說
1、低齡的孩子,培養他們睡覺的流程很重要,特別是一些有儀式感的環節,是能夠幫助推進入睡進程的。
2、入睡流程需要有,但是不要制定太繁瑣的入睡流程。
3、多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但是轉移注意力必須指向“睡覺”這個目標。
4、關注孩子的生物鐘調整是治本。
最后附上這個陪了我睡了兩年多的小情人:
如果以上套路都不管用
其實我還有一個壓箱底的方法。
就是哄著哄著,我自己睡著了,然后等我醒過來,娃基本也睡著了。
用正面管教的工具來說叫做
“行大于言”
最后,祝你順利哄她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