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覺自己被“碎片化”了,我建議你讀讀《深度工作》。
(文末我會加入總結,實在沒時間的朋友可直接翻到尾哦。)
01? |? 你還能專心做一件事情嗎?
前幾天一位高人推薦了這本書給我,我當時就在京東上下單,拿到手就開始讀,一讀就上癮了,一是整篇文章深入淺出、邏輯條理性強,二是作者本身是一位深度工作的踐行受益者,說服力強,三是理論和實踐并駕齊驅,從神經學、心理學和哲學多角度論證了深度工作的意義。
不過看一本書是否真正有價值,我是看它是否對行為有指導意義。很顯然,它幫我節約了大量時間,在我還沒看完全書,就已經卸掉了手機上的流行軟件,比如愛奇藝、優酷、搜狐視頻、今日頭條、天天快報,還關閉了微信朋友圈的功能。
這樣做的好處很明朗,我“憑空”多出了大量時間,可以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網絡媒體虜獲了我們的“注意力資源”,占據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隨時準備把我們從專注的工作中拉出來,讓我們分心,消耗我們的人生。
《深度工作》里對于網絡媒體的看法一針見血,“它們由一些私人公司開發,投資巨大,營銷精心,最終的設計目的是虜獲你的個人信息和注意力,將其賣給廣告商。”
我們陷在這些精心設計的網絡媒體,將時間一股腦地投入進去,電視劇永遠追不完,資訊也永遠翻不完,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更是隨時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有人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好在“網絡娛樂幫你干掉了80%的競爭者”,壞在“你也在其中之列”。
02? |? 為什么要進行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的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1922年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知道忙碌的都市生活無法給他更深入和縝密的思考空間,便隱居到柏林根,他常常在那里獨自工作或者去周圍鄉村散散步,正是這種不受打擾的空間,榮格創作出了一系列超越導師佛洛依德的著作,對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了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
不僅是科學界,很多領域的精英亦是在深度工作的狀態下,取得了很大成就。伍迪艾倫從來不用電腦,也沒有各種電器的影響,靠著一部打字機,獲得了23次奧斯卡獎提名。微軟首席執行官比爾蓋茨每年都會安排兩次“思考周”,在這段時間他會隔絕一切人和事物(一般在湖邊小屋),只讀書,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蓋茨提出了著名的“互聯網浪潮”。
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注度,我們要隨時謹記這個價值公式,提醒自己保持深度工作。
網絡上流行一個詞叫“低層次勤奮者”,因為我們越來越清楚,低效率的工作疊加,效果并不一定佳,缺乏專注,不找方法,再努力也追不上那些會學習、會工作的人。
03? |? 我們為什么離不開網絡?
這里的網絡泛指所有與網絡相關的事物。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王者農藥幫你干掉了50%的競爭者》,這個數據當然不準確,但是說法卻很對。
不管是游戲也好,刷八卦新聞或者朋友圈也好,這些碎片化行為經證明,會讓人再難保持專注,當一個人無法擁有專注力,就無法進入深度工作,也就是說,就在我們上廁所、等咖啡、走路時瀏覽網頁的時候,專注力正在一點一點消散,成功的機會也在慢慢被消耗。
其實我們越來越明白網絡并沒有對我們的成長有多大作用,但依然產生巨大的依賴和習慣,作者說,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科技崇拜感”——使用網絡科技產品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表現。但實際上,過度依賴網絡,不僅我們無法在深度工作下創造價值,內心也變得空虛迷茫。
很多人會在網絡世界上找到價值和存在感,這是他們沉溺于網絡世界的原因。作者認為我們所謂的存在感也許是一種假象,一種錯覺,也是一種注意力交換的關系。你“點贊”我更新的狀態,我“點贊”你的,彼此相互關注,給我們帶來一種“重要感”,這種重要感可能會讓你戒不掉朋友圈。
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試想如果我們連續一個月不發微信朋友圈,別人會發現會在意嗎?”
如果答案是否,也許我們在別人朋友圈并沒那么重要,既然如此,按照28原則,不如將時間花在對實現目標最為重要的20%的事情上,這樣更有機會豎起成功的標桿。
04? |? 如何在網絡時代下保持專注?
第一,對網絡工具進行斷舍離
生活在網絡科技時代,我們無法像古人一樣走路靠記、文章靠竹,但是必須對工具進行篩選,保留有用的,去掉無用的。
具體如何選擇,作者提出了一些步驟,降低我們思考此問題的難度。
①明確職業和生活的主要目標。
②列出實現這些目標最需要的幾個行為。
③思考你目前使用的網絡工具對這些行為有積極影響、消極影響還是沒有影響,然后做出判斷:當一種網絡工具有積極影響并且積極影響大于消極影響,才可以繼續使用。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關掉朋友圈,正是按照這個思維過程做出的判斷。
我生活的主要目標:與重要朋友保持較深的接觸,維持友誼
實現這些目標的行為:與朋友見面或者電話交流;了解朋友一些重大事件,比如結婚,準備禮物。
微信朋友圈也許能幫我了解朋友的重大事件,但是一般都會特別發私信告訴我,既然“點贊之交”于建立厚重的友誼并無好處,而且耗費時間這個消極影響卻很明顯,所以選擇關掉。
第二,規劃使用網絡的時間。
人特別容易被新奇有趣的東西分心,再者現在那些媒體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人的注意力,使用精心雕琢的標題和容易理解的內容,輔以數學算法的打磨,讓人欲罷不能。
所以與其在網絡的氛圍中規劃專注工作的時間(很難),不如規劃使用網絡工具的時間,后者更易實行。我每天會安排12:00到14:00瀏覽網頁、看看新聞,或者看看電影,其他時間都要求自己盡量不使用網絡工具(當然簡書除外啦)。
第三,不要用網絡來消遣,提前安排高質量的事情。
很多人都有這種習慣,常常在周末或者下班的空閑時間在網上西刷刷東看看,結果既無聊又浪費了時間,這種習慣對專注力的培養非常不利,所以作者建議在周末或空閑時間來臨之前,就規劃重要事項,比如鍛煉,讀書,與好友會面,這些有意義的事情相對于網絡,會讓人更有愉悅感。
總結:
1、深度工作是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它是一個人成為精英和創造非凡價值的工作方式;
2、網絡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漸漸消耗了這種專注能力,變得極易分心,我們必須重新培養自己的專注力,有必要去掉一些無價值的網絡工具;
3、在網絡時代保持專注,作者給了我們幾個建議:首先是對網絡工具的斷舍離,去掉對主要目標沒有積極影響或者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的工作;其次是規劃每天使用網絡的時間,其余時間則遠離網絡工具;最后是不要用網絡來消遣,提前安排好高質量的事情。
有用的話不妨“喜歡?”下我,每一個難以堅持的夜晚,我都會來看看你~
女神翻書:一個漂亮未遂的斜桿女青年,個人知識管理領域的老司機,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不好為人師,但偏是一枚知識分享講師,現在簡書分享我所讀所學,將“知識料理”呈現給各位~
熱文快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