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一1636),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華亭人(今上海松江)人。他學識淵博,精通禪理,是一位集大成的書畫家,其《畫禪室隨筆》是研究中國藝術(shù)史重要的著作。
董其昌書法早年學顏、虞,中年致力米芾,又追晉人風韻,并參以禪理,故其書風空靈、雋永,被譽為“書家神品”。他的書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奮,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其與大收藏家項元汴的交往,得以飽覽許多書畫真跡。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他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行書以“二王”為宗,又得力于顏真卿、米芾、楊凝式諸家,趙孟俯的書風也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他的創(chuàng)作。草書植根于顏真卿《爭座位》和《稿》,并有懷素的圓勁和米芾的跌宕。董其昌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
董其昌仕途通達,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一時士子皆學董其昌的妍美、軟媚,清初的書壇為董其昌籠罩,千人一面書風日下,實在是書壇的悲哀。
此幀扇面書法寫的非常激越跳宕,技法嫻熟。自署學楊少師(凝式),確有幾分“神仙起居法”的遺韻。扇面紙熟,又有折痕,形式特殊,寫好不易,董其昌是書扇老手,正利用了扇面的短處而變其長,出現(xiàn)的線條及墨色的變化別有意味。
此卷書于明萬歷三十四年,董其昌時年52歲,師法顏真卿,落筆精絕,筆法勁健,意境高遠,為董氏中年時期楷書的代表性杰作,清裴景福稱此作有“云鶴游天,群鴻戲海”之美。卷首所臨碑額“漢大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碑”更為其罕見之篆書作品。
此卷寫于明萬歷三十七年,董其昌時年55歲,該書筆法由李北海而漸入米南宮,字大如拳,流暢勁健,通篇數(shù)百字一氣呵成,顯出深厚功力,為董氏行書中精妙之品。明萬歷晚期,黨爭愈演愈烈,董其昌對此甚為厭惡,故書此篇以寄其意。
本幅書寫于萬歷三十九年,董氏時年57歲,在江南以游歷山水和書畫創(chuàng)作自娛。從他的自題中可知,此卷是以鼠須筆書寫,心手相應,頗得己意,并稱只恨不能為米芾所賞,可見頗傳米書神韻。
董其昌60歲左右仿顏真卿書法寫此卷,寓意國家要興盛,朝廷必須廣攬人才。該卷用筆沉著勁健,結(jié)體端嚴中寓瀟灑飄逸之致,頗有唐顏魯公之法度,為董氏書法已臻佳境時的巨制。
此卷是董其昌61歲時撰書之墓志銘,其書筆道圓渾,使轉(zhuǎn)靈動,體勢兼取李邕、徐浩之長,雄健緊湊,精力彌滿,是作者創(chuàng)作高峰時期的代表作品。董氏使用烏絲界格,不使字居中央,而是寫在左上角,布局頗為獨特。
這是作者68歲時的作品,詩中內(nèi)容多是與同僚唱和之辭,借史言志,抒發(fā)政治抱負。此卷為小字行草書,一次抄錄而成。行筆流暢秀逸,布局疏朗勻稱,在博取古法的基礎(chǔ)上自成一格,是董其昌晚年的用心之作。
董其昌74歲作品,行中兼楷,用筆有顏真卿的率意,體勢有米芾的欹側(cè),布局得楊凝式的閑適舒朗,神采風韻似趙孟俯,輕捷自如而風華自足。
在書寫上,他行筆輕捷,轉(zhuǎn)折自如,用筆精到,沒有拙滯之筆;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在章法上,字距密,行距疏,布局疏朗勻稱,與平淡率真的書風相和諧,具有清潤虛靈、古淡散逸之美。董其昌善于在平淡中求變化、于灑脫中求雅逸,正合他“漸老漸熟,反歸平淡”之意。
此書當為董其昌77歲就任南京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以后之作品,書法行中夾草,融合自然,行筆流暢,風格灑脫,為董氏晚年之代表作。
唐代詩人及宰相張九齡,受朝中權(quán)臣排擠,因玄宗賜白羽扇,作賦以明志,含有明哲保身的涵義。董其昌這件作品寫于78高齡,仍然不失一貫的秀逸暢快的節(jié)奏,令人覺得余韻無窮。
此軸中楷書體,寫于80歲左右。行距字間頗疏,顯得疏宕秀朗。書風趨于樸拙,有意避免嚴整工穩(wěn),強調(diào)生拙之意,所謂拙中寓巧,熟而變生。
此冊所書蘇軾詞,書法亦仿蘇氏,用筆純熟老辣,結(jié)體堅密厚實,既顯示出蘇軾書法之神韻,又頗具董氏個人風貌。清成親王在冊后跋云:“文敏平生臨書于宋,則蘇、米居多,每自稱不得不似,不得太似。”此冊未署年款,當為董其昌80歲左右的佳作。
此卷明崇禎九年董其昌82歲時所作。書分兩段,前半部分論晉、唐人筆法風格與宋人之不同,字體稍小,用筆古拙,取勢奇險;后半部分錄唐杜甫七絕詩一首于余紙?zhí)帲煮w稍大,用筆蒼勁,轉(zhuǎn)折方硬。董其昌晚年書風回歸顏魯公、李北海,此卷為其隨手所書,古樸天真,無刻意造作之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