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牛肉進口中國已有數(shù)十年歷史,由于澳洲地緣廣闊,空氣清新,水質(zhì)干凈,非常適合肉牛的生長。
澳州牛肉主要分為草飼和谷飼兩種。
1.草飼牛肉(Grass-fed beef)
大多數(shù)澳洲牛肉用天然放牧方式飼養(yǎng),草飼的澳牛無論在安全性和健康角度來說都要更好,但因為肉質(zhì)精瘦,口感不如谷飼牛肉油潤。
在澳洲主要是A級和S級;S級較好,肉質(zhì)更為鮮嫩;在新西蘭牛肉目前產(chǎn)品分B(Bull)級、C(cow)、PS(18個月以下閹公牛)這三個級別。PS級最佳,其次是B級,最后是C。C級一班只有加工廠取用。
2.谷飼牛肉(Grain-fed beef)
澳洲的谷飼牛肉(Grain-fed beef)是當草飼牛只達到某種重量或年紀時再將牛只集中并以高營養(yǎng)谷飼喂養(yǎng)至少100天以上。為了確保肉牛攝取均衡的營養(yǎng),谷物飼料含有大麥、小麥、燕麥、高梁、玉米五大成份。所以澳洲谷飼牛肉的脂肪量較高,脂肪均勻分布于肌肉組織里,稱為大理石紋或油花(Marbling)。谷飼牛只的重量、脂肪含量、及牛肉的質(zhì)量經(jīng)過穩(wěn)定程序的飼養(yǎng)后,均相當一致。
那么問題來了~
Q1.澳牛進口的那么多,那么我們平時吃到的日本和牛呢?
日本作為全球為數(shù)不多的瘋牛病疫區(qū),自2001年起,一直都是禁止進口的。不排除有走私的部分牛肉流向市場,但是這種概率非常低。
目前一般是用雪龍牛肉冒充居多。
Q2.什么樣的牛肉算是一塊好牛肉呢?
品種:
日本神戶牛Kobe?>澳大利亞和牛Wagyu >黑安格斯Angus
(內(nèi)地不允許日本牛肉進口,所以市場上大多吃的是澳洲牛。)
飼養(yǎng)方式:
谷飼 >草飼 (谷物喂養(yǎng)的牛牛們更加肥嫩,肉肉的雪花更多,更易咀嚼)
飼養(yǎng)時間:
360天(少于1年)能夠達到最佳口感 (還是要吃小牛啊)
熟成法:
干醒Dry age >濕醒Wet age
干式熟成Dry Age可以很好的所住牛肉中的水分,更重要的是在又濕又冷的D.A過程中,牛肉粒的蛋白質(zhì)會自然發(fā)酵稱為酵素,從而分解相連的肌肉纖維,令原本很費啞口的牛肉變得容易消化且柔軟多汁。
(干式熟成非常高級的醒肉方式,需要經(jīng)過嚴格的溫度與濕度控制)
濕式熟成則是在牛肉被分割后,即放入真空包裝袋中密封冷藏,阻絕了空氣。而且牛肉在放入真空袋的那一刻起,牛肉自體所產(chǎn)生的酵素會開始分解蛋白質(zhì),進入所謂的熟成階段。在經(jīng)過21天至28天后,牛肉會變得比剛屠宰里還要軟嫩多汁。
部位:
腰椎肉 >胸肋肉 >腿肉(基本上越是不運動的部位越好吃越容易消化,所以,腿肉還是留著燉湯吧,牛排基本上用的都是以脊柱周圍的肉肉。
具體說,就是菲力 >西冷 ?>肉眼
油花等級(Marbling score):
油花級別越高,越肥嫩,油脂分布越細膩,雪花紋路越好看,更好消化
大小厚度:
280 - 360克之間最入味且汁水飽滿,厚度2-3厘米之間
總結(jié):
想要挑一塊適合中國胃的完美牛排,最關(guān)鍵還是要看油花等級>熟成發(fā)>牛肉部位
Q3.如何在餐桌上分辨牛肉的好壞?
其實很簡單,從兩個方面就可以輕松判斷~
紋理:
牛肉的油花分布越細膩,雪花紋路越好看,越?jīng)]有明顯的精肉精肉分布,牛肉的等級越高。(M數(shù)等級越大越好)
口感:
口感跟牛排的成熟分數(shù)也有關(guān)系。
正常三或五分熟的完美牛肉,品級越高,口感約細膩,肉質(zhì)細嫩多汁,可以品到牛肉自然的香氣。
Q4.如何選擇一塊適合自己的牛排?
Entrecote 肋排
說是經(jīng)典煎牛排絲毫不為過。和豬肉一樣,肋排口感不夠細膩,但是咬頭很好,而且不會有含牛筋那種藕斷絲連嚼不爛的感覺。重點是肋排一般還比較便宜又大塊,適合食肉動物。
Filet 菲力
牛排中的頂級部位。腰內(nèi)肉部分牛腰肉,最嫩處切出,是牛脊上的肉,形狀頭大尾小,脂肪含量少,適合三分熟。肉汁甜美,肉質(zhì)鮮嫩。在牛排中單價也是最高的。
Faux filet/rumsteack 沙朗/西冷
是接近菲力牛排的牛胸脊肉部分,口感與菲力牛排相似,但鮮嫩度低,彈性較好,肉質(zhì)稍硬但不會讓人覺得咀嚼困難。
這兩個部分在英法等級叫法不同,多翻譯成莎朗牛排,或西冷牛排
沙朗牛排在英、港等地指牛胸脊肉部分,肉質(zhì)細嫩度詞語菲力,上端部分的西冷牛排較為鮮嫩,售價越高。
T-Bone 丁骨
帶骨的前腰脊肉,因為帶T字形肋骨而得名。在骨頭的兩邊,一邊是菲力,一邊是沙朗。由于可以同時吃到兩個部位的肉,所以價格也較為昂貴。
Hamper 側(cè)腹部肉
一般情況下不會直接煎成牛排,因為肌肉纖維太長外表看起來都很明顯。但是可以做成很好的碎肉牛排,不會因為肉質(zhì)過軟剁碎后牛肉失去彈性。
碎肉牛排就是一般漢堡店會使用的牛排。是不是高檔漢堡店就看其中的牛排是不是hamper做的就可以了。
Basses cotes 牛上腦/牛眼肉
不光做牛排,即使是中國的傳統(tǒng)火鍋,也是最棒的涮鍋肉材。肉質(zhì)綿軟細膩,肥瘦相宜。如果切片生吃,可在感受牛肉慢慢在口中融化的美妙感覺。
在餐廳除了選擇牛排的種類外,熟度也是非常關(guān)鍵的一點。
近生牛排(Blue):
正反兩面在高溫鐵板上各加熱30~60秒,目的是鎖住牛排內(nèi)濕潤度,使外部肉質(zhì)和內(nèi)部生肉口產(chǎn)生口感差,外層便于掛汁,內(nèi)層生肉保持原始肉味,再者視覺效果不會像吃生肉那么難接受。
一分熟牛排(rare):
牛排內(nèi)部為血紅色且內(nèi)部各處保持一定溫度,同時有生熟部分。
三分熟牛排(medium rare):
大部分肉接受熱量滲透傳至中心,但還未產(chǎn)生大變化,切開后 上下兩側(cè)熟肉棕色,向中心處轉(zhuǎn)為粉色再然后中心為鮮肉色,伴隨刀切有肉汁滲出。
(新鮮牛肉和較厚牛排這種層次才會明顯,對冷凍牛肉和薄肉排很難達到這種效果)
(三分數(shù)是最為推薦的牛排熟度喲)
五分熟牛排(medium):
牛排內(nèi)部為區(qū)域粉紅可見且夾雜著熟肉的淺灰和綜褐色,整個牛排溫度口感均衡。
(吃不慣過生的牛肉的話,五分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七分熟牛排(medium well):
牛排內(nèi)部主要為淺灰綜褐色,夾雜著少量粉紅色,質(zhì)感偏厚重,有咀嚼感。
全熟牛排(well done):
牛排通體為熟肉褐色,牛肉整體已經(jīng)烹熟,口感厚重。
PS:牛排的熟度分數(shù)只有單數(shù)喲,在餐廳點牛排的時候可別說錯了。
不知道通過這篇文章
有沒有助你變身澳牛類的半個專家呢~
之后也會有關(guān)于和牛的文章介紹哦~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