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 《妖貓傳》,在未上映之前就早已熱議不斷,上映之后更是。楊貴妃之死的真相通過白龍幻化的妖貓在她死后三十年通過白樂天和空海逐漸揭露。《妖貓傳》正是描繪陳凱歌理解下的唐朝和貴妃之死的想象。
? ? 影片一開始就代入妖貓,從皇帝暴斃,金吾衛統領陳云樵受妖貓襲擊,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白居易寫長恨歌。白龍幻化的妖貓想通過暗示告訴白居易:事實上,李隆基并不是像他寫的長恨歌里那樣愛楊玉環。此番立意就像我們的語文老師讓我們品讀經典,希望我們能讀出具有新意的觀點,即使是和歷史相悖,只要你最后解釋的通,便好。
? ? 《妖貓傳》的劇情便有點像為劇情出彩而創造的新意。我們所讀過的《長恨歌》,楊玉環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隆基對她更是“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白居易因為這首《長恨歌》聲名愈加顯赫,而李隆基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也因白居易而流傳千古。這是我們大眾接受的故事,是寫在詩里,映在風煙滾滾的過路的長歌。《妖貓傳》卻來打破我們固有接受的想法,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假象,君王和貴妃不顧一切的愛戀,都是假象。都是白居易的想象。
? ? 可是明明可以兩全的呀,為什么楊貴妃一定要死?
? ? ? 自古帝王多薄情,君王的愛只是假象,只是表面。他知道此后他已不能擁有她,便要毀了她。這番絕情的愛,多么自私。躺在墓中絕望掙扎的貴妃,又何其可憐啊。帶著對君王的愛和重逢的期待受下“尸解之術”。卻在蘇醒后不知何時,窒息而死。與其蘇醒何不從沉睡時便讓她不再醒來!君王,你何其殘忍!
? ? 其實從開頭君王暴斃,便知道,陳凱歌鏡頭下的李隆基并不是深情人。只是沒想到,貴妃會死的如此凄慘。正如開頭陳正樵似乎和他的愛妻如膠似漆,卻在妖貓挾持她的時候落荒而逃,面對她在窗臺上的呼救,已經逃下樓的他鎖起了大門,擔心殃及自己。李隆基不也是這樣的負心人么,他們都在女人的庇護下安然的活下去了,而女人永遠是犧牲品。而后人便只怪紅顏禍水,明明是君王先動的情,明明是君王治國無方,卻要怪在女人頭上,難道她們個個都是狐媚,一心只為禍害眾生?
? ? ? 貴妃傾國傾城,見者無不為之傾倒,白龍的仰慕,是同病相憐的憐愛,只是,若再多加筆墨描寫和貴妃之間的故事,整個影片妖貓的復仇便會合理些。不然,只是見過兩面便為之獻身,報仇,有點牽強。有評論說像白龍這樣的男子,只存在于劇本里。也是導演在告訴大家;人間固有真情在,只是我要寫的,是通過反轉君王與貴妃的愛戀,來凸顯白龍真摯的情,合理化妖貓作祟,生靈涂炭。從前部分絢麗的特效到后來真相揭曉,白龍不顧一切的守護,影片最終還是感動到了我,特別是當他向繁花下的貴妃奔去,幻象消失時,那種愛而不得的淚點便立即襲來。最后妖貓壽命枯竭,和貴妃同放在一起,也了了那番癡情。
? ? 對《妖貓傳》的批評大多是內容太空,不知所云。而我看來,導演在傳達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劇之美。悲劇在毀滅的形式中肯定有價值的東西,同時也是對丑惡事物的揭露。阿部和貴妃獨處時,貴妃問及極樂之宴上未說完的話,阿部傳達的是“在極樂之宴的最后一刻,貴妃似乎已經預感到自己日后的命運,強盛時,她是帝國的象征,危難時,大唐便不再需要她。”
? ? 容易聯想到最近看的《瑯琊榜》,無論是第一部還是第二部,在劇中塑造的女性,她們是具有獨立的女性意識的,霓凰郡主,南境女帥,鎮守西南,當之無愧的巾幗不讓須眉。林奚,濟豐堂堂主。志向是游歷山水,識遍百草,著錄成書,心懷天下蒼生,不會因為平旌的抉擇而牽絆。我多么希望,貴妃也能如此。至少能少些遺憾,而這也是導演所要表達的。
? ? 最后還是感謝陳凱歌所描繪出的大唐,和如此可歌可泣的大唐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另一種“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