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讀書成了一個高貴的舉動,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時代,讀書成了思想者的代名詞。
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讀書又成了一個裝逼的行為,大家都刷微博聊段子講八卦,而你捧著一本書,竟然格格不入,甚至還要面臨旁邊異樣的眼神。
讀書,三歲的小朋友都知道的一件事,怎么就這么難解讀。
如果要問為什么現在人都離不開手機,有人說因為手機可以了解各種信息,有人會說手機可以獲取只是,也有人會說手機有好玩的游戲。
了解信息、獲取知識、心情愉悅,這些讀書也可以滿足。如此看來,讀書和手機都是達到這些目的的方式罷了。
無所謂讀書高貴與否,裝逼與否,它僅僅是一個行為,和玩手機一樣的行為。
2
既然說到讀書只是路徑,讀書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
任何行為都可以給人的生活帶來改變,無論好壞。讀書亦然。
英國劇作家瓊森曾說過,一個人的天性,決定了讀書這條路引導你的方向。而天性何來?內心的思想再加上日常行為決定。
思想可以影響行為,行為可以成為習慣,習慣可以改變性格。
讀書可以影響人的思想,有的書中有顏如玉、黃金屋,有的書里是毒素,是垃圾。這些判斷源于天性,也就是思想和行為的結合,也就是知行合一。
現實中有一些情況是思想和行為并不能同步結合的。但這并不影響閱讀帶來的改變。讀書可以檢視自己,激勵自己,再進一步從行為上進步,就能慢慢實現“知行合一”,這也是知識內化的一個過程。
3
曾經我辭去國企很穩定的工作,也心心念念“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家里長輩跟我說了一句話:“你讀書太多了”。當時我并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它跟我一直以來的讀書理念相悖。我們被灌輸的理念都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長輩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會說我讀書太多了?
后來我還是執意離開體制,去遠方的城市。在離家一千公里以外的城市里,我作為一個異鄉人,抱著自己的夢想,去尋找我想要的工作和生活。
當我來到大城市,我找到小城里沒有的自由的工作環境,遇見各色思想活躍的人們,經歷過的全新的生活,再加上書讀的越來越多,我慢慢明白了當時家中長輩說過的話。
如果站在他的立場,明白他的想法,就不難理解他所說的“讀書太多”。一方面是因為我沒有切實的社會經驗,剛剛畢業,尚處在象牙塔門口,還沒有真正見識過這個世界,他擔心我為了一腔熱情,而走錯路;還有一個原因,在長輩的心中,作為女生,生活以穩妥最佳。一份穩定的工作可以養活自己就足夠了,以后還是要把相夫教子作為生活的重心。這么一想,讀書自然就不必成為生活里重要的一件事。
讀書給我帶來的思考,再加上我越來越豐富的工作生活經歷,我明白長輩的用心,也理解他們,我越來越不能同意他們的想法。
長輩的想法和他認可的行為沒有錯,我的想法和我認可的行為也沒有錯,但是,如果違背自己的想法,做他認為對的事情,我會像被撕扯開了一樣別扭痛苦。
4
讀書,是獲得信息的渠道,是深度思考的載體,但終究它只是一個行為,一個方式。畢竟,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可以取代讀書。
這也就不難理解,有人認為不讀書的人沒有未來,而有的人會堅持“讀書無用論”。無論讀不讀書,任何人都有未來,只是不同而已;判斷讀書有沒有用,這也都是主觀的想法。
難道讀書就沒有一個更深度的解讀了嗎?
我認為有,那就是尋得愉悅和信仰。
能夠讓人心情愉悅的東西很多,讀書給人帶來的愉悅感是不能取代的。節奏太快的時代,我們來不及消化的東西太多,還有很多東西還沒有感知就已經消逝。而讀書帶給人的沉靜和思考,能夠讓人尋得一片凈土。
讀書的人的內心是豐富的,也是平靜的,就像在草地上仰望星空,廣袤而浩瀚。
讀書可以有活躍的思想,千百年的思想匯成文字,縱然人已逝去,但思想會共鳴,不會孤單。
讀書可以是向內的,又是向外的。內可自省,外可傳承。
讀書只是一個個人行為,我喜歡讀書,但不需要去證明它有多么優越,或者它是多么真理的存在。
回到正題,到底該如何理解讀書?要理解讀書很簡單,它只是路徑,而終點卻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