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對好朋友,同居好幾年了,只是需要抽個空去領結婚證。
不經意間,男生導演了一個非常浪漫的求婚儀式,女主在意外驚喜中,感動得稀里嘩啦。
問題是,肯定是要結婚的,為什么要浪費錢、浪費精力去搞這么一個求婚儀式呢?有必要嗎?
如果你是一個有生活經驗的人,如果你是一個洞察人性的人,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我們是如此的需要場景感和儀式感。
新郎在浪漫的婚禮上許下了莊嚴的誓言,你感動嗎?
旅游時和大家圍繞著篝火一起跳舞,你開心嗎?
朋友聚會推杯換盞、一醉方休,你爽嗎?
單位開表彰大會,你站在領獎臺上,你驕傲嗎?
沒錯,這些場景、那些儀式,讓我們感覺自己融入了圈子,不再孤獨與無助。這種場景感偏好,是從人類早期傳承下來的。
鋪墊完畢,讓我們回到《西方哲學史》。
羅素說,任何地方的原始宗教都是部族的,而非個人的。
人們舉行儀式,就是要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像魔法一樣將大家凝聚在一起。
比如冬至的時候,希臘人就會在一起舉行祭祀,祈禱太陽不能再減少威力了。這些祭祀作用非常大,因為場景感和儀式感激發了每一個人的熱情,大家覺得自己和整個部族融為一體,特別有安全感。
所以,人類需要神,沒有神就沒有祭祀,就沒有希望,就不能帶來集體認同感,就沒辦法通力協作去生產或作戰。
統治者當然不會放過利用“神”的好機會,中國自古有“君權神授”,古希臘的統治者也會和神攀上親戚,這樣對統治大有好處:以后誰不聽話,就可以用“對神不敬”的名義來治罪。
我們知道,蘇格拉底的一條罪名就是“不敬神”。
說回今天的生活,我們是如此的需要場景感和儀式感。
比如,國家大閱兵時,你看到整齊的軍人方陣踢正步走過廣場,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完全忽略了踢正步在打仗時是用不到的。
比如,生活中的一些節日,陪老婆吃一頓美食,送個溫馨的禮物,能保好長時間的太平。
很多人自認為推崇理性,覺得“沒必要玩虛的”,卻忘了在很多情況下,形式大于內容,如果士兵和元帥在一起洗澡,你覺得士兵還會崇拜元帥嗎?
理解了“形式大于內容”,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明日預告#
古希臘崇拜很多神,哪些神對哲學的影響最大呢?明天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