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份的某個周末,我在圖書館閑逛的時候,在熱銷排行榜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最好的告別》,副標題是“關(guān)于衰老和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起初以為是敘述如何建立好心態(tài)面對,如何從注意細小的健康習(xí)慣避免出現(xiàn)什么樣的問題等這樣容易讓人聯(lián)想的,可是當從豆瓣上搜這本書的評價是,居然意外發(fā)現(xiàn)有9.0分之高,于是隨便看了幾篇網(wǎng)友的書評,即便都是滿分5星,隨意截取的幾條,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于是強烈的探索欲使我買下了這本書,想一探究竟,正好自己25歲過后就一直對年齡很敏感,對日益衰老也很恐懼,抱著看能不能從這本書中尋得些許思考的心理在收銀臺付了錢,甚至期待著,如果能給我樂觀面對生老病死那就更好了。
2004年,我只有12歲,還在讀小學(xué),尚未對生死有什么直觀認知,甚至不知道以怎樣的情緒面對死,難道周圍的人都在哭,我也要難過嗎?真是奇怪,我哭不出來。
這樣的內(nèi)心斗爭真實的出現(xiàn)在奶奶病逝的那幾天,到現(xiàn)在,十幾年過去了,仍然記得很清楚,南方的臘月,農(nóng)村里還是泥巴路,冬月里的雨,冰冷刺人,道路泥濘,來家里的每個親戚的臉上都被冷風(fēng)吹得干裂又通紅,表情凝重又帶著哭訴后的淚花,打著破舊的傘,在大門口用力跺幾腳鞋上的泥巴,抖抖袖子,急急忙忙進里屋,結(jié)伴來的兩個女人一下子撲在床沿,大聲嚎哭起來,進來的男人則三三兩兩地挨著母親,怯怯的問:“今早走的嗎?”、“病了這么久,也算是解脫了,節(jié)哀啊”、“人死不能復(fù)生,節(jié)哀啊”。。。
母親沒有說話,始終都是看著病床上已經(jīng)沒有呼吸的奶奶,只是呆滯著哭,沒有聲音。
從奶奶臘月二十六從縣城里的醫(yī)院接回來,到二十八,三天,家里人已經(jīng)忙里忙外準備好了所有離世后的準備,換洗衣物,準備紙人,棺材也在離世當天下午送到了外廳。而在早上七點的老鐘敲響七下沉重的鐘聲后,突然意識到呻吟聲斷了時,啜泣的聲音小心翼翼地在耳邊環(huán)繞,外面人進來后慢慢又變成大哭,然后嚎哭起來,而全程,兩個小時內(nèi),我居然沒有任何內(nèi)心的悲傷,只是看到他們在哭,奶奶死了,每個進來的人都在哭,在說話,在安慰,在指揮準備著。只有我,從頭到尾像個局外人。也幸好是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悲痛的情緒里,無暇顧及我,發(fā)現(xiàn)了的也是說一句,還這么小,什么都不懂。
其實,我真的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嗎?不是的,從第一聲驚慌開始,我就知道有些東西突然那么一下子不一樣了。只是真的是因為太小了,第一次面對,不知道該怎么樣表達情緒,到后來再經(jīng)歷一次更深刻的死亡時,我已經(jīng)成長到一個有理智的人時,才知道曾經(jīng)的冷漠又多無知。
奶奶死后,村子里說她是修道成仙,到天上去做神仙去了,我深信不移,吃齋念佛了三十多年的奶奶在廟里本就受人敬仰,初一十五燒香拜佛從沒斷過,爺爺也是。奶奶走后,有天夜里,爺爺做了一個夢,說是奶奶托夢給他,十年后下凡來接他。于是,爺爺跟我們說,他還有十年壽命,十年后也要去天上做神仙了,父親和母親都沒太當回事,我也半信半疑,總覺得爺爺身體這么健康,肯定能活到一百歲的。
2014年,也就是爺爺說的十年后,當時我正在讀大三,正在復(fù)習(xí)考研,國慶節(jié)后的一個早上,母親突然打電話來說爺爺進醫(yī)院了,情況不太好,我可能要請假從重慶回家一趟,要我準備一下,我心里一怔,念叨著今年算起來第十年了,可千萬不要有什么事才好。等到下午晚些時候,打電話又說穩(wěn)定下來了,不用著急回來了。我放下了懸著的心,安心看書。
入秋的重慶下著雨,又濕又冷,第二天清晨被雨聲驚醒,趕緊把被子蓋嚴一點,也許冥冥之中有所感應(yīng),心里總覺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才會突然一下醒了。果然,才翻身睡過去隔十幾分鐘,母親的電話打過來,早上六點零幾分,室友還在做夢,我出門到走廊里接電話,母親哭泣著“快回來!爺爺走了。。。”,當時的第一反應(yīng)是“爺爺去哪了”,等到慢慢聽到母親在哭泣才突然意識到“走了”是離開我們,離開這個我們共同存在的世界的時候,突然有一種天塌了的感覺,眼淚像泉涌一樣不停地往外留,我打了輔導(dǎo)員的電話請假,買了當天上午11點的動車回家,從聽到這個消息,到在動車上的10個小時,一直在哭,一想到往昔陪伴著爺爺?shù)漠嬅妫蹨I就止不住的掉,怕別人看見,又只能低著頭偏著臉不讓自己哭出聲來。
到家后,狼狽地又立馬趕去鄉(xiāng)下,想像著這突如其來的一切,我的記憶還停留在暑假在家的時候,牽著爺爺?shù)氖诌^馬路逛公園,爺爺說今年是第十年了,還有個心愿沒完成,就是想去龍虎山看看,之前想去,沒有人陪,一個人又不愿意去,等到拖到后面又身體跟不上了,說到這里,我不以為然,覺得爺爺身體這么好,等我畢業(yè)賺錢了就帶你去,花錢找人抬轎子也陪你去。
然后就沒有了然后,所有的對未來美好幻想都在此刻變成了我此生來最大的遺憾。深刻體會到什么叫“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總以為時間還很長,哪里預(yù)料到死別竟是這般突然。
看了這本書后,講了一些老年人在面對死亡時真正所需要的不是我們?nèi)粘R詾榈尼t(yī)藥護理、營養(yǎng)補品之類的外在救濟,而是體面有尊嚴地接受這一天的到來,沒有痛苦沒有煎熬,就安然地睡去,跟實際生活中完全不一樣,書中講的是如何提前避免老人出現(xiàn)摔倒、中風(fēng)等預(yù)防措施,以及到最后實在無藥可救時,老人也不想在折騰著最后的生命,痛苦地在醫(yī)藥注射和身體疼痛中狼狽又毫無尊嚴的死去。
看的時候,我一直都在思考,爺爺去世也是因為中風(fēng)在家里跌倒,因為一個人在老家,沒有人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時已是第二天下午,送去醫(yī)院已經(jīng)來不及了,即便是到醫(yī)院還有一次氣息,但巨額醫(yī)藥費換來的是極大成為植物人的消息,聯(lián)系到書中講的,也許沒有讓爺爺一個人在家,他就不會離開,也許在墻上裝個扶手,或者靠墻放些有助于支撐的板凳椅子,能讓他在跌倒時想爬起來有個支撐力的話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也許早早地幫爺爺完成心愿,最后也不會有遺憾。
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忙”為借口,再等一等,等有錢了,等有時間了,等身體好些了,等天氣好一些了,等。。。再去買好吃的,再去玩想玩的,再去做想做的事情,可是,時間永遠都在馬不停蹄地往前趕,也永遠無法停下來等一等。
看完這本書后,讓我對衰老和死亡有了新的認識,也讓我明白可以坦然面對,但必須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在最后的時間跟這個世界體面告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能讓我對生死有種釋然的心態(tài),我想這就已經(jīng)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