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微信開放硬件 API,國內進發(fā)智能家居的勁頭越來越足。cnBeta 在《微信進軍可穿戴市場》一文中有這么一段(重點是我畫的):
盡管廠商對可穿戴設備興趣濃厚,但是中國市場還沒有一個領先的可穿戴操作系統(tǒng)。WeChat微信要借助現有的API填補這個空白,最終成為可穿戴式設備的操作系統(tǒng)。 WeChat API將為穿戴設備用戶提供一個無縫體驗,目前數以億計智能手機用戶已經使用WeChat微信應用程序,它的API使可穿戴設備用戶能夠登錄到微信,免去了下載一個獨立應用程序的麻煩。
表面上看,微信一統(tǒng)生活各個角落確實“免去了下載一個獨立應用程序的麻煩”,但由此帶來的問題卻更凸顯: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打開微信。在較慢的設備上,打開微信控制電燈甚至不如起身去按開關來得直接而自然。
問題的核心,則是人們對于智能家居定位的認知和實際需要出現了偏差。智能家居的核心思想并不是“一個掌控全局的中心”,而應當是一個自動化的家居解決方案,而似乎無論設備生產廠商還是尚未上手產品的消費者,他們對于現有方案的認知只達到“免去了下載一個獨立應用程序的麻煩”這樣的程度。
智能家居應該是怎樣的存在呢?我覺得從國外的一些趨勢看,智能家居有兩個方向。
方向之一是讓家電順心順手,簡化使用和操作的步驟,甚至根據歷史經驗和用戶設置,自動預測各個電器應有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方向中,“易用”是終極目的,因此方案必然以“情景”為導向,而非以“設備”為導向。例如 Apple 新推出的 Home Kit,可以直接通過預設場景,通過 Siri 調整控制一系列家電的工作模式,與單獨控制每一個電器的過程相比更加直接而易用。還有一些自帶感應器的硬件如 WeMo 可以與其他開關相連接,實現基本的開關等。
方向之二是讓家居電器連接到更廣闊的世界。這方面 IFTTT 應當是先驅,它的生態(tài)中整合了各個社交網絡和軟件服務,允許人們做一些方向一中看似“出格”的事情。例如你關注的人在 Instagram 發(fā)布了新照片時,Phillipe Hue 電燈就能變成圖片的主色調,拉近你和發(fā)布者的距離;或者讓電燈隨著天氣而改變顏色,出門看一眼顏色就知道該穿怎樣的衣服、要不要帶傘等等……在這一方向中,“易用性”反而被放到第二位,讓“連接與溝通”置于首位。
不知道接下來的廠商會有怎樣精彩的表現,也許會開拓出第三個方向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