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看了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松子的女孩平凡而又多舛的一輩子。
懦弱且勇敢。這是我對她的評價。一生都在追尋著愛與被愛,故而在愛里懦弱,也在愛里勇敢。兒時父親貌似的“偏愛”,為她的一生奠定了種悲哀的基調,而這種悲哀是必然的。可以說是家庭造就的,也可以說是種自我成全。
電影里松子傻傻地個性特征與穿插著的輕快的音樂為松子的結局埋下了伏筆。她也曾對生活一次次的燃起希望,又被生活一次次狠狠的摔打著耳光。最后失望,迫近絕望,卻又看到黎明的曙光。
什么也沒有,有的是仿佛消耗不盡的一腔孤勇。渴望被愛,所以拼盡全力去愛。渴望被認可與在乎,所以百般討好回避,委曲求全。
一生追愛,一生傷害。
我真的在乎你,所以你是我的全世界。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松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吧。努力證明著自己,最后卻又悻悻而歸。一種強大的共鳴油然而生。
放眼眼下的生活,類似松子的悲劇亦是不勝枚舉。
電影里松子因殺人而坐牢的那段很是印象深刻。
在牢里,松子每天像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一般重復著同樣的事情,機械的起床,機械的吃飯,機械的干活兒,機械的睡覺。這一系列的背后不過是兩個字: 活著。不由的想起了余華所說的那句:?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只是如松子這般的活著,未免太過麻木,太過悲哀,太過心酸。
如果對生活沒有了感情,那么你不過是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子,一具赤條條的皮囊,一具可怖的行尸走肉。
對生活總應抱有希望,但不去過分奢望。即使身陷泥沼也能進退得守。而反之不過是自取其辱,自食惡果。
努力渴望被愛與認可的同時,更要好好的愛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懂得愛自己,那么又渴望誰來真正愛你。一味的折騰,搗鼓自己,只是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狼狽不堪。而所謂的認可,本就可有可無,為了得到身邊人或是不相干的人的認可,而委屈自己,只會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墮入迷惘的深淵。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這些種種,我想講給松子聽,也想講給一直以來都悲觀,不快樂的自己聽。
活著,活著,可以說是一個人的事,也可以說是一群人的事。一個人是自己,一群人是家庭。但更多是自己,為了自己。
生活不易,總要慢慢學會放過自己,不強求。
記得一五年的熱播大劇《花千骨》中的竹染曾說過這么一句深刻的話: 一個人身臨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如死灰。
如果心都死了,那么任憑什么都救不回你,能讓我們死的只有自己。
電影快結尾的那段,松子不停的在墻上寫下: 生而為人,對不起。起初我一直都不明白為什么是這么一句,后來想了很多遍才發現,她興許是懂得了,這一輩子,她并沒有對不起任何人,唯一愧對的只有自己,也只是自己。
最后松子其實并沒有放棄希望,放棄生的希望,只是故事的一開始便注定了這樣的結局,心中希望的火花也難敵命運的捉弄。
是悲劇,亦是悲局。
這一場“愛”與“被愛”的追逐就此落下了帷幕。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生而為人,我亦曾感到抱歉。